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亿的《长津湖》仿佛是主旋律战争片的一个顶峰,2022年国庆档,《万里归途》《平凡英雄》《钢铁意志》同步上映,只有《万里归途》用16亿票房勉强维系住主旋律商业大片的面子。也给所有希望通过投资该类型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敲响了警钟——在中国电影市场,没有什么类型片是可以稳赚不赔的。
2.档期效应愈演愈烈,对整个电影市场的作用,也从饮鸩止渴变成救命稻草。从佳作上映带来观影热潮,到档期回过头来倒逼电影创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电影行业似乎也经历了一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卖2亿与卖10亿的电影的品质差异可能极小,档期选择成为电影票房潜力的最重要依据。
1)与生活关系密切、拥有浓郁情感的影片,俗称“哭片”。2)国产喜剧依然是2020到2022年影院里的刚需。
4.这三年受影响最为严重的电影类型:作者电影、文艺片。虽然跟商业大片相比,作者电影、文艺片所需要的成本较少,也无需堆砌天价明星坐镇,但当电影产业本身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受影响最严重的,反倒是这些在市场上不太会受到主流观众青睐的“边缘影片”。除了审查方面的原因,找不到投资是艺术片在近三年发展遭遇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5.最难的还是电影产业的末端——影院。影院三年中始终没有等来电影产业的回暖,已经从过去的一项值得投资的生意,变成一笔许多人避之不及的不良资产。许多影院经营者连成本价都卖不掉,也有极少数仍具有资本厚度的公司,通过抄底提高市场份额,等待未来的复苏。
6.2023年中国电影似乎只有“复苏”这一条路可以走。但这条路并没有那么好走。2023年的春节档,似乎有机会给整个中国电影打出一剂强心针。但需警惕,过高的档期集中度,会让春节档到清明档之间两个月的时间里,普通观众再次陷入“无片可看”的局面。还需警惕的是,虽然如今待映的影片还有许多,但其中有一部分因为审查风险(或技术问题),短期内没有在大银幕上映的可能,另外一部分本来就是因为制作完成后的品质不达预期才变成“存货”。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2023年更像是复苏之前最后的沉寂。
从2020年1月24日全国电影院紧急停止放映,到2023年1月1日全国电影营业率100%,中国电影在波涛汹涌中,走过了整整三年。
如果要用一种类型片,来形容中国电影在2020到2022这三年的遭遇,或许可以是一部并不太吸引人的动作片——精彩短暂而猛烈,文戏枯燥而漫长。
2020年的春节档本被寄予厚望,《唐人街探案3》《夺冠》《囧妈》《姜子牙》《紧急救援》《熊出没》共同上映,喜剧动作动画三大卖座类型一应俱全,却没想到被突然而来的新冠疫情打断,“史上最强春节档”彻底哑火。伴随而来的,就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黑暗的半年——彻底关停。
当影院在2020年7月20日正式重新开业后,大家仿佛看到了走出低谷的曙光,却没有人能想到,关停将成为这三年里一个主导一切的大象,始终伴随左右。
当然,既然影院重新开张,总会有吸引观众重回大银幕的大片登场。在7月成为“英雄”的,正是管虎导演的《八佰》。
这并不是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开始,当然更不是结束。管虎导演获得成功的地方,是其将商业类型片的属性格外加强,让这部抗日战争片的观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于是,该片用31亿元获得了2020年票房冠军,也全面开启了主旋律商业大片席卷中国银幕的趋势。
从《八佰》《金刚川》,到《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中国医生》《奇迹笨小孩》,再到分别登上2021、2022年度票房榜榜首的《长津湖》《水门桥》,这些主旋律商业大片几乎席卷了每一年的票房十强榜,就算其中有几部观众不太叫好,但从未有其他类型的影片,能获得如此高概率的叫座。三年来,主旋律商业大片,完全可以又名稳赚高回报大片。
