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印度给人的印象可能是—随处可见屋龄过百的建筑,人们的穿衣品味奇异,满街绝尘而去的摩托车甩出男男女女的闹笑声,窘迫蜗居在低洼棚户贫民窟的老百姓……然而,印度真的是这个样子吗?那里人的生活景况到底怎么样?他们比起我们的幸福指数如何?现在,请跟我们“一带一路·四川机遇”系列报道的采访记者一道,走进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印度去看看。
2015年3月的一天,烈日爬上天空,远处,成群的乌鸦萦绕在空中嘎嘎作响,印度洋的海水一波又一波拍打在海滨路的堤岸上,属于孟买人的一天终于开始了。
孟买,被称作印度的“上海”,这里拥有全印度最发达的金融业,不少其他邦的居民都举家来到这里淘金,这些不同的人将一个复杂的印度浓缩在了一起,展现出这个和中国一同名列四大文明古国的国家的真正的神采和风貌。
在南孟买,几乎随处可见屋龄过百的建筑,大部分这样的老屋都是当年英国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奢华、坚固,又一本正经地矗立在那里。
还没能够从对新机场的富丽堂皇和各种富有民族韵味的装饰的沉醉中走出,机场外的景象便将一切都拉回了现实—这里是印度,并不是天堂。
几乎是中国大城市20年前的模样,简陋的街道,算不上洁净的路面,恣意排列的房屋,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城市还保持着多年前的样子。
当我们提出想要看看这个城市时,司机大叔、62岁留着一把大胡子的当地人Singh,他毫不犹豫地将我们带向了孟买的南部,用他的话说,这里才是孟买的灵魂和根源。
在南孟买,几乎随处可见屋龄过百的建筑,大部分这样的老屋都是当年英国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奢华、坚固,又一本正经地矗立在那里。尽管和周遭新建的房屋相比显得有些突兀,但这一份“不协调感”又给人一种特殊的体验。
传说中的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便在南孟买。直到现在,这座车站仍然是孟买乃至全印度最大、最繁忙的火车站。终点站根据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模式的哥特式设计建造,从1878年开始,历时十年建成。其引人注目的石头圆屋顶、塔楼、尖拱和不规则的地面设计,都接近传统的印度宫殿建筑。
因为其华美的外形,几乎没人会将它与火车站联系起来。而Singh也想要以此跟我开个玩笑,他调皮地让我猜猜这宏伟的建筑到底是拿来干嘛的,我从教堂、市政府办公点、医院、大学猜了个遍,他总是神秘地摇着头。
在揭晓答案前,他用手托住了我的下巴,似乎早就知道我会被惊得“目瞪口呆”。临走了他还不忘补上一枪,“这里以前叫维多利亚终点站,请记住,不是维多利亚的秘密。”
离车站不远的地方,便是闻名遐迩的印度门(Gateway of India)。它位于阿波罗码头,直面孟买湾,是一座融合印度和波斯文化建筑特色的拱门,高26米,建于1911年,是为纪念来访的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而兴建。百年过去,这座拱门历经风吹日晒,依然完美如新,不禁让人感到惊诧,更多了一份敬意。
如果走在南孟买的街头,你突然发现了一座高达27层,外形颇潮的小楼,正准备拍照却被楼下的保安拦住,那么恭喜你,你来到了传说中世界上最贵,最奢华的私人豪宅,印度首富穆凯希·安巴尼众多府邸中的一座,价值超10亿美元的安蒂拉(Antilia)。
在希瓦吉终点站已经惊得合不拢嘴的话,那么这里绝对会让你下巴脱臼。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豪宅底部的1~6层为一个特大停车场,第7层用于汽车维修,第8层是一个酒店式大堂,第9~12层是室外空中花园,这4层空中花园,除达到节能效用外,还可令室内冬暖夏凉。第13~14层是健身俱乐部,第15~16层是家庭医院,第17~18层被打造成贵宾客房。主人的房间设在了第19~22层。
这几层均采用玻璃幕墙的设计,让一家人可俯瞰孟买的景色。再往上,第23~25层是仆人居住的宿舍区,第26层用于机械工程。第27层是特别设立的“娱乐中心”,内里设施均属世界级,包括健康会所、巨型舞厅,以及一间设有50个座位的迷你影院。豪宅使用面积共3.7万平方米。屋顶还有停机场,可停3架直升机。而为了维持这栋豪宅的正常运转需要数百个仆人……
最闪瞎外人双眼的是,据说穆凯希·安巴尼在房子建成后便将其闲置,只是偶尔在这里开开派对,从不过夜,原因竟然是……他嫌风水不好。
虽然类似这样的豪宅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但在南孟买,建造的如同宫殿般的私人宅邸几乎随处可见。仅仅在一条街上,Singh便指出了好几家,“他们好像从来不住在这里,大部分都住在国外呢。”
如果你看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么就一定不会对印度的贫民窟感到陌生。事实上,除去刻意渲染的黑帮情节,现实中印度的贫民窟和电影中几乎一模一样,而它们很多就在豪宅的不远处,甚至仅仅和豪宅一墙之隔。
倾颓的钢板、肮脏的布帘和弥漫着臭味的居住环境,足以阻击大部分想要走进这些区域一探究竟的人。
“和富人的房子不同,贫民窟这里的房子每间都有人住,而且不止一个。”Singh说,住贫民窟的人很多是外来打工的人,甚至一些白领付不起房租都只能选择在贫民窟落脚,“现实中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但生活不会止步不前。”
没有后视镜、车速40公里/小时,在人流和车流中各种腾挪辗转而不发生擦挂,在纷乱的道路上,司机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这并不是特技表演,而是每天在街上上演的实景秀,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一定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在最近几年保持着不错的经济增长速率。有专家认为,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对于这样的言论,在孟买生活了20年的Hamh显得有些无奈,“我相信这有可能,但请给我们足够的电和水。”
