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具备两个要素:1、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2、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而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却可以利用读者的共鸣,打破时代背景的桎梏。
毫无疑问,激励了几代青年的《平凡的世界》正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也正是因为没有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曾经历过一段坎坷:两度被知名文学杂志退稿。
为了构思,创作出《平凡的世界》,路遥曾住在矿上,不分昼夜的奋笔疾书。但当时的主流文学作品,大多数表达的是现代主义魔幻思想。许多作家在创作构思时强调的是:潜意识性,非理性,强调刻画人物的情欲,原始性。
而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所表达的却是现代写实主义思想。正是因为如此《平凡的世界》才会被众多文学评论家们,评价为:“过于陈旧刻板的文学作品”。然而,面对现代主义潮流,路遥却选择了坚持自己。
现如今人们都会知道文学作品是源自于生活,但刚开始构思《平凡的世界》时的路遥可没有这样的观念。创作不符合当时主流观的《平凡的世界》,对他而言毫无疑问就是一场豪赌。路遥曾说过:自己的作品不是写给文学评论专家们看的,而是写给众多普通读者们看的。
路遥的选择是,将源自生活的文学作品反馈给广大读者,取悦广大读者。而不是取悦文学评论家们,强调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平凡的世界》在文学评论家那里遭到了冷遇。
1986年初春,北京《当代》杂志社的编辑周昌义带着任务前往陕西组稿。当时的陕西文坛有两位旗帜性作家,其中之一便是已经成名的路遥。但周昌义此行并非是向,路遥和贾平凹来约稿,而是向陕西当地,一些不知名的年轻作家进行约稿。
此时的周昌义还不是《当代》杂志的主编,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小编辑,周昌义还不具备直接约稿知名作家的资格。
但在周昌义到达陕西的时候,路遥却托朋友先一步找上了周昌义。凭路遥当时在陕西文坛的身份与地位,他本可以直接写信给《十月》,《当代》杂志社,让对方派出经验丰富的编辑与自己进行沟通。
路遥之所以会找上初出茅庐的周昌义,是因为路遥觉得像周昌义这样底层出身的小编辑,才不会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才会是自己《平凡的世界》真正的知音。更何况《平凡的世界》有写煤矿生活,而周昌义出身的家庭正是矿工之家。
可惜的是周昌义并不是路遥所期盼的那个知音。周昌义回忆称,当时他满心期待地与路遥见了面,之后他就把《平凡的世界》的手稿,带回了招待所准备连夜拜读。但没看几页,周昌义就看不下去了。对于《平凡的世界》周昌义是如此说的:“30多万字的第一部,自己还没来得及感动,就已经读不下去了。”
因为作品代入感不强,很啰嗦,本身没有一点悬念,故事的情节全都在意料之中,自己很难读下去。
周昌义觉得,当时《时代》正在连载或是准备发表的许多作品,都比《平凡的世界》可读性高,于是他便替杂志社做出了退稿的决定。为了顾及路遥的颜面,周昌义没有说自己读不下去对方的作品,而是说《当代》杂志社,无法满足路遥所提出的要求。
随后遭到《当代》杂志社拒绝的路遥,决定把这部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刊发在《花城》杂志上。要知道《花城》的影响力,根本无法与《当代》的相提比论。可能路遥当时所求的已经不再是杂志本身的影响力,而是通过读者来验证作品本身的价值。随后路遥作品被拒的消息,也第一时间在陕西文学圈内传开了。
对于一位已经成名的作家而言,被拒稿在伤其自尊的同时,作品本身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很快《花城》杂志社在发表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以后,就停止了后面两部的刊载。
此后《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没有在任何杂志上发表过,第三部则是发表在了更加没有影响力的《黄河》杂志上。
因为网络媒体的普及,现如今的人们感觉不出文学作品没有发表在重要杂志上,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因为如今文学作品一旦在网络上进行了一定量的传播,作品很快就会直接出版。
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作品能否被认可,取决于发表在怎样的刊物上。当时大多数读者,主要是通过期刊杂志,来阅读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发表在影响力极低的杂志上,其实已经预示着它未来的命运——读者再多,也很难被主流文学界认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流行的文学作品是莫言等魔幻自由主义,属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平凡的世界》自然会遭到冷落。
但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没有符合时代主流文学观的《平凡的世界》,也正是因为过于朴实无华,才更容易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
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文艺编辑叶咏梅,因欣赏《平凡的世界》的朴实,贴近生活,让《平凡的世界》登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是叶咏梅的力荐才让《平凡的世界》在当年3月27日这天,开始在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这一播出时间便长达半年之久。
《平凡的世界》瞬间征服了众多听众,并让读者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平凡的世界》的广播听众,曾一度达到3亿多,听众来信更是高居上世纪80年代,同类节目的榜首。
产生这样大的社会反响,也让一些文学评论家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判断,重新审视路遥的这部作品。1991年路遥凭《平凡的世界》,一举夺得了茅盾文学奖。次年11月,身患重病的路遥最终离开人世,时年42岁。可以这样说,是无数在《平凡的世界》中找到自身生活影子的读者,把路遥送上了矛盾文学奖的领奖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直到如今,《平凡的世界》一度成为中国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它不仅受到历届大学生的狂热追捧,还被国家教育部门列为“中学生课外必读读物”。
曾经拒绝并将《平凡的世界》打入深渊的周昌义,在路遥逝世十五周年时曾写道:“那些平凡少年的平凡生活和平凡追求,就应该是这样的质朴,这本就是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本意!突然发现,再次阅读这部作品跟当年的感觉不一样了,不难看啊。”
只可惜路遥再也没有机会听见周昌义的这些话。英年早逝的路遥,离开的时候会是委屈的吗?一定不会是,对于文学作家而言每一部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孩子遭到了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作为孩子的“母亲”是依然会疼爱,坚信孩子有长大成才那一天的。
果然时间证明了一切,也让《平凡的世界》长大成才。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利用读者的共鸣,打破时代背景的桎梏,毫无疑问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做到了这一点。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