票房是最实际的用脚投票,能从主旋律商业大片的票房变化,看到观众对这一类型的态度——不论影迷们有多少意见,在这三年中,该类型确实最受欢迎。
但每个类型都有生命周期,没有任何一个类型可以在自我循环中不断走下去,哪怕一时占据了主流,毫无章法地扎堆出现,且没有在商业类型上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与升级,再多的观影热情也会被消耗殆尽。
57亿的《长津湖》仿佛是主旋律战争片的一个顶峰,然而到了《水门桥》,这场观影热潮便下降至40亿票房,更别提2022年国庆档,《万里归途》《平凡英雄》《钢铁意志》同步上映,只有《万里归途》用16亿票房勉强维系住主旋律商业大片的面子。
不过三年时间,观众持续用脚投票,让一个具有中国电影特色的类型从极盛跌落神坛,虽然不至于像国产爱情片那样陷入泥潭,但主旋律商业大片不再闪耀出太阳般的光芒,只能算是多个高热度类型片中的其中之一。
更何况,当2022年国庆档最受期待的主旋律大片《长空之王》在上映前突然撤档,也给所有希望通过投资该类型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敲响了警钟——在中国电影市场,没有什么类型片是可以稳赚不赔的,主旋律也会遭遇黑天鹅,电影投资,风险永远比收益的概率大。
整个类型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过于依赖该类型的影视公司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影响。从2020年开始,博纳影业出品的影片便都是该类型,虽然《长津湖》《水门桥》都是上映当年的票房冠军,但依然有多部影片失利,比如3611.6万元票房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和2.15亿票房的《平凡英雄》。
于是,这导致博纳影业在2022年8月正式登陆A股主板后的现金情况依然并不乐观。在2022年12月底,博纳影业再发公告,实控人于冬将持股99.29%的西藏祥川进行股份质押,且此次质押占其所持股份比例达100%。再加上此前于冬在10月质押的1.37亿股博纳影业股份,他已将持有的半数股份均进行了质押。看来在上市融资之后,回款周期和票房不佳等情况,让电影公司依然难以回避回款周期慢、现金流紧缺的问题。
如果说主旋律商业大片,是这三年的中国电影里内容上的高潮,那与之相对的,节奏上的高潮,无疑是发生在每年的三大档期身上。
经过多年来的层层筛选,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无可替代的三大档期。早在2018、2019年,就有许多从业者在分析过分依赖档期的弊端,但没想到,在最近这三年,档期效应愈演愈烈,对整个电影市场的作用,也从饮鸩止渴变成救命稻草。
2020年7月20日,电影院的重新开张,让剩下一半的暑期档配合《八佰》释放了挤压已久的观影热情,这股浪潮几乎无缝链接到国庆档,让停业半年的冰冷市场也跑出了200亿。
2021年春节档和国庆档,诞生了《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长津湖》这样豪取四五十亿的“票房怪兽”,远超第四名的15亿票房。2022年同样如此,《水门桥》《独行月球》《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让春节档和暑期档一骑绝尘。
从佳作上映带来观影热潮,到档期回过头来倒逼电影创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电影行业似乎也经历了一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卖2亿与卖10亿的电影的品质差异可能极小,档期选择成为电影票房潜力的最重要依据。
而这种情况不是2020年才出现,只是在2020到2022这三年间的程度愈发加深。过去不挤进档期是一种豪赌,这三年不挤进档期如同自杀。哪怕是获得当年全球票房冠军的《阿凡达:水之道》,也在12月16日上映后持续走低,直到元旦档才再次拉升票房。
在这背后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观众的购票习惯,已经从“有好电影特别想去看”,变成“放假无聊顺便去看电影”。电影内容的吸引力,在这三年里逐渐退潮。
想要让观众回到大银幕,最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观众究竟爱看什么电影?除了主旋律商业大片,还有什么类型是能够在今年俘获观众的?