事实上,缺电和缺水是让所有印度老百姓头疼的问题,Hamh说,就连在孟买和德里这样的大城市,自来水公共管网都没有完整架设,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都会在家中备上发电机。
“因为架不起来。”在孟买居住了10年的中国人王先生说,印度基础设施大幅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过早实行了私有制,“以自来水管网为例,如果要在地下铺设管道,难免要经过一些私人的住房或产业,这就必须征得业主的同意,有时候还要支付大量费用,这样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而因为缺乏发电设施和电网的不稳定,停电更是家常便饭。“最多的时候一天停个10多次,太正常了。”王先生打趣说,“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印度人都不用冰箱,一是太贵买不起,二是停电频率太高,冰箱受不了。”
另一个让人抓狂的,便是道路交通。即使是在孟买,公路路面也绝对无法用“宽阔”二字来形容,但印度人就是可以把两车道用出四车道的水准。
没有后视镜、车速40公里/小时,在人流和车流中各种腾挪辗转而不发生擦挂,在纷乱的道路上,司机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这并不是特技表演,而是每天在街上上演的实景秀,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一定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在王先生家做客时,恰巧碰到了他雇佣的家政工人来打扫清洁,我随口一问,得花多少钱,王先生笑着说,不贵,一个月大概400元人民币左右。
正当我无比吃惊时,王先生抖出了更加夸张的猛料,在中国一般城市一套100万人民币的房子,在孟买同等条件下要卖两百到三百万人民币左右。
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收入和这样的房价似乎相差有些过分悬殊,但在印度,房子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更是一种奢侈品。因为普通老百姓穷尽一生不吃不喝,恐怕也买不起一套房。
“贷款买房更不可能,因为这里的房屋贷款利率超过10%。”王先生说,尽管新上台的莫迪政府曾宣称将推出经济适用房政策,确保到2022年印度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套住房,但这样的口号实现起来似乎并不容易。
当地人说,如果想要尝试印度的手抓饭,千万不要用左手,因为左手是拿冲水管的,当然,握手也不要用左手……
在和真正的印度人接触以前,我脑海中的印度人等于“穿衣品味奇异,随时可能将谈话变成一场歌舞表演。”
事实上,辗转印度3个城市,和10多个印度当地人接触后,我深深体会到,也许他们穿衣品味确实让人有些无法捉摸,毛发浓密而又肤色黝黑,但骨子里,他们大多数人都十分善良,并深藏着浪漫和热情。
不信,就去孟买的海滨路瞧瞧。即使是在40度的高温下,总会有热恋中的情侣来到这里互诉衷肠,每一对情侣之间相隔数米,远远看去,简直就是别样的风景。有些“调皮”的小伙还会在接吻前脱下外套盖在女友和自己的身上防止被别人看见,这样逗趣的场景看上去真让人忍俊不禁。
而不论是相识还是初见,印度人都会报以微笑和主动伸出右手,这样的热情和礼貌也让人倍感温馨。
对于在中国流传甚广的调侃印度人如厕习惯的讲述,Hamh领我到了他家的洗手间,他指着马桶左侧的一个冲水管说,这就是如今最流行的清洁工具,而且,还是中国制造。
语毕,他还“盛情”邀请我尝试一下。在被婉拒后,他不忘提醒我,如果想要尝试印度的手抓饭,千万不要用左手,因为左手是拿冲水管的,当然,握手也不要用左手……
“那如果去野外旅行的时候怎么办?”面对我刁钻的提问,Hamh笑了笑,没回答。
在常人眼中,相比中国人,大多数印度人收入不高—没有住房,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甚至连啤酒都很难喝上一口(印度大多数邦都控酒或禁酒),但几乎和我接触过的生活在印度的中国人都说,印度人的幸福指数很高,更极少有仇富的现象。
另外,在印度的大街上野狗随处可见,就连乌鸦和松鼠这样的动物也完全不惧人类,可以超近距离接触,人和动物的相处可谓和谐到匪夷所思的境界。
Hamh和Singh都曾对我说过,相对物质生活,信仰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Hamh更是认为,在信仰面前,人是渺小的,生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感谢上苍的恩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只要做好每天的事,享受好每一天就好。
而对于野生动物“横行”,Hamh笑着说,他也不知道原因,也许是因为印度人从来不伤害这些动物的原因吧。“难道在中国不是这样?”面对Hamh的反问,我竟无言以对。
也许,正是因为信仰,让印度这个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多了一分和谐,少了一分仇富,多了一分理解,少了一分争执。
中国与印度时常被人比作龙与象,相比龙的迅速和快捷,大象意味着稳重和慢节奏,而慢节奏似乎正是印度人的通病,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缺乏时间观念和效率低。
在印度期间,旅店的工作人员总是会将我们的用车时间提前30分钟左右告知司机,因为,迟到真的太普遍了……
在孟买开客栈的孟先生曾多次遭遇和印度人相约8点开会,直到9点过人都还没聚齐的惨痛事件以及类似状况,“在印度,5分钟绝不仅仅代表300秒。”
而办事效率低更是印度被人诟病的地方,孟先生说,取钱时遭遇柜员临时喝茶,办电话卡等两三个小时等闹心的事十分常见,因为印度的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过分周全,所以不少在中国属于消极怠工的状况在印度则属于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你是急性子,在中国怎么都改变不了,那么欢迎你来印度,这里的一切都会成为治你的良药。”面对着一脸着急,想要赶紧兑换卢比后外出的我,孟先生悠悠地说。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