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上一次,《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给我的认知冲击是,拓宽了我看喜剧的心胸:不要执着地在喜剧里找意义。
它讲了一个曾经表演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沦落到在密室里扮“鬼”谋生,然后遇到大学老师的社死故事。
老师不断没眼力见地提这份尴尬,成了主要的笑点。而辛酸又使这笑点复杂难咽,颇有点《喜剧之王》那个调调。
蒋龙就是《最后一课》的尹天仇,他们的悲剧模式类似,一个行业里有能力且努力的人,混着混着反倒沉到了底层。
《最后一课》是蒋龙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最有执念的剧本,因为对蒋龙来说,它很有点戏如人生的感觉。
且最讽刺的是,影视圈中演员水平和品格平均浓度最高的区域,不在头部,恰在腰部。
他比很多人更早接触到这个行业,9岁出道,演了两三部戏,又选择回归学业,自我沉淀。
如今看各种童星不红的魔咒,蒋龙的这种选择未必不是对的,但人生却时常不是做了对的事就能一帆风顺的……演艺圈尤是。
我们今天列举的所有条件,灵气、星气、毅力,甚至运作头脑、交际手腕,不过是这个行业的必要条件,并不充分。
紧接着的作配生涯,运气好的时候,倒也能遇上《扶摇》《全职高手》这样流量加持的剧。
蒋龙最初官宣黄少天时,被很多人吐槽颜值不够,但到了真正追剧时,这角色却越看越喜欢。
据说,当时拍《全职高手》时,他意外掉牙,想过要把牙套磨成黄少天的虎牙状,后来怕过于讨好,书粉厌恶,才作罢。
但小小一桩事,可见真正的演员思维,与如今市面上普遍的演员思维之间的迥异。
受过系统的表演训练,且有一定经验的合格演员,与半路出家或者浑水摸鱼入行的“演员”们的区别在——
对于角色创作,这类演员具有基本的独立性。哪怕脱离了导演、表演老师的保驾护航,他们也能交出作品。
这类演员真正需要的舞台,是那种可以把他们掰开揉碎了,全方位释放他们独立创作能力的舞台。
喜剧圈这个“冷门行业”其实是一个“腰部”型、“表演艺术家”型演员蛰伏的圈子,云集了太多没有大众知名度但一身本领的宝藏演员。
在话剧界,宗俊涛是能与一线女星比肩演出的地位,无论是热度上的一线,还是口碑上的一线。
《金牌喜剧班》里,严苛如陈佩斯都赞她优秀,郭德纲对她表演的评价是,“不串味”。
其实不难发现,对表演有追求的演员,常常对两类角色有向往,一是变态,二是喜剧人物。
我曾想过为什么,其实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它常常是有人味的小人物,因此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有很多作品,它可能不能令你捧腹大笑,但是能使人感到人情味的。
但在一个喜剧综艺的作品中,观众不仅在这群喜剧演员身上看到人均无尿点的演技。
喜剧圈的作品为什么时常别有人味,因为,在这个小众圈子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相对纯粹。
宗俊涛带领的十三代宗师社团,交出的作品《月光曲》,获得了七千八百分的高分。
你看,这个圈子中人与人的关系,其实留存了早期电视电影圈的一些人情古朴的做派。
动不动这位是这位的CP,那位是这位的铁子,编剧和演员动辄是个领证的关系。
这也说明了对于这个圈子的人来说,创作几乎占据了他们的生活,所有亲密关系都在创作圈里发生。
金靖、刘胜瑛的金瑛宝贝,和朝冠、铁男、扬凡的朝阳男孩组合,被马东称作生活版的六人行。
这种相逢于微时,同吃同住,一起创作的相处模式,在如今全盘流水线化,同行撕番,艳压的影视圈里,几乎是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清流。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