让观众哭,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不管用真心还是用技巧,能让观众哭出来就是有大卖机会的赚钱片。
2020年的最后一天,《送你一朵小红花》就以面对生死的格局,让观众泪流满面。此后,《你好,李焕英》在2021年春节开启了让观众“哭”的大潮,原本在春节档并不占优的该片,凭借传递到观众心中的真情实感获得逆袭,创造了54亿的票房神线年,一部讲述殡葬行业的《人生大事》,在暑期档获得17亿票房。就连爆笑喜剧《独行月球》,也有好几个桥段让不少观众泪流满面。
如果以上是用真情实感与高级的技巧让观众自然地情感流露,那剩下的可能更多都是用强行煽情来赚取眼泪了。
要说“哭片”的“重灾区”,还得这三年的国产爱情片,全是煽情和技巧,狠活之下内核空虚。2020年暑期档先来一个5亿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豆瓣评分5.3分;2021五一档再来一部催泪爱情片《你的婚礼》,也用4.7的豆瓣评分收获7.9亿票房;最后的高潮,无疑是2022年情人节档以《十年一品温如言》为首的片名极长的爱情片扎堆出现,给这个类型最后的“致命一击”。
从正面角度来说,情感浓厚的“哭片”,其实正是触及到最近几年观众的主流情绪。在新冠疫情来临、经济发展放缓的大形势下,许多人的生活远不及过去那样积极向上,会将影院作为一个避难所,为他人的故事而哭还是为自己而哭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此处换得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和释放。至于观众是在哭后进行推荐还是差评,考验的就是每一位创作者了。
也正是通过这些影片,出品方联瑞影业、儒意影业能够以中等体量的成本,获得了远超预期的票房受益,在这三年的中国电影一路走低时,逆市上扬。联瑞由过去偏向发行的公司,转型成为优质电影的出品公司。儒意影业也一跃成为当下一线的电影公司,成为众多电影人优先考虑的合作对象。
除了哭,国产喜剧依然是2020到2022年影院里的刚需。除了前文提到的《你好,李焕英》《独行月球》,《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也在2022春节档成为仅次于《水门桥》的现象级喜剧。
但真纵向比较,国产爆笑喜剧,在这三年真的有什么明显进步吗?其实未必。相比《疯狂的石头》《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至今依然被观众津津乐道的喜剧,这三年的国产喜剧带来的更多是一时的“奶头乐”,拼凑段子、狗血跟人物虚假,让观影过程中的笑与尴尬并存。
尤其是有这么一类喜剧,用较低成本和似曾相识的笑料堆砌,在一个合适的档期上映,总能取得较为不错的票房受益,比如8.6亿的《温暖的抱抱》、5.5亿的《哥,你好》、4.6亿的《李茂扮太子》和正在上映的《绝望主夫》,与几亿票房相伴的,是均不及格的豆瓣评分。
喜剧是刚需,尤其是春节档跟贺岁档。哪怕在疫情封控最严重的时候,也有影院经理表示,不少熟客会专门来影院点名想看喜剧。用其中一位的话来说,“过节没喜剧,就跟春晚没小品一样无聊”。
跟“让观众哭”一样,在这三年里,有许多观众需要喜剧来排解压力、享受娱乐。《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之所以能在2022春节档后半段逆袭成功,其“唯一一部喜剧”的身份功不可没。
但观众对喜剧的强需求,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虽然在综艺上,已经有《脱口秀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优质的喜剧节目出现,但喜剧电影在最近三年,评分及格、能创造观众津津乐道的喜剧桥段的片子,却属实寥寥无几。而且过去大量的喜剧大师,在这几年中并没有太多出产,比如新片《美人鱼2》一直没有上映的周星驰,《囧妈》之后没有执导新戏的徐峥,开创贺岁档“冯氏喜剧”的冯小刚,在《疯狂的外星人》之后一直在监制却没有执导的宁浩。
最近三年的国产喜剧,实在是让开心麻花跟“麻花系”的主创给包圆了。除了《温暖的抱抱》《哥,你好》《李茂扮太子》《绝望主夫》等有“圈钱嫌疑”的几部,叫好叫座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独行月球》也都来源于此。其余能够争锋的,不过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易小星的《沐浴之王》和刘循子墨的《扬名立万》。
可以说,在最需要喜剧的三年间,国产喜剧片是供不应求的。作为刚需,国产喜剧这一类型的生命力根本没有结束,只是需要创作者更加懂得如今的社会、更好地把握着年轻观众的所思所想再进行创作。
真正让国产喜剧被观众诟病的,是那些没有新梗全是套路的尬笑电影。当观众不再以“含腾率”来评判一部国产喜剧值不值得看时,未来的国产喜剧片,才有可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喜剧需求。
如果说上面这些类型体现的是普通观众对这三年来中国电影的一种态度,那对极少数深度影迷来说,这三年的期盼得到了满足吗?
