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心情短语 » 正文

张崟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及地域文化特点pdf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19-05-11 属于 心情短语 栏目  0个评论 196人浏览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张盏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中文提要 张盗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中文提要 摹古与创新、趋正与求变,这是任何一代画人必然面临的艰难抉择。张盔作为京 江画派的开派人物,其超越传统、突破正统的理论魄力与艺术创造,为京江画派在清 人画坛的标高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京江画派斐然的艺术 成就时,张盗开宗立派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层面的研究却被长久地遮蔽着。本文依 据对文学发展嬗变与地域家族文化关系的良好把握,试图从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两个 方面还原他的生活环境与创作背景,从而在诗画相彰这一联结点上探寻其诗画创作背 后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这不仅为我们研究文学绘画融合的特殊现象提供了一种全 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对地域家族文学的深入探讨寻找到一个经典的范例。 关键词: 张盏 京江画派 家族渊源 地域文化 诗画相彰 作 者:陈家红 指导教师:罗时进教授 张盎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英文提要 TheCharacteristicof Family and Culture Zhang-Yin。sOriginRegion ontheRenectionbetweenhis and Poetry Painting Abstract It 0r isadif!ficult metI.adition choice,justiIIlitating makinginnoVation,mat painters at tiJnes any mustcon行omwith iIlitiatorof ineVitably.zllang—yin,船theJin西iangPajnting contributiontotheactlievementof alldart School,made伊eat theory wllichhad su印assed me臼.aditionaland meonhodox asolidfoundation opinionsbrokenⅡlrough ideas,la),ing I.orthe statusof Sch001inthe wodd in high Jin舀iangPainting painting Qing dynasty. t0create HoweVer,the tlleSchoolaIldmerese疵ht0 me spiritiIllpetIls suppon cultural hadbeen fora timewhilewewerecontentedto back酎ound fo玛Otten10ng talk aboutt11ebmliant tomeaccurate aboutme accomplishment.Accordingunderstanding me ofliteratllrealld between developmem relationshipregionand觚lyculture,this triest0restorellis conditions觚dcreation paper nving backgrounds mrou曲two aIld thecultureand aspects—.thefaIIlilyhistoryregionalculture,thus exploring spirit essencellis b删ndworksonthe ofreflectionbe嘲een and not joint Poe廿y Painting.111is of!f打sa new to the only completelyperspectiVestud)ringunique phenomenon,the coIll_binationofliteramreaIld als0 adassical painting,but modelt0如rmer proVides researchtlle literatIlreof and RegionFamily. Key words:Zhang—Yin;Jin舒iangPaintingSchool;FaIllilyhistory;Regionalculture; Reflectionbetweenalld PoetryPainting WrittenChen by: Jia-hong SuperVisedby: Prof.Luo shi-jin II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入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1出姚日 期: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二}5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雌名:理堡坠日 期:矽沙芳.,.’多 铷酶触日 蝴:∥户,P.g 张盗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引言 引 言 古典文学之研究不惟文史结合之纵向延伸,亦有地域家族之横向拓展。陈寅恪先 生在研究中古史时断言:“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学术文化与大 族盛门不可分离也。’’o执“地方”与“大族之两端,即地域与家族之谓也。家族乃 地域囊括之家族,地域提供了家族文化创造的土壤;地域为家族活动之地域,家族构 成了地域文化传承变迁的因子,而两者又共同纽结于学术文化的创造传播之中。这样, 地域、家族、文化的三重维度紧紧规定着文学的精神与质地。因而,地域家族的文化 探析在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上也就具有了革命性的意义,历来学界对文学与地域发展 关系之论述也代不乏人,如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圆、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 国、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固、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金克木《文艺的地 域学研究设想》@、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o、袁行霈《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 的地理分布》@等著述均力能扛鼎。而将作家作品、创作活动、文人群体、文学演变 等文学现象加以地域性观照的个案研究更是灿若群星,如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 学研究》@、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12、杜晓勤《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诗歌的艺术精神》 13、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14等作品成就粲然。