人们常认为一板一眼的德国人没有幽默感。实际上,德国人不但不缺乏幽默细胞,甚至还有许多搞笑的天分。为了展现民族幽默的一面,最近在总理默克尔的带动下,德国还掀起了一股学习幽默风。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幽默方式。德国人生性严谨、理性,哪怕是幽默也要符合逻辑、耐得住咀嚼,因此他们偏爱需要回味和琢磨的“冷幽默”,而对英美式的“无厘头幽默”往往不屑一顾。
德国式冷幽默“技术含量”相当高。有一次,记者问一个德国人:“你认为浪漫是什么?”他思考了一会回答说,“当一个男人体贴地用羽毛轻抚一个女人时,就是一种浪漫的表现。”“那怎么样才算是变态呢?”他回答:“当这只羽毛还附在一只鸡的身上时。”另外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则显示了德国人搞笑的天分,说的是一个慕尼黑人去柏林,想顺便探望一位老同学,却忘了他的住址,于是给另外一个哥们发了封电报:“你知道托马的住址吗?”当天,他就收到一份加急回电:“知道。”
其实德国人的幽默颇有历史。从格林童话到骑士传说,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俯拾皆是。歌德说,德国人最偏爱用笑话相互嘲讽。其幽默的锋芒也爱针对其他民族。德国人曾编过一个笑话:“为什么荷兰人都长得那么高?因为他们国家的平均海拔是世界上最低的,所以上帝让他们长那么高,以便能看到德国人的脚。”
德国幽默研究中心主任哈理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德国人“冷幽默”的形成与历史有关,是语言、风俗等多种因素的积淀。从语言史来看,德文语法比较特殊,光是名词就有阴性、中性与阳性3种性质,系词与动词的组合更是严谨精密,因而不容易像英语那样形成一语双关的幽默效果。
不但如此,由于民族习惯不同,德国人更喜欢和老朋友相处,而不像英美人那样“自来熟”,这也使他们的幽默本性难以为外人所了解。曾有人讲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美国人去德国讲课,上课时按照美国习惯讲了个笑话作开场白,结果学生没一个人发笑,他们都打开笔记本,将这个笑话当作课堂笔记写了下来。难怪有人说,如果有一个德国人说要讲一个笑话的话,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当然,二战历史也影响了德国人的幽默,至今还没完全恢复过来。但最近一本叫《希特勒万岁,猪死了》的书爆料说,二战时德国也流行着为老百姓减压的笑话。比如希特勒参观一个疯人院,几乎所有病人都向他行纳粹礼,只有一人例外。“你为什么不敬礼?”希特勒咆哮着。“尊敬的元首,我是个护士,我没疯!”
“不询问私事,不打听收入,不背后说别人缺点,也不拿在场人开玩笑”。这“四不”是德国人遵守的基本礼节。有这么多条条框框,那些比较“荤”的幽默自然也流行不起来。冷幽默更多要依赖知识面和语言技巧,不像一般的玩笑可以靠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国际语言”感染人,这就让外国人更加强了“德国人不够幽默”的偏见。
“外国人喜欢我们的古老传统和历史古迹,却认为我们没什么幽默感。”在一次电视讲话中,德国总理默克尔号召民众为改变国家形象而努力。为培养幽默感,近来德国开办了连锁幽默学院、幽默俱乐部等机构。幽默学院的校长夏蒂特告诉记者,学员在这里可以学到讲笑话的各种技巧,通过结业考核还可获得合格证书。然而这种现象本身恐怕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冷幽默:难道幽默感像德国香肠或啤酒那样,可以在作坊里批量生产吗?(摘自《环球时报》;文/ 青木)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