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段子手朱广权用四大名著主题曲播报高温天气:“滚滚长江是开水,浪花淘尽直烫嘴。说走咱就走,刚迈两步就烤成了火腿。就算一个是阆苑仙葩,也晒得你绽放不了花蕊。只能敢问路在何方,因为热得根本找不着北……”
今天(7月30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如果给你点儿阳光你就出汗,那这个天气出门,你就能够泛滥。上面是笼屉,下面是火炭,不用锅盖,你就是烧麦;不用发面,你就是蛋黄派……”
高温之下,诗人都要化身段子手了。当我们还在追逐热点的时候,蓦然回首,“热”却成了热点本身。
根据气象预报,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来袭,热浪将覆盖三分之一国土。具体来说,就是未来数天内,中国中东部地区将迎来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高温天气;最强时段,预计全国高温面积可达364万平方公里,将覆盖21个省份。
在中国的大西北,各地在忙着破纪录:10日18时,吐鲁番最高气温达49℃,打破当地最高气温极值纪录;陕西有19个站点的气温超过40℃,其中杨凌、扶风、眉县、乾县等地气温超过41摄氏度,均已超过历史极值;在甘肃,个别县区温度突破二十年来历史极值。
至于“青岛预计迎来桑拿周”、“近5年河北第三个高温红警”、“目前北京高温黄色预警中”……已经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终于,在元宵汤圆之争和端午粽子之争之后,南北方达成了统一大和谐:同热共暑。于是乎,大家搁置争议,一致编织段子——
很久以前,无知的人类靠神话故事解压。旱灾面前,他们有龙神庙;蝗灾面前,他们有蝗虫庙;后来,人类有了宗教,信奉之人把所有希冀打包放进一个篮子里,万能的神可以超度一切苦难;再后来,我们信奉科技,甚至喊出“人定胜天”。
精神层面的解暑需求是永远存在的,也是必要的。就像段子和冷笑话,哪怕只有短短几秒,也至少可以“冷”一下。但这种段子和笑话看多了,就成了鸡汤,容易让人麻痹在现实里。
我大抵明白,坐在空调屋里看段子,或许是炎炎夏日里最开心的事。但有一群人,他们却没有心情或者说无暇看。就在我来上班的路上,依然看见外卖小哥们穿着工作服、戴着头盔,奔驰在滚烫的公路上,汗流浃背。
去年夏天,据《福州日报》报道,多数接受采访的快递员称,未享受高温补贴,“我们连工作都很难保障,别说补贴了!”一些快递公司则回应称,只是发放形式不同,分摊在了日常订单中。今年,在一片段子狂欢中,我没有再见到相关报道。
检索“高温、关怀”关键词,我得到了一连串图文并茂的“送清凉”活动。力所能及的关怀,的确是夏日里的一抹清凉;但或许苛求一点吧,其实我想说,社会对高温劳作群体最好的关怀,不是活动,而是完善的政策和制度,诸如休假、津贴、工作环境标准等。
对于某些人来说,段子和冷笑话就足以征服高温,如果一则不够,那就一篇。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实实在在的工作环境改善和发到口袋里的高温津贴,才是烈日下最酷爽的事情。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