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路,似乎从感觉上都是绕着西湖在转。这是情感的错觉,还是心理的错觉?
18位残疾人书画爱好者,18位浙江省内享有盛名的书画家,曾经在豪华的浙江饭店大厅,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为他们亲自举行结对拜师仪式。我没有能见识到那个隆重感人的场面。但是,我今天见到了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解一顿饥馑。渔,可保一生温饱。这是普通的生活常识,也是至理名言。对于许多的残疾人工作者来说,更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原则和奋斗理想。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为那些因为各种疾病或者事故造成的肢体、智力和心理障碍的朋友们的就业、生存、乃至富裕和幸福。
有许许多多的探索。理论上的,实践中的。有许许多多的做法,有效的,成功的,或者不幸失败的。电脑,缝纫,绣花,园艺,科技……
残疾人从事书画艺术,只是其中的一种。但也是很多聪慧的残障朋友往往优先进行的一种选择。
一间很宽敞、很明亮、但是被许多悬挂和堆积的书画作品挤窄了的大厅。浙江省残疾人书画艺术培训基地。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这是一条并不宽阔的街道。也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院落。但是,有阳光,有树木,也有不大的水塘。这就足够。有老师,有艺术,有追求,这也足够。
5岁时因触电失去双臂的宁波小伙子孔黎翔,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用脚篆刻。十几年的磨砺,大脚趾严重变形,都是厚厚的老茧。那脚上,被刻刀割出过无数的伤痕。一方印,经常要刻一整天。比常人要多费好多的工夫和艰难。但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了。几年前,浙江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张耕源教授曾经对上门求教的他有过帮助指导,他也多次把自己的印样寄给张先生请予指点。与他结成对子后,张教授把这称之为情感互动。因为小孔的执著和刻苦精神,反过来也教育了年已花甲的他。虽然对残疾人来说,生活是第一位的,艺术是第二位的。但是,孔黎翔已经超越了学一门谋生技能的层次,而是进入到自觉追求艺术精神的层面了。
孔黎翔说,从身体上看,他的确是残疾人。但是,真正的艺术是不以残疾为标准的。只有以健全人的心态和艺术标准来要求,才会取得进步。所以,他在参加展览和比赛时,从不愿人家把自己当作残疾人,也从不把自己写成残疾人。他就是这样在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展中,获得了二等奖。目前,他月收入已经过万元。并被评为浙江省十佳残疾青年,省新长征突击手。
浙江画院的副院长池沙鸿所辅导的,是一位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农村残疾姑娘陈红,今年32岁,家在与福建、江西交界的边远的六合县。每个月,池老师去两次,每次去,路上坐车就要半天时间。陈红的两只手、两只脚都形同虚设,如果不用皮带绑着,连轮椅都坐不住,只有脑袋能转动。但是,这个生性倔强、性格开朗的姑娘,却硬是凭着一股常人难比的毅力,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又酷爱绘画,手用不上,她就用嘴叼着笔来画,梅、兰、竹、菊、山石等,都是她画的主题。
1998年,陈红的画作在全省残疾人书画展览中获奖。2000年,她把自己新创作的一幅《西湖山水图》,捐赠给西湖博览会。
著名书画家金心明的辅导对象,是一位患肌无力的农村姑娘沈玉婷。是开化县华埠镇人,今年30岁。金心明说,沈玉婷有一双具有穿透力的眼睛。从她的眼睛里,能看到透明、纯净和对艺术的渴望。他辅导沈玉婷练书法,画山水、工笔人物和花卉,进步很快。
绍兴市上虞的陈伟强,在用嘴叼笔书写着,“经师易遇,人际难求”,是他的感慨吗?“奋进”,是他的心声吗?
在省残联办公室主任、也是独臂书法家的连金法的组织和带领下,孔黎翔、丁京华、陈伟强、归晓峰,他们的“无臂书画”,竟成了浙江残疾人书画的一个特色和品牌了。他们的作品,也走出了浙江,走出了国门。
年龄最大的宓荣卿老人,今年已经64岁,自小双腿瘫痪。他拜著名书画家董文运为师,专攻连环画。
年龄最小的陆赛飞,是湖州的一位初三女学生。6岁时被车祸夺去了右腿。她在这里学习绘画,省残联则帮助联系了浙江省教育学院的4位女大学生为她补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各门功课。
身高不足一米的侏儒画家蔡乐群风趣地说:“我无非个子小了点,四肢还是健全的。人们注意的是你的智慧和创造、你的艺术和精神,而不是你的残缺的形体。”
是呀,对于他们来说,艺术的意义已经胜过了生存的意义。对于绘画这门综合艺术来说,你认识多少,掌握多少,你就能达到多高。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健全的人。能够创造美的人,才能实现美的理想,完善美的自身。这是他们的信念。无疑,也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