很可惜,并没有。作者电影、文艺片虽然跟商业大片相比,可能所需要的成本较少,也无需堆砌天价明星坐镇,但当电影产业本身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受影响最严重的,反倒是这些在市场上不太会受到主流观众青睐的“边缘影片”。
曾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上大放异彩,开启了中国电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哪怕到了近10年,依然有《山河故人》《白日焰火》《江湖儿女》《推拿》《兰心大剧院》等作品入围主竞赛并获得奖项。然而从2020年至2022年,只有一部《隐入尘烟》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成为这三年里中国内地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中的独苗。
除了审查方面的原因,找不到投资是艺术片在近三年发展遭遇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对许多影视公司来说,国际版权销售并不是一个熟悉的领域,中国影片若未获奖,面对国际发行商其话语权也相对较低。而这些影片在国内的票房,大概率带不回来多少收益,且收益极不稳定,少则一两百万,多则上亿。对已经入不敷出的影视公司来说,这一类型的投资优先级自然会放在较后的位置。
甚至可以发现,最近三年,有越来越多原本只拍作者电影的大导演,也在一些广告短片中出现。
好在一些年轻创作者,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比如魏书钧的《永安镇故事集》,在2021年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以及多位入围三大短片单元的新人导演。可能他们的作品还略显稚嫩,还达不到前辈在国际影展上亮相时的惊艳,但也为近三年的中国艺术片带来了一抹亮色。另外,诸如FIRST青年电影展、平遥电影展在这三年中依然坚持举办,也为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展示的机会,或许经过一定时间的成长,未来的他们将有机会代表华语电影走上更大的舞台。
不过,相比可以在这三年里进行创作、寻找短片或网络内容机会的电影主创来说,最难的还是电影产业的末端——影院。
早在2020年7月,那时刚刚解封的影院经营者,绝大多数对未来还是带着美好的期许,想尽各种办法将半年损失补足回来。
然而在这三年中,影院始终没有等来电影产业的回暖。从2020到2022,分别只有204亿、472亿、300亿,12123家影院所产出的票房,回到2014年只有4918家影院的水平。
疫情封控对影院这门生意带来直接影响。当地发生疫情影院关停是最直接的,在许多城市,还会出台进入封闭空间娱乐场所需要48小时、72小时核酸证明的文件,令许多观众嫌麻烦,打消了走进电影院的念头。
另外,除重要档期之外,其他时间都没有具备号召力的新片上映,让不少影院陷入了开门营业却没有观众的窘境。2022年春节档后,直到6月底才开始有《人生大事》和《侏罗纪公园3》上映,一定程度唤醒市场,4、5月有许多影院经营者选择主动闭店歇业,正是因为没有什么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新片上映,“来影院借洗手间的路人比观众还多”,开一天赔一天。
通过这三年,影院已经从过去的一项值得投资的生意,变成一笔许多人避之不及的不良资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每一年的影院数量增幅都在大幅萎缩。到了2022年,全国仅增加不到200家影院。许多影院经营者连成本价都卖不掉,也有极少数仍具有资本厚度的公司,通过抄底提高市场份额,等待未来的复苏。
从2020到2022,经历了这么多的“至暗时刻”,这部观赏性欠佳的动作戏也草草收尾。未来的中国电影,在2023年似乎只有“复苏”这一条路可以走。
2023年的春节档,似乎有机会给整个中国电影打出一剂强心针。《流浪地球2》《深海》《满江红》《无名》《交换人生》《中国乒乓》《熊出没伴我“雄芯”》七部同时登场, 覆盖了科幻、动画、喜剧、谍战、主旋律、动作等多种类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喜好观众的观影需求。
还是需要警惕,过高的档期集中度,会让春节档到清明档之间两个月的时间里,普通观众再次陷入“无片可看”的局面。
2022年的4月、5月便是这样,其实并非没有电影上映,上映了《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新蝙蝠侠》《月球陨落》等好莱坞片,只可惜都没有获得观众的青睐。
对国内影视公司来说,不论是商业片还是作者电影,其实都有一套在热门档期宣发更易获得高票房的逻辑,要反其道而行之,开创新的宣发方法论,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风险。
还需要警惕的是,虽然如今待映的影片还有许多,但其中有一部分因为审查风险(或技术问题),短期内并没有可以在大银幕上映的可能,另外一部分本来就是因为制作完成后的品质不达预期才变成“存货”,若因为2023年电影较少便强行推上大银幕,只会带来观众的吐槽和谩骂,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2023年更像是复苏之前最后的沉寂。只有当市场的活力重新旺盛,等待不同风格的创作者顺利开机并制作完成,经过合理的周期,再将成果推向市场,才有可能重新获得观众的喜爱,通过优质的、贴近观众需求的全新内容,将观众从纷繁的娱乐市场中,重新拉回最具仪式感、最具观赏性的电影院里,静静感受逃离现实生活的两三个小时。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