地域性视角的介入 突破了文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而将文学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推到了文学研究的前台, 为古典文学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47.-14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全编》,新民书局,1930。 密程千帆著《文论十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回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西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读书》,1986年第4期。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固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国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 n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2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 13杜晓勤《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诗歌的艺术精神》,《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14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张盔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引言 相比于文学地域性研究的蔚为大观来,‘文学的家族性探讨显得沉寂了许多。陈寅 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圆可谓开风气之先者,他 “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的真知灼见不仅将学术文化作为一项经国之大业 纳入名门望族的创造活动之中,同时也将盛门大户作为一件不朽之盛事渗进学术文化 的研究视野之中。与此相应的,古代家族史、包括望族史的研究方兴未艾,有高达观 《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④、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徐扬杰《中国家族制 度史》@、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o、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吴 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等一批学术成果问世,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 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潘氏在该书中提出望族研究的四个侧重点:一 为氏族的由来;二为世代的蝉联;三为成员的事迹;四为族间的婚姻¨,这为研究家 族史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然而对家族史的研究并不等同于对家族文化的研究,更不 等同于对家族文学的研究。李浩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12第一次从家族的角度来 阐述唐代关中地域文学,是对家族文学化与文学家族性的首次理论建构。业师罗时迸 先生亦致力于明清文学的地域性与家族性研究,并主持了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清 代江南文化氏族递嬗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的全盘工作。现在已问世了一批包括罗先 生《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13、朱丽霞师姐《清代松江望族与文学研 究》H等在内的科研成果。 明清时期,全国文化之兴在江南,江南文学之盛在家族。张盏家族的书香门第与 京江地区的隐逸文化互渗互融,在其身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家族文化印痕。当学界以 艺术史论的眼光来评判京江画派与张蛊本人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功绩时,其深厚的精神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国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4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o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中正书局,1944。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 o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西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西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7。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第4页,商务印书馆,1947。 n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罗时进师《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江海学刊》,2006第5期。 ¨朱丽霞《清代松江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张盎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引 言 意蕴与文化内涵恰恰因为缺乏地域家族强有力的支撑而风干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赵 力先生津津乐道于京江画派的艺术成就时①,张壹开宗立派的宏大气魄与沉厚底蕴却 被长久地忽视了。当我们在家族传承的纵轴与地域辐射的横轴之间寻求一个文化人物 的精神气质与艺术创造时,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蕴才能立体、多维地呈现在我们面 .t£. 月Oo 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四个方面展开探索的翅膀:第一章从纵向维度把握张盔在其 家族链条上的承前启后的文化纽结作用及其得天独厚的精神创造条件;第二章从横向 维度置张壹于京江地区广泛的文化交际圈(以“松溪五友为主)中,以寻求其诗歌 思想的地域文化脉络;第三章从师友群(地域因素)与家族群(家族因素)相互联结 的经典性上剖析京江画派,寻找其绘画理论的地域家族文化根源;第四章则打通其诗 其画,从诗画相彰的高标卓识上探寻其思想深层的精神动因与文化支撑。固陋之处, 唯各位先生裁之! ①在京江画派的画论研究方面,赵力先生功不可没,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京江画派研究》(湖 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绘画的传承与群体——京江画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年版)及数种单篇论文,对京江画派有着系统的介绍。但由于其对张氏的《逃禅阁诗》缺乏 挖掘,加之研究方法的陈旧落后,影响了其对张盎及京江画派的深入探讨。 