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首先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力。天很蓝,一片云很美,这是一种诗意的感受,也带有一种哲学意味。当这一切都自然而然 地融于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便有了成为一个作家的基础。
莫言谈写作,说“在写作的过程中,作 家应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全部的感受以及与此相关的全部想象 力”。莫言写农村题材小说,语言狂放恣肆、想象天马行空,在他看来,是得益于童年时一段孤独、漫长而又刻骨铭心的放牧经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里,儿时放牧的莫言,常常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飘动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这些幻象盛开在感官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都向文字敞开,成就了莫言作品独特的风格。
余光中《四月,在古战场》 :“熄了引擎, 旋下左侧的玻璃窗,早春的空气遂漫进来。 岑寂中,前面的橡树林传来低沉而嘶哑的鸟声,在这一带的山里,荡起幽幽的回声。 是老鸦呢,他想。他将头向后靠去,闭起眼睛,仔细听了一会儿,直到他感到自己已经属于这片荒废。然后他推开车门,跨出驾驶座,投入四月的料峭之中。”来到古战场,他有意将思绪集中,凝注于周围的环境,感受早春的空气,于岑寂中辨识低沉而嘶哑的鸟声,直到“他感到自己已经属于这片废墟”。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混凝土建筑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感官的疏离,对人、对事、对物的感受都显得浮泛,缺少一种沉浸式的交互。
余光中写他初见范我存,“一朵瘦瘦的水仙,袅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瘦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 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诗人细腻的情感,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方身 上多面交织的气质,不禁让人想起宝黛初 见时的场景,众人眼中的黛玉不过是外表的美以及身体的瘦弱,独宝玉眼中的黛玉却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独特的感受赋予了黛玉灵性之 美。
感受力是文学的起点,有了对生活、对人、对事的敏感,才能形成丰富的文字。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作的功夫在文字之外,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种种“感受”“感触”“感情”“感悟”就是写作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提高感受力?
感受力首先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屠格涅夫的散文《乡村》:“六月的最后一天,漫漫一千俄里之内,都是俄罗斯大地——我的故乡。整个天空抹上一派均匀的蓝色;只有一片白云——仿佛是在轻轻漂浮,又似乎是在袅袅融散。微风敛迹,天空暖洋洋的……空气就像刚刚挤出、还冒着丝丝热气的牛奶一样新鲜。”六月的晴天里,我们也常看见这天、这云、这空气,却常常忽视它们的存在。
学者裴斐说,“文学创作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生活——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的——而在于有没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要没有感受,生活再多也是白搭。”很多作家都是描写风景的圣手,不是他们经历的风景有什么不同,而是比常人多了一些敏锐的感受。毕飞宇说,“我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用身体的一切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这培育了我的感受力。”迟子建则说,“我生命和文学的根,就是冰雪根芽。”她喜欢躺在故乡漠河北极村的雪地里,观察湛蓝的天空和白桦树的枝头,扬起一把雪,感受扑面而来的“雪浴”。很多感受力缺乏的人,置身优美的风景里,也只是“到此一游”的过客。而另一些人,在一棵树下、一棵草边,都能感受到诗意的美,“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到“思维的发源地”,在大自然里发展观察力和感受力,使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充满鲜明的感情。那些使孩子激动、赞叹和惊奇的东西,就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评价。闪烁的群星、柔和的风,蚂蚁的生活、天空的云雀,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复杂的音乐,当一个孩子不仅是用智慧,而是用各种感官去感受,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创作的源泉就打开了。
除了自然,生活也是创作的源泉。莫泊桑曾经很苦恼地对福楼拜说:“我已经读了很多书,发表了一些作品,为什么还总是感到写人、记事、状物不够形象生动呢?”福楼拜告诉他,一个人要想做到“真正的写作”,就要锻炼写实的能力。要立足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手服从于自己的眼睛,把自己观察到的,用自己的手写出来。”莫泊桑抱怨天天经过门前的马车,每天都一样,没什么好写的。福楼拜说,“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切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许多优秀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神奇的感受,仿佛自己经历过,却不曾说出来。看他写出来,又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无比贴合,这便是观察生活的力量。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书》说,“美、语言、话语间的静默以及对声音的觉知,这一切都会带来强烈的感受。只有感受力能够使人心变得敏锐。”
很多人误以为作家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素材,但其实除非写作需要用到一些知识性的资料,作家的主要精力其实是用于观察。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道:“我曾不止一次有机会观察扮演次要角色的优秀演员们是怎样工作的。这样的演员尽管所演的角色在全剧中只有两三句台词,可仍然刨根问底地向编剧询问这个角色的性格、外表,直至他的履历和出身环境。演员需要准确知道这些情况,以便恰到好处地念出这两三句台词。”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