张盎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盎的家世书香 张鲞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清代乾、嘉之际,画学衰微。京江画派高举“师法造化、自以为法”之旗纛,沿 “吴门画派直抵宋人之壶奥,借“江山助奇以造“实境”之山水,迅速确立起其 在清人画坛上的标高地位,最终形成与娄东、虞山“三分天下”的画坛格局(京江画 派之历史定位问题,人们涉之甚少。此说系赵力先生一家之见,似有拔高之嫌,姑为 一说,下同)。其开派人物张盎秉承家学传统、浸润地域文化,汲古典之文明、撷时 代之精华,故能以“落笔浓重、丘壑严整、风格苍秀、气韵生动’’的京江画风崛起于 清代画坛,为式微的画坛注入新鲜的血液。 第一章 张鲞的家世书香 张蛊(1761——1829),字宝压,号夕庵,又号且翁,晚号城东蛰叟,又号观白 居士。其祖上于明嘉靖年间由江西迁润①,始居唐颓山下,康熙初年遭海氛被毁。圆从 《唐颓山春望》诗“无那临风怀旧德,荒烟蔓草独伤神”的无限感慨中,我们依稀可 感到张家昔日的辉煌与繁盛。历乱之后,其高祖张滔迁居镇江城外薛家巷,以摆布摊 为生。传至其祖张桶(字瓒文),由于经营有方,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张升大布庄。 “贾而好儒”是一个商业家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途。张自坤(173卜1791,张盏 父,字承天,号此亭)在承继先祖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开始了重建其家族精神家 园的艰难之旅。综观自坤、盔、深(178l——1843,张盔子,字渊叔,号茶农,一号 浪客)三代人的行事立身、精神风貌与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发见张盎家族独特的家族 意蕴,进而明晰其在与京江文化的相互映照中对本邑文化的独特创造。 第一节 “禅道萦心与“仰重声名:张鲞家族的家风意蕴 作为张氏家族文化的开创者,张自坤对家族人文精神的追求是非常自觉的。经过 o【民国】鲍鼎《张夕庵先生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四库未收书辑于0本《逃禅阁诗稿卷一·唐颓山春望》自注云:“余家旧居山(按:指唐颓山) 下,康熙初遭海氛,焚掠无余,今地已归驻防大营。” 4 张盔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盏的家世书香 战火的洗礼与世事的变迁,张氏家族的人文气脉已渐趋衰微,取而代之的则是商人大 贾的世俗气息。要恢复张家昔日的辉煌,重建家族精神的大厦,单靠家族成员内部的 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张釜家族的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越出了家族的畛域,而与整 个京江地区的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张自坤掌握了张家的经济大权之后,即在蒜山下置地结屋、大兴别业。张家“居 蒜山之下,园林之胜,有皆吉室、澄华室、书画轩、晴佳阁、自华居、敦本堂、友山 阁、绣球室、自皈依室、安蔬草堂、惟我亦有余斋”①,过着非常余裕的生活。而“澄 华室与余氏之“桥西草堂”、祝氏之“见山楼’’、茅氏之“有香草堂、郭氏之“舫 楼”、黄氏之“月波诗屋、僧心潭之“萧爽阁”、道士赵桐门之“大石山房”成为当 时京江文人经常聚会之所。圆自坤与其弟若筠(1735_1798,字竹邻)、堂(字季升, 号南原)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对文艺的特殊偏爱,在“澄华室文酒之会上迅速 聚集起京江地区的文化精英。这一时期,京江乡贤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李御 (字琴夫,号萝顿,晚号小花)、潘恭寿(字慎夫,号握贫)、潘思牧(字一樵,一作 樵侣)昆仲、黄鹤(字石屏,王文治妹婿)、程梦湘(字荆南,号衡帆)、万涵(字少 沧,号讷庵)、郭家驹(号立斋)、薛南冈、刘寿臣、唐耀卿、顾占龙、冯秭生、刘石 冈、周序培(字殷士,号窳生)、周曾培(字佩三,号虚槎)昆仲及外邑名流谢振定 (字一斋,号薅泉,湖南湘乡人)、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安徽怀宁人)、 年王臣(年羹尧侄孙,字汝邻、寄涛,号瘦生)、汪巍(扬州人)、潘本山(杭州人) 等人经常来往于“澄华室文酒之会,“每春秋佳日,携酒垆砚匣、登临凭吊者,相 望于林皋矣。@他们身隐心闲的人生态度与圆融通达的思想情怀深深浸入张家兄弟的 精神血液之中。王文治“生有夙慧”,后解职归里,溺于诗酒声曲之中,。夜则“默然 禅定、“持佛戒”,“自言吾诗与书皆禅理也。”④潘恭寿颇受王氏之延誉提携,其礼佛 思想亦深得王氏之影响。乾隆四十四年(1779)王文治受戒于杭州天长寺,法名达无, 字无余,归而筑无余阁于北郭外宝莲庵中,次年潘氏亦于扬州高曼寺从如鉴长老受菩 萨戒,法名达莲,号莲巢。李御也是%咱将婚嫁扰心胸,萧洒僧楼作寓公。逸兴酒杯 o【民国】丁淇《京江画征录·张自坤条》,镇江绍宗藏书楼藏书。 @光绪本《丹徒县志·文苑·李御条》。 @同上 囝【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王文治条》,中华书局1977年版。 5 张盏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盎的家世书香 兼茗盏,生涯书卷并词筒’’①,一副闲云野鹤的隐沦作派。其他人或隐居乡间,或浪 迹江南;或终其生而不仕,或身虽仕而心隐。他们禅道兼具的人生情怀为张家兄弟所 深深地钦慕并加以效仿,虽然这种效仿尚有附庸风雅的生吞活剥意味,但却是张家兄 弟、尤其是自坤努力加以实践并用以构筑其家族文化的精神资源。 在与京江及外邑名流的交往酬唱中,张家兄弟逐渐脱尽了商门富户的庸碌世俗气 息,他们的精神世界透出了一丝丝挟裹着佛道禅心的文人雅士情调。张自坤诗“古体 沿溯韦孟,而时露隽永;近体不名一诣,大约清而俊婉。”@这种“清泠有越俗之韵, 闲远多自适之趣”@的淡定情调与闲适风韵,与他禅道挂于心的人生志趣与精神追求 是分不开的。张氏之为人,“浑朴温雅,古君子儒也,而逍遥自适,又似于蒙庄。’’④经 济上无冻馁之虞,思想上得隐沦之闲,“一生寄迹爱菰蒲,老我烟波旧钓徒”@,终其 一生,不入权贵之门;深隐一世,自是闲庭信步。他在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疏离中, 心造悠游自适之境:“春自匆匆人自闲,辛夷花底闲云关”@、“烟痕一抹戴公山,花 自多情鸟自闲。’’o在对客观世界的超越乃至否定中,阐抉圆融通达之妙:“潺潺竹间 水,霭霭松际云。九溪随峰转,峰转溪流分@、“枕上一声莺,梦破天未曙。月落万 花深,冥冥不知处。”@他在《书适》(《颐斋仅存草卷下》)一诗中如此表达自己的人 生态度: 名心水与淡,万事任自然。卯酒养太和,午枕延小年。 诗成聊可咏,道在何妨颠。畴知风雨梦,何必定焦岩。 淡泊了世俗的名缰利索,复归于内心的平静澄澹,以委运任化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 一切皆有“庭前花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式的自在自然。这种洽契禅道的“自在自 然”不仅是对京口古老隐逸传统的记忆与回应固,更得自于游冶诸老的薰染与影响。 王文治、潘恭寿、李御等人的行事立身与人生态度悄悄改变着自坤的整个精神世界, o【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上·过七佛楼居访李琴夫》,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鲍桂星《颐斋仅存草·序》,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顾鹤庆《颐斋仅存草·序》,丹徒张氏家集本。 ④同上 @【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上·西湖》,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上·与严东墅道士饮辛夷吾下》,丹徒张氏家集本。 o【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下·饮南郊村庄》,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上·理安寺》,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下·枕上闻莺声作》,丹徒张氏家集本。 @参郑为人《京江画派与京口隐逸文化》,《镇江高专学报》,2005年7月。 6 张盔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釜的家世书香 使其逐渐打通佛道、破除我执,充分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葛兆光先生曾指出,“从 清净到适意,从适意到自然,从自然到自由,从自由到放纵,每一步与下一步之间只 隔一层纸。”①由仰重守朴含真、恢复自然本性的道心道境到崇尚空诸所有、返归心源 的佛理禅趣,理论上的一线之隔,却是自坤在诸贤耳濡目染之下、终其一生孜孜以求 的精神境界。及至晚境,他才出道入佛,由“无达“空”,醉心于“经旬常不出, 麇鹿久为群。懒唤童沽酒,时邀僧看云”@的萧散闲淡生活,相忘于“曹溪何处访南 能,解得尘缘即大乘。好藉杯中盘若味,萧闲权作在家僧@的能所俱泯禅境,老庄 的自然适意与般若的空灵蕴藉将此心涤荡得晶莹剔透。自坤将这颗用其一生浇灌的、 “晶莹剔透的佛道禅心,固化为张氏家族的精神意蕴,并希望其作为张家之“声名 传诸后人。 张盏从小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及浸润的浓郁文化氛围,非其父辈所能比肩,这种 奠基于父辈的“禅道萦心”的思想志趣更能契合于他的成长环境与文化修养。只是由 于年轻气盛的狂傲心性,使早岁的张盎并非如自坤所愿专事参佛访道,而是胸中激荡 着一腔英风豪气,曾有过一段啸傲狂歌的生活。从他晚年的诗句中,我们依稀可见他 早年生活的影子:“.}乙昔少年无检束,睹酒征歌气豪横”④、“大无权势小无钱,诗酒 匆匆娱少年。恨乏轮蹄半生债,不教仗剑历幽燕。@但是当世情的险恶与人事的变迁 摧垮了其精神理想时,他迅速地以乃父“禅道萦心之精神旨趣为圭臬,转向了参禅 访道的“疏世、“逃世之途上来。乾隆四十三年(1778)发生于镇江的殷宝山文字 狱,在18岁的张盔心里留下了永久性的阴影,令他事隔多年仍然心有余悸;其嫂兄、 活跃于诗坛的鲍之钟也因得罪了权相和坤,“郎官中有十五年不得调会’’@,于嘉庆七 年(1802)郁郁而卒。这些发生于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件将深深的恐惧与忧虑嵌进张壶 的心灵,成为其思想转变的契机。正如他在《岁暮书怀》(《逃禅阁诗稿》卷二)一诗 中所宣称的: 弱龄诵诗书,老大究坟典。耽吟能穷人,好古必偃蹇。疏懒夙性成, ①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第3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下·小隐》,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下·自题僧服小像》,丹徒张氏家集本。 ④【清】张盏《逃禅阁诗稿卷三·小院花事正盛,内子莲性置酒为寿,深准泅三儿、少蕴稚徽二 女侍,酒酣述怀用韩昌黎寒食出游韵以示之》,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清】张盎《逃禅阁诗集卷七·杂感二十首》,丹徒张氏家集本。 @光绪本《丹徒县志·文苑·鲍之钟条》。 7 张盏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盏的家世书香 廊庙志趣远。每怀颠蹶质,岂不念荣显。陆机华亭鹤,李斯蔡上犬。 事去遭刑戮,叹悔何其晚.所以豚士心,匪石不可转。 罹难浩劫之时的触目惊心、刀光剑影之后的风声鹤唳软化了生命的质感,时代的重压 摧垮了“仗剑历幽燕的豪情,从而成就了其“疏懒夙性成,廊庙志趣远”的人生旨 趣,使其在很短的时间里与其父辈的“禅道萦心”的精神追求相合流,并在更高层次 上构建张氏家族的精神世界。 透过张盏本人的诗作观照其内心世界时,我们能体味到他思想转变过程中掩藏不 住的深深苦涩:“闲思少壮时如昨,犹记中年气已秋。古调不弹趋日下,于今难识旧 风流。’’①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苦涩的砥砺,其对待人生的眼界才更加通透与豁达,其 对待道禅的态度亦更加精诚与倾心。他为早岁的不悟禅机而深表悔意:“廊庙山林两 两违,不为雌伏不雄飞。天荒地老无人识,身是江南大布衣。”@甚或有求先辈诸老助 其芟夷前谬:“少年性情如春草,滋蔓还须老辈芟”@,颇有“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 非之意。他于嘉庆甲子年(1804)改号“且翁,即着眼于“且’’字有“可速可久 可行可止之趣、自在流行之妙”固,正好洽契其“归则吾归彭泽令”@的自在适意;而 他以“逃禅”命其阁名,则又映带着“清修渐近王摩诘”@的深刻印迹。可见,张盎 的“禅道萦心”较之于其父辈,则走得更加圆融与澄彻。张自坤的佛道思想,从道家 的淡定虚无到佛家的超脱空灵之间尚有明显的过渡痕迹,这是作为第一代家族文化建 设者在无家学依傍条件之下、自觉承担起家族文化建设所必然要面对的艰难处境。而 张盔有得自于家庭与地域的双重关照,有源自于先天与后天的双重学养,其精神文化 条件的得天独厚使违依于佛道之间的他不自觉已消弭了彼此的界限,由道入禅、以禅 济道。他“钓竿蓑笠付奚奴,从此无心恋五湖”@的淡泊神远看似道家的闲适自在, 实则散发着佛禅色空的般若之光,在更高层次上对山光物态加以静默观照:“山气淡 ①【清】张鲞《逃禅阁诗集卷八·同谈鹤雏鲍野云话旧》,丹徒张氏家集本。 圆【清】张釜《逃禅阁诗稿卷一·题书斋壁》,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清】张盎《逃禅阁诗稿卷一·陪诸丈集刘石冈玉芝草堂》,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民国】鲍鼎《张夕庵先生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清】张盎《逃禅阁诗稿卷三·小院花事正盛,内子莲性置酒为寿,深准泗三儿、少蕴稚徽二 女侍,酒酣述怀用韩昌黎寒食出游韵以示之》,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清】张盔《逃禅阁诗集卷六·暮雨舟过金阊寄怀二三知己》,丹徒张氏家集本。 ⑦【清】张盎《逃禅阁诗集卷七·杂感二十首》,丹徒张氏家集本。 张盔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盎的家世书香 于水,楼台影亦寒。林深登不定,云破月初团。①心空物空,色相俱泯,摒弃了现世 的纷繁复杂,呈现出内心的境界澄明,这种“自在自适”似乎有着道家“无为、“虚 无的影子,然而却是经由般若空观涤荡过的佛禅境界。这种境界是般若慧心与自然 物态瞬间洽契的灵光乍现,是心无挂碍与随缘乘化高度泯合的圆融通达。如果说道家 依赖于对现实矛盾的回避与调和,那么佛禅则凭借对客观世界的否定与超越用以构建 其精神家园。正是凭借其对现世生活的否定与超越,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牵绊:“世 味渐疏禅味近,那堪腾踏少年场。”‘呀能进入静观默识的禅境:“举头惟见佛,瞑目 自成佛。@也才有静默澄寂的自由创造:“郑虔书画诗,皆为人所役。不如戒定慧, 一默万事毕。”④才有水月相忘的清澈澄明:“胸次已如天映水,眼前偶印月衔峰。淙 淙清濑半空落,莽莽红尘下界封。”@正是在般若灵光的映照之下,人生的闲适与自在 获得了更为深厚的佛禅意蕴:空诸所有的心境、自生自灭的适意以及生命感动的氛围。 远离尘嚣的了无牵挂、超越现世的自由洒脱使此“心得以极大程度的挥霍,营造出 一种超逸空灵的圆融境界。在这种圆融通达中,没有事功,没有欲求,没有时空,亦 没有因果,得不足喜而失不足悲,任其生生灭灭,穷尽而复通,“任侬自落仍自开@。 在这种圆融通达中,没有俗事尘网的羁绊,没有现世烦嚣的垢染,有的只是在对现实 世界的摆脱与超越中获得的委运任化,有的只是对待人事变迁和穷通出处的淡然洒 脱。他在“求佛佛是心,大彻生欢喜。大事契因缘,应归离垢天’’⑦的禅证体悟中, 似乎已充分享受了禅门愉悦,寻求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在家出家无二理,主宾各守安心偈。眼前万物非我有,早辨吾身真委蜕。 (《逃禅阁诗稿》卷四《古雪山房卒岁呈悟修上人》) 张盎“禅道萦心精神世界的构建,与乃父自坤相比,其过程大为缩短,其实践 亦更为彻底。张自坤作为家族文化的开创者,必有种种现实之困难;而张盎从一开始 即在其父辈辛勤营造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在乡贤匠心独运的立身行事中浸染。成长环 o【清】张盎《逃禅阁诗集卷七·晚步惠山》,丹徒张氏家集本。 回【清】张盏《逃禅阁诗稿卷三·席上调友人》,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清】张盔《逃禅阁诗稿卷三·予因苦疮买舟归,次昆陵,因河阻不前,遂赁居城北问滓庵栖, 有得即二眵,用遣旅怀席上调友人》,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回【清】张盔《逃祥阁诗集卷五·送枕石师住萸湾精舍用东坡送小本禅师赴法云韵》,丹徒张氏家 集本。 @【清】张盔《逃禅阁诗集卷七·宿禅源寺楼》,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张盔《逃禅阁诗稿卷一·春花叹》,四库未收二鸬辑刊本。 @【清】张盔《逃禅阁诗集卷八·送画弟子几谷参访》,丹徒张氏家集本。 张釜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盔的家世书香 境的得天独厚,更便于其迅速而深刻地在各种文化形式中的戛戛独造,从而构成其家 族文化中最为强劲的精神音符。 如果说自坤“禅道萦心”的精神追求在张盔那里业已会通为深契佛禅的圆融通达 之境的话,那么张深则在自己仕宦生涯中着力发掘佛道禅心的实践品格。张盔的洽契 佛理、圆融通脱尚有道家清静虚无的影子,这种子现实世界之外寻求内心宁静的途径 只是一介隐沦之士证悟佛禅的独特方式而已,往往并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 佛禅般若的色空观念并非执着于由色入空、将空与色对立起来,从而堕入枯木死灰般 的断灭顽空,而是将从由色入空的禅悦体证中获得的自在超脱用以展开现象界的生 活,从而把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机盎然,将生命律动引向生动活泼饱满圆融 的日常境界。既然世间万物皆系一心,那么在家出家并无二致,这样就打破了仕宦与 隐沦的界限。只要破除我执,只要返诸心源,仕宦京畿与隐沦乡间又有何分别?宦海 浮沉不是同样可以获得人生的圆满?自坤父子终生隐迹乡里,与其说是佛理禅趣驻留 胸中所催生的立身处事方式,不如说是对京口隐逸传统的深切回应与对乡贤精神品格 的倾心仿效。然而恰恰是佛禅意趣的介入也在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张深二十 多年的仕宦生涯恰恰印证了乃祖乃父在对待弟子穷通出处态度上融通豁达的佛禅意 蕴。张深早年浸湮杜诗甚为倾心:“我诗亦祖杜拾遗,相爱相知岂云偶。”①杜诗的济 世情怀与实践品格无疑改变着其对佛理禅趣的实践性理解。这样,他更容易突破乃祖 乃父仅从人生意趣与精神追求上对佛禅意趣的把握,而是将其深厚的佛禅意蕴转化为 应对日常生活与宦场事务的实践性力量。积年的南北游宦拓宽了他的眼界、历练了他 的识见,使其内心的佛禅境界较其祖其父更为圆融与澄澈。且看他两首极富禅味的小 诗: 月若不解饮,胡为来杯中.是月还是酒,酒尽月亦空。 (《悔昨轩诗集》卷一《绝句三首(其一)》) 风定镜影平,风来毅纹起。为毅亦为镜,只此一池水。 (《悔昨轩诗集》卷一《绝句三首(其二)》) 月光泻入杯中,酒影映带月形,恰如澄澈清湛的心性,无论映照在什么地方,皆不改 ①【清】张深《悔昨轩诗集卷二·雪中郑山人送酒副之以诗作此奉报》,丹徒张氏家集本。 10 张釜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盔的家世书香 其澄明的质性。在月光与酒影的互鉴中,是月光?是酒影?还是心的澄澈成其为观照 对方的主体、抑或成为对方观照的对象?在这光、形、影、心交错映照的一瞬间,即 契入水月相忘的直觉禅境。至若杯空酒尽,月影亦如清净心性,来无所粘,去无所滞, 了然无碍,洒脱自随。同样的一泓碧波,随风而起毂纹,风定而生镜影,无论毅纹抑 或镜影,溯其本原只是自性并无差别的一池春水,恰如世间色相,无非真心自性随缘 乘化、随物赋形的结果,缘起而相生,缘尽而相灭,惟留一颗澄明无翳、洒然通脱的 自在禅心。有了这颗心的清澈澄湛,有了这颗心的圆融通达,世间万物的自然自在生 生灭灭就只有一种随缘而动的顺理成章罢了。正是基于此点认识,他认为就连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自在也不免有自我标榜的意味了:“五柳先生既 知命,官田种秫乐甚盛。胡为忽赋归去来,日对空尊坐荒径?”①这里不需要矫揉造 作,不需要自鸣清高,需要的只是一片无滞无碍的纯任自然,需要的只是一种淡定洒 脱的随意自在。有了这份洒脱适意和气定神闲,即能以出世之情怀成就入世之事业。 张深历官山东博平、广东仁化、顺德、增城、大埔、新宁知县,最终殉于潮阳任上, 一路的兼济与独娱,一路的豪壮与淡远,看似矛盾的两极在他身上却得以完美地交融: 一面是家族浓厚的道禅意趣,一面是国家深重的社会危机;一面是虬际忠末由达,诗 酒消奇才。世无贺季真,吊古流余哀”@的苦闷,一面是“太白虽千古,难销不了愁。 知心惟有月,随意独登楼”@的洒脱。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相通即在于此“心”的因 素的超强发挥。苦闷也好,洒脱也罢,为民请命抑或自在自闲,皆由此“心所造。 云之出岫并非无心固,道之回归亦不可无心@。有此“心”者,尽能应对日常生活与宦 途生涯的纷繁事务,也颇能解决人生情怀与精神意趣的种种问题。所以他的《万松寺》 (《悔昨轩诗集》卷三)诗如此写道: 直入万峰去,峰峰见道心。但能如是往,何必更求深。 o【清】张深《悔昨轩诗集卷四·县斋菊开,置酒为乐,徐子远赋示长篇,并属作图,留为茶阳 故事,抚念昔贤,不能无愧,即次无韵,以为近怀》,丹徒张氏家集本。 圆【清】张深《悔昨轩诗集卷一·登石帆山望金陵怀李太白》,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张深《悔昨轩诗集卷三·醉题太白楼》,丹徒张氏家集本。 ④道家崇尚清静无为,视人心欲望为精神完善之大敌而极力加以排斥,故陶渊明有“云无心以出 岫”之说,而张深《绝句》(《悔昨轩诗集》卷一)“驰云疾于鸟,出岫非无心。鸟归云不归, 日暮空沉吟”否定了陶氏之说,凸现了此“心”在“云之出岫”的创造作用。 @佛家认为“心即是佛”,呈现此“心”的清净澄明无滞无碍,方能明心见性、亦自成佛。张深 《过龙泉寺清公茶话》(《悔昨轩诗集》卷二)诗“独坐本无我,对言难忘机。境幽神自定,心 住道全归”深契心造万物的禅理。 张盏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盏的家世书香 奇据盘中胜,秋生古殿阴。苍苍尽龙树,时作海潮音。 他证悟了返诸本心、不假外求的禅林要诀,也获得了违依于家学与国事两端而能自如 应付的不二法门。 我们站在这一基点上,反观张家祖孙三代人的佛道意趣。张自坤由商转学历程的 艰难转变,使他在对道境禅趣的把握上不免有生吞活剥之嫌。然而在京江圈文人的影 响与帮助之下,他仍是敏感地触摸到禅道意趣的精髓,而且希望将这一神髓作为张氏 家族的家风意蕴得以流传后世。他在《病中示子》(《颐斋仅存草》卷下)诗中如此告 诫其子张盔: 百年纵到亦空空,来去分明六识通。第一立心为汝嘱,莫忘万石旧家风. 如果将是诗与他的另一诗作加以比照,我们将能捕捉到他内心深处一以贯之的精神理 想: 老天最靳是声名,一艺偏长各有因。但愿儿孙能守此,不愁书画少传人。 (《颐斋仅存草》卷下《有贻余片纸只字者,余皆什袭藏之。每逢黄梅, 必为之出曝于庭,以防朽蠹。噫!好名之心,谁则无之?美劣虽殊,而苦心 则一.传与不传,乃其人之幸不幸耳,不可湮没。自余始爰赋此,留示我后 人》) 在自坤的思想深处,一在“立心为首,一在仰重“声名,两者都是其一生孜孜以 求的精神境界,都希冀将其作为张氏家族的精神意蕴在口耳相传、纸笔相递中传诸后 世。“立心”是禅道意蕴,“声名”是人格持守,然而对于以禅道意趣为精神皈依的张 自坤来说,“立心”就是“声名,“声名”就在“立心,两者的精神内蕴毫无二致。 他将“立心提升到家风意蕴与家族“声名建构的高度上,从而成为约束其后世子 孙的人生圭臬与传播其家族文化的影响策略。而基于相同的精神追求,张盔对乃父的 良苦用心自是悠然神会,他曾以欣喜的笔调不止一次地宣称:“家风自白云①、“蓬 蒿本是吾家物圆。家风意蕴的形成与延续、家族“声名”的积淀与传扬耗费了张蛊 大量的心血。他在《无求》(《逃禅阁诗稿》卷一)诗中写道: 无求只觉万缘轻,笑问鸡虫底事争。着脚要从高处立,问心都仗忍中平。 “声名”之远播贵在立身,立身之至高即在“立心”,“着脚要从高处立”,他企图从 ①【清】张盏《逃禅阁诗稿卷一·幽居与张玉川论画》,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清】张盎《逃禅阁诗集卷四·老屋》,丹徒张氏家集本。 12 张鲞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盔的家世书香 “立心”的高度、将家学的佛禅底蕴转化为播扬其家族“声名”的内在动力。京江画 派在清人画坛上的深远影响已初步显示出他家学意蕴的深厚积淀与他家族“声名”的 无限魅力。他亦希望能将这种家族“声名在子弟那里得以发扬光大:“安拙心反陋 俊髦,传家幸有旧蓬蒿。却惭我辈齐刘尹,但愿尔曹效伯高。仰屋著书差足乐,侯门 干谒亦徒劳。升沉岂尽阅贤否?莫挫元龙意气豪。”① 张深以其二十余年的仕宦交游,承传与播扬其家族“声名不遗余力。他于嘉庆 十八年(1813)入藩邸都馆,至道光八年(1828)离京外任,京城游宦的15年中, 他一方面通过与潘世恩、潘曾莹、曾沂父子昆仲、吴嵩梁等达官名流的诗画交往以提 携自己的声名,一方面以“取法最上,落笔最高,辄不作第二人”②的气魄,革除京 江画派“实境山水境界偏狭的流弊,从而创造出一种圆融南北山川风物的模糊山水。 他认为绘画“在自发其胸中澹远高旷之趣而已,若必日:此某家山也、此某家水也, 岂知画者哉?”@他决心将源自于家学的圆融禅蕴作为其艺术创造的基点,而其画作 在海内外的广泛流布又将京江画派连同张家“声名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第二节 “诗酒娱年刀与“书画传家”:张盔家族的家学活动 当我们重新回到张氏家族文化建设的原点、对其精神意蕴与艺术创造进行观照 时,我们同样惊叹于张盎家族书香门第崛起之迅速与魅力之无穷,而这一成就首先应 归功于张自坤对京江文化的真心膺服与对乡贤名流的倾心效仿。依仗雄厚经济实力得 以开展的“澄华室”文酒之会网罗了当时京江地区最富文化意味的精英名流。王文治 诗、书、画、曲皆擅,潘氏昆仲、周家兄弟、黄鹤、年王臣、潘本山等人善画,鲍皋、 李御、郭家驹、殷石琴、谢振定、程梦湘、万涵等人工诗,邓石如以刻名,茅元铭以 学淹。他们精深的思想、富赡的才情、淡泊的心志与艺术的创造,深刻地改变着张氏 兄弟的眼界与思想。张自坤“嗜书画,善鉴别,多蓄古人真迹。回张若筠“好学,于 书无所不读。闻有异书,辄重价购之,或手自抄誊校勘,砣石乞不少休”@,家藏书籍 逾二万卷。这种对文艺的特殊偏爱尚有受乡贤名士之影响与薰染的不自觉因素,而要 ①【清】张盎《逃禅阁诗稿卷四·偶书示深儿》,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卷十,清代传记丛刊本。 @【清】张履《悔昨轩诗集·序》,丹徒张氏家集本。 国【清】张履《张君夕庵传》,《积石文稿》卷16,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囝光绪本《丹徒志·文苑·张若筠条》。 13 张盎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盗的家世书香 将这种对诗画艺术的特殊偏爱汇聚成家族文化的深厚涵养与不竭源泉,仅有长期的濡 染与浸润是远远不够的,这更需要在诗、书、画等艺术领域的潜心向学与艰难创造。 自坤兄弟的艰难之处不仅来自于其家风意蕴的理论建构,也来自于其家学实践的艺术 创造。 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文治解职归乡,从此开始了他在江南地区的一系列文化 活动。他凭借其“探花”的功名以及在书坛上的显赫声誉,迅速成为京江文人士大夫 的精神领袖。他一方面会通书画精神,指导潘恭寿的绘画创作,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京 江地区的文人雅集,流连于诗酒酬唱作画品题的文艺活动。长达25年之久的“潘画 王题”有许多完成于“澄华室文酒会上,共同的诗画品评、理论探讨,持续激发着 张家兄弟诗画创作的热情。张自坤诗作不多,今存《颐斋仅存草》两卷187首,但纯 写性情,“清泠有越俗之韵,闲远多自适之趣囝,鲜有堆砌词藻、摆弄典故之病。其 得自于京江地域文化的禅道意蕴将他的人格精神琢磨得晶莹剔透,也将他的诗歌洗练 得风神摇曳、淡远空灵: 料峭轻寒弄早春,江头日日坐飞觥。鸥波倒泻梅花影,渔艇偷传玉笛声。 闲里愁怀真浩荡,醉来诗恩怪纵横。漫嫌烛灭帘栊暗,沙际微茫月又生。 7(《颐斋仅存草》卷下((信宿自然精舍同李琴夫》) 孤枕不成寐,斜月虚窗冷。忧来忽无端,深苦醉乡回。瓶罄空起叹, 余兴寄茶鼎。松风惊露鹤,摇动梅花影。何必定晨钟,清宵自深省。 (《颐斋仅存草》卷下((不寐》) 前诗描绘了一幅江上月出图:早春时节,轻寒料峭;江水阔远,渔舟飘荡。碧波上, 梅花疏影横斜;江风里,笛声袅袅娜娜。在这片无垠的江面上,在这片声影交错的薄 暮中,和着诗人朦胧的醉眼与悠闲的情调,托起一轮光辉皎洁的明月。“鸥波倒泻梅 花影,渔艇偷传玉笛声”一联极为传神,一“泻字映衬了江波的多少澄澈,一“偷 字又传达出笛声的几许悠然!后诗则拮取了诗人夜不成眠的纷繁思绪,加以情景的渲 染,将一腔剪不断、理还乱的闲愁传达得曲纡宛转,最后诗人跳出夜晚与晨晓的差别, 获得内心的真正解脱。“松风惊露鹤,摇动梅花影一联纯以景现,却能将诗人内心 o【清】顾鹤庆《颐斋仅存草·序》,丹徒张氏家集本。 14 张釜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盗的家世书香 的烦躁不安丝丝缕缕地传达给读者。所以,顾鹤庆说“读此亭先生之诗、而不欣然追 慕其为人,虽后生孤陋之士,无是情矣!”o人心与诗境的完美融合,正是其诗意的全 部表达。他的画作流传甚少,陈叔通的《百梅图》中存有其《梅轴》一幅,颇得吴门 画派工丽文秀之美。我们没有更多的证据展示其绘画成就,只有《宋元明清书画名贤 详传》记载其“善花卉,有酉室王毂祥风致,先生(张壹)的花卉竹石多出其指授, 可知张盔在画坛上的巨大成功与他的指授不无关系。即至张若筠,他的文化热情与文 艺修养丝毫不逊于乃兄,于诗文编纂与图书收藏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他效《幽光集》 编纂《蒙拾集》,为程衡帆选编《松寥山馆诗钞》@,对京江耆旧诗歌之保存贡献颇多。 他又是京江收藏大家,其家藏书籍二万余卷,“而法书、名画、吉金、贞石之文,别 为卷轴,不在此列。”@家庭的丰富收藏不仅提升了家族的文化修养,也为家族的艺术 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改琦说,“观宝岩所作皆入古法,非家有宋元数百幅,日夕 薰染,安能臻至此?”④可以说,作为京江画派开派人物的张盎,如果抛开其家族文 化的薰染,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是绝无可能实现的。张盔五叔堂亦工诗,惜英年早卒, 所著《吴舫草》、《三山草》、《仅存草》、《南原诗钞》均佚,所存其诗《京江耆旧集》 卷九有8首、《江苏诗征》卷六十1首、《随园诗话补遗》卷八若干片段,风格与其兄 并无差别,只是境界偏阔、诗律偏细,后其子张铉(175卜?,字翊和,号舸斋) 承其衣钵,与鲍皋次女之蕙(1757——18lO,字仲姒,号蓖香)结为连理,共同倡导 一门风雅,一时传为词坛之佳话。 在父亲自坤的荫庇之下,张盏度过了“澄华室”文酒之会的全盛时期,文酒会上 的大手笔人物王文治、潘恭寿等人对聪明勤奋的张盔可谓赏识有加而在诗画方面都予 以倾心指导。王文治深厚的佛理禅蕴与精湛的诗歌造诣在张釜诗歌的诗意与诗艺方面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王氏书法董其昌,专取风神,他在指导张盗诗歌创作中,以书法 会通诗歌,使张盏诗歌始终散发着一种悠然的神韵,洪亮吉称其诗“如倪迂短幅,神 韵悠然@,意即此。至如其家道败落、饱尝世态炎凉与人生酸辛之后,其诗歌拗怒 隐晦的波澜下面仍不乏悠然淡远的明丽笔调: 。【清】顾鹤庆《颐斋仅存草·序》,丹徒张氏家集本。 国光绪本《丹徒志·文苑·张若筠条》。 @同上 ④【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张盔条”,清代传记丛刊本。 @【民国】鲍鼎《张夕庵先生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5 张壹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釜的家世书香 闭门终朝怕见人,每于鱼鸟倍相亲。清风明月常为主,薄酒山蔬也速宾。 乡曲语言皆粪土,老夫肺腑绝埃尘。虽然小劫烟云散,犹是沧桑局内身。 (《逃禅阁诗集》卷七《迁居六首》) 阉叙平生半属愁,漫将往事话从头.檐端绿润侵书幌,竹外香浮泼茗瓯. 蓁局乐为真坐隐,酒乡醉拜小诸侯。何须问我年来事,廿口全凭砚有秋。 (《逃禅阁诗集》卷八《过故人沈兰泽居》) 有了王氏的悉心指导,加上自己的辛勤研习,张壹的诗作获得了广泛的声誉,一时间 许多文化名流,如法式善、洪亮吉、张问陶、黄景仁、赵怀玉、刘嗣绾、吴锡麒、伊 秉绶、谢振定纷纷与蛊订交。鲍鼎《张夕庵先生年谱》记载了与洪亮吉订交的过程: “嘉庆八年(注:1803)与阳湖洪稚存(亮吉)订交。先是稚存自戍所归,钦先生, 欲见不得,盖凡达官来谒先生,皆拒而不纳也,稚存故识凌江阁道士徐浣梧(体微), 乃属浣梧折简邀先生燕集,先弗以告。及先生至,而为绍介之,一语契合,遂成知己, 写《万里荷戈图》赠之。稚存与先生书札,每呼高士云。”张盎静默渊雅与洪亮吉仰 慕期待的强烈对比更见出张盎人格品行之高与诗画声名之盛。作为诗画启蒙的王文 治,张盎是怀有深深的敬意的:“据案挥毫写舞凤,擘笺分韵竟雕虫。自惭名誉非端 复,长句吟成惧不工。”①当王氏死后,张盔赋《哭王梦楼先生》(《逃禅阁诗集》卷三) 哭祭良师,传达出笃厚的师生情谊: 遽闻颓倒鲁灵光,谁筑南丰一瓣香。天以艰难挠定力,公将性命付空王。 交深每任先生责,恩重何殊弟子行。今日羊昙知己感,过门岂止泪沾裳。 潘恭寿大张盎20余岁。张盎学画之初,潘氏已摆脱了“苦无师承的创作困境、正 潜心于对吴门画派的揣摩与仿效上。《墨香居画识》在描述张盎早年学画经历时说, “同邑潘恭寿画仿文待诏,(盎)纪年悦而效之。”@他是张家的座上宾,又是“澄华 室文酒会上的常客,其挥毫泼墨即兴作画的酣畅淋漓极可能为幼年张盎所尽见,其 与王文治“珠联璧合”式的“潘画王题”的理论阐发也极易留存于幼年张盏的头脑之 中,固化为其今后绘画生涯中取之不竭的理论资源。张盗早期亦宗法文征明,画风清 丽文秀,当与潘氏之理论储备与创作实践不无关系。潘、张多年亦师亦友的深情厚谊 ①【清】张盗《逃禅阁诗集卷一·快雨堂春集呈梦楼先生》,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卷七,清代传记丛刊本。 16 张盔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盔的家世书香 大大排解了张壶学画阶段理论与创作上的双重困境,使张盗迅速显示出其绘画方面的 超逸才华,其《风雪载书图》一出,“一时名士皆为题咏固即为明证。难怪潘氏去世 多年,每每想起,仍是如此黯然神伤:“当年胜侣半成尘,曾结溪楼清净因。今我来 寻销夏处,披图重忆素心人。山中故事今犹昔,轴上题名旧复新。此夕髫丝凉魄里, 独吟禅榻暗伤神。圆 以上我们笼统地概括自坤兄弟与王、潘在诗画理论与创作方面对张盗的影响,无 非想突出他们在张壹艺术创造中各自的影响份量。其实这种概括是非常片面的。一个 人无论其思想的r发展成熟抑或行为的模式塑造,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才得以成长完 善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并非单一,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说,以上诸人对 张盏诗、书、画任何一方面都有着或显或隐或浅或深的影响作用。当我们放宽视野、 努力还原当时的创作现场时,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更为庞大的影响体系:来自于家族内 部的图书收藏、雅集活动与诗画创作;来自于京江先贤的悉心指导与延誉提携;来自 于友朋同道的雅集结社与砥砺切磋;来自于外邑名流的相知相契与揶揄播扬。这些作 为艺术背景与文化资源的影响因素,和着张盎的才气与创造,共同成就了张盔日益隆 盛的诗画才名,也造就了京江画派在清人画坛上的不蜚声誉。这在此前的叙述中已有 所提及,在其后的述论中亦将多有补充,在此不予赘述。 饮酒、赋诗、读书、作画,构成了张盎家族全部的风雅活动。自坤兄弟“能诗善 饮,精鉴赏。暇日具壶觞,召朋旧流连唱和,互出所藏元明人书画,品题甲乙以为乐。 @可知“澄华室”文酒之会得以吸引京江众贤与外邑名流的原因有二:一为书画收藏, 一为诗酒唱和。嘉庆本《丹徒志》载张自坤“精于鉴赏,富于收藏,多蓄宋元明各家 书画名迹、碑帖”,他在《闲坐》(《颐斋仅存草》卷下)一诗中写道:“炉深细炷香, 尽日书城下。照人三万簸,不读亦渊雅。”可见他对书画的喜爱与收藏颇具附庸风雅 的意味。在他看来,读书绝非仅仅是个人一己之兴趣爱好,更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 文化标志,而张氏家族的文化建构面临着文化意蕴薄弱与经济条件富裕的严重失衡, 削经济之雄厚以补文化之贫弱当是其必然之选择。自坤一生收藏书籍逾万卷④、书画 ①光绪本《丹徒志·文苑·张若筠条》。 @【清】张盎《逃禅阁诗集卷三·题汉隐处所藏潘莲巢山中销夏图兼伤旧游》,丹徒张氏家集本。 @光绪本《丹徒志·文苑·张若筠条》。 ④四库未辑刊本《逃禅阁诗稿卷一·曝书》诗中有“我家万卷余”之语。 17 张盎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蛊的家世书香 真迹多种①,而若筠又是当时京江地区的收藏大家,丰富的家庭收藏一方面吸引着社 会各界名流前来观摹、欣赏、品评、交流,迅速聚集起大量的文化精英,并在与他们 的砥砺切磋中陶冶才情、提升技艺,另一方面作为人格塑造与艺术薰陶的支撑手段, 在耳濡目染与薪火相传中提升着家族子弟的精神品格与艺术素养。张盏高洁的品行与 厚重的思想奠基于此,其广博的学识与艺术的才情亦奠基于此。对家藏书画的薰袭与 浸染使得他与乃父一样,希望能将其家庭的丰富收藏转化为家族文化建构的实践性力 量。且看他们对张深的共同期待: 一啼一笑总堪怜,头角生来讶崭然。万卷深期他日事,含饴聊衰年。 (《颐斋仅存草))卷下《生孙懿喜》) 触耳琅琅月下声,敢期世德必先陈.传家书籍原无几,差免他时别付人。 (《颐斋仅存草》卷下《月夜听深孙读书声作》) 眼空宇宙气轮困,法律犹宜细入神。能不薄今爰爱古,只须温故乃知新。 (《逃禅阁诗稿》卷三《见儿深近所作诗书以示之》) 可见自坤父子寄希望张深能于书无所不读、于师无所不学,对读书志趣的仰重期待与 读书选择的广博通达深契于杜甫“转益多师’’的思想精神。张深“初学少陵,后参以 山谷”@的诗学门径与乃祖乃父的读书思想不无渊源,且较其父祖先辈走得更远。他 的诗歌突破了超然尘想的家风意蕴,在高蹈出世之上多了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超越 了澹然悠远的家学风格,在悠然淡远上又多了一层沉郁豪迈的气质。刘建庚在《悔昨 轩诗集序》中对其诗歌如是评价: 茶农先生古体诗根柢杜韩,神游大苏,吐滂沛于寸心,含绵邈于尺素,妥帖 排霁,纵横变化,其间为国为民,按切时势,则洪音亮节,不屑纤纤,诚非估毕 小儒之所可同日而语。近体五言律雄健高浑,宛然浣花家法,有时冲澹明秀,直 是规抚辋川。七言律苍郁雄骏,使有明高季迪、李空同诸公见之,当亦前贤畏后 生也。七言绝句别绕风韵,弦外有音。 。据《颐斋仅存草》零星叙述的统计,有巨然《寒岩飞瀑图》、王犟《狮子林图》、盛懋《峦嶂春 深图》、沈周《影翠轩图》、《山水卷》等多种名家真迹。 @【清】张履《悔昨轩诗集·序》,丹徒张氏家集本。 张蛊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盎的家世书香 赞誉褒扬颇有过溢之嫌,但对其诗意蕴风格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从自坤“古体沿 溯韦孟,而时露隽永;近体不名一诣,大约清而俊婉”①到张深洒落天外与系情世间 相依、沉郁雄浑与冲澹湛然相合的诗意诗风的流变,无不得之于读书的涵摄与薰陶, 无不得之于学问的砥砺与塑造。 饮酒作为人格精神的外化表现,同样是张氏家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文酒之会不能 无酒,诗酒酬唱亦离不开酒。无酒不足以抒发喜怒哀乐,无酒不足以挥洒诗画才情。 张蛊说,“有酒便逃禅”@,可见张氏家族是将饮酒提升到其家风意蕴建构的高度来加 以观照的。张自坤一生隐沦乡里,“浪迹江湖作散人,么小虚名不如朽。不如更以酒 为年,醉中直造无何有。人情幻化若浮云,亦任白衣变苍狗。退居才与不才间,栩栩 登床证庄叟”@,直契道家“醉以全真”之意趣;“布袜青鞋物外情,萧间随处觅鸥盟。 狂吟那必为名士,对饮何妨即老兵④,已入佛禅自在洒脱之境界。饮酒与道禅之相 契即在一份悠闲适意的人生情怀。这份闲适自在将此“心”涤荡得剔透晶莹,也将其 诗琢磨得清幽淡远:“对酒香逾淡,吟诗兴未慵。盘桓江色暮,岩畔倚孤松。”@张盏 对其父的饮酒态度亦是心有戚戚焉。我们且看其人诗句: 报道季鹰惟酒癖,不思莼菜不思鲈。 (《逃禅阁诗集》卷七《杂感》) 岂似季鹰尤淡荡,思乡原不在鲈莼。 (《逃禅阁诗集》卷五((三高祠(祀范蠡、张翰、陆龟蒙)》) 如果我们剔除以上两句诗歌之中的相同字句,就更能把握其精神志趣之所在:饮酒= 淡荡。在他看来,饮酒当以淡闲为其精神底色,淡闲亦当以饮酒为其形式内容,两者 在精神意趣上毫无二致。他在《往事》(《逃禅阁诗稿》卷三)诗中如是宣称: 但愿不空张翰手,岂能再到伯伦坟。只愁醉死无人吊,先拟陶潜自祭文。 宣称自己当以张翰为模范,以饮酒为乐事,而字里行间已透露出一份闲适自在的情怀 ①【清】鲍桂星《颐斋仅存草·序》,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张盔《逃禅阁诗稿卷三·同茅翊衢宿空泉精舍赠一峰上人》,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上·云亭季翁招饮》,丹徒张氏家集本。 ④【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下·秋兴》,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张自坤《颐斋仅存草卷下·同李琴夫、刘石冈、周窳生、陈楚筠凌江阁探梅分韵得松字》, 丹徒张氏家集本。 19 张盏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盔的家世书香 与悠然淡定的气韵。 张深学诗自杜甫始,老杜的高洁品格与济世情怀深深影响着张深的精神世界,使 他的饮酒诗更多地蒙上了报国安邦的豪情与壮志难酬的苦闷: 阅尽艰难世上情,却从尘海老潜名。此胸奚止容王导,有舌安知不陆生. 咏古放歌朝纵酒,感时烧烛夜谈兵。匣中宝剑锋如故,莫让他人独请缨。 (《悔昨轩诗集》卷二《赠友自赠二首》) 川原木落动人愁,短鬓苍苍感事秋。放眼江山仍纵酒,侧身天地且登楼。 风回万马嘶声乱,云截孤鸿断影流。千古英雄尚如昨,我生何事负吴钩! (《悔昨轩诗集》卷一《北固山》) 不是没有悠然淡远,他的《梦》(《悔昨轩诗集》卷四)一诗:“醉后心无往,梦中身 忽飞。故人如有待,诧我久忘归。明月白迷路,桃花红上衣。晨钟苦相促,周蝶雨依 依,写出了醉后梦境的超然尘想与洒落天外。但他在努力将来自于家族的佛禅意蕴 转化为应付日常生活与宦场事务的实践性力量时,饮酒意蕴己远远超出了一己之闲适 情怀的表达,而有了更为宏阔的心胸气魄。他在《雪后汪南山招饮旗亭兼示佳什步韵 奉酬》(《悔昨轩诗集》卷二)诗中写道:“才者所不屑,每为拙者娱。诗天与酒国, 常叹心迹孤。慨叹诗酒风流“所困在群愚”(赵壹《刺世疾邪赋》)的悲哀,试图在 诗酒天国里寻求人生的圆满与精神的愉悦。 “诗酒娱年与“书画传家构成了张壹家族的全部家学活动。读书构筑了文化 学养,饮酒激发了艺术才情;吟诗营造了文人风流,绘苞播扬了家世书香。家族的文 化意蕴靠诗酒风流得以砥砺,家族的文明借书画声名得以传扬,张盏家族的书香门第 就在这样的不断积累与创造中一步步构建起来,又一点点厚重起来。 第三节 由“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 张鲞家族家风家学的递嬗轨迹 王国维先生有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张釜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盔的家世书香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①此 论词之境界也。当我们对张盏家族的禅、道、诗、酒、书、画加以全方位观照时,张 家祖孙三代的精神境界与创作成果恰恰呈现了一条由“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的 递嬗轨迹。张自坤由商人一跃而为文人,其间的艰难转变使他在面对新奇而又陌生的 文化圈时,一方面对文艺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特殊偏爱,另一方面又不免留下了生吞活 剥的深刻印痕,两方面的错综交织使他的文化策略颇具矫枉过正的意味。他一生不入 权贵之门,不行科考之途,流连诗酒,终老书画。他无法在现实的纷繁复杂中追寻自 己的精神家园、构筑家族的文化意蕴,而只能通过对现实的否定与逃避砥砺自己与家 族的文化品格。其由抱朴守素的道心道境到圆融通达的佛禅理趣的漫长过渡,乃是膺 重于对道家“无”境的过分依赖。而张深青年入仕,遍游四方,其家族的文化意蕴已 在其仕宦游历之中涤荡得圆融澄湛。他不再满足于佛道禅趣仅仅作为一介隐沦之士修 证悟道的理论表述,而是着力挖掘其关注现世人心与应付实际生活的实践品格。张盎 作为乃父与其子之间的过渡环节,其对家风意蕴的承继与传扬不无明显的过渡痕迹。 他一方面基于良好的文化环境与丰富的学识修养,较乃父自坤更为圆融通达,另一方 面囿于父辈先贤的思想志趣与知识框架,较其子张深显然消极保守。从道家的一味逃 避到佛禅的自在自然,从道家的孤高隐沦到佛禅的通脱圆融,这一回归现实生活的精 神旅程,与此前自坤由贾而儒、从现实俗世向高蹈出世的深刻转变,恰恰经历了一个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三代人的精神品格,也最终完成了张蛊家 族的文化建构。纵观张家三代人对出世隐沦的体察认识,如果说自坤“入乎其内”的 参修证悟是基于构筑家族文化的特殊考虑,张深“出乎其外的静默观照是为了发掘 家风意蕴的实践品格,那么对于违依于行藏出处之间的张盏来说,隐沦出世则成为其 摆脱家庭影响与社会压抑的精神皈依。 在禅道意蕴的统摄之下,张壹家族诗、酒、书、画诸领域的家学活动同样在三代 人身上镌刻上递嬗演变的深深印痕。诗歌上,自坤浸润老庄甚深,其诗“清泠有越俗 之韵,闲远多自适之趣”@,神韵悠然;张深圆融佛禅甚厚,其诗“胸襟之高迈洒脱、 笔力之豪宕清道、词旨之凝练浑成、神味之渊淳隽永,自有一己之精神面目在。”@绘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清】顾鹤庆《颐斋仅存草·序》,丹徒张氏家集本。 @【清】杨茂材《悔昨轩诗集·序》,丹徒张氏家集本。 张壹诗画相彰的家族渊源与地域文化特点 第一章 张盏的家世书香 画上,自坤秉承王、潘之画学思想,重在“仿吴”;张深以佛禅之境融通绘画,注重 “心造”。读书上,自坤纯任性灵,不以词藻典故为能事;张深学养丰厚,其诗皆“以 气魄学问副之’’o。饮酒上,自坤追求的是“生事年来酒一瓢,此间小住亦逍遥@的 闲适自在;张深着意的在“云帆烟棹迷陈迹,赵酒燕歌了旧缘”@的豪壮。而作为承 上启下环节的张盔,其身上有明显的交融痕迹:其诗众体兼备,风格多样,而以悠然 淡远为其主导风格;其画兼画匠工笔与文人写意为一体、融北宗雄奇与南宗文秀为一 炉,开创了声蜚~时的“京江画派’’。其学淹博,曾参修邑志、编写诗人画人小传, 兼通勘舆之学;其志冲澹之中不乏狂傲,闲散之中不乏豪宕。 张氏家族祖孙三代人无论在其家风意蕴的构建上,抑或在其家学活动的实践上, 均沿着一条明晰的脉络绵延递嬗。这是一条基于对隐逸生活的不同评价所形成的不同 行藏出处态度与立身行事方式而构成的发展链条。在这条绵延的链条上,张自坤“入 乎其内”的参悟体证完成了由商向学的转变,开创了张氏家族的书香门第;张深“出 乎其外”的静观默识完成了家风家学实践品格的转变,播扬了张氏家族的广泛声名; 而张盎“介乎其间”的交错圆融则以“能不薄今爰爱古④的心胸气魄完成了由乃父 自坤到其子张深的转变,在前后两种精神境界与艺术旨趣的前后承传中不断完善、也 不断散发着家族的文化魅力。统而概之,在对家族人文精神的选择与建设上,自坤以 识胜,其理论表述的成熟与实践创作的稚拙恰恰显示了他开一代家风的慧眼与魄力; 张深以学胜,其超越地域穿透人心的实践品格不仅显示了其丰富的知识学养,也透露 出其家族浓厚的

  《GB50150-201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试验交接规程》.pdf

  Principles_Dalio_Ray.原则_瑞_达利欧_英文原版.pdf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强化执行力+着力提升企业仓储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赣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实施仓储精细化管理做法初探.pdf

标签:佛道禅心,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