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湛江市作家协会主办,湛江市新华书店承办,湛江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协办的陈祥胜新书《买个太阳不下山》赠书仪式暨读者分享会在湛江书城金沙湾店火热举行。
陈祥胜1957年出生于徐闻,笔名常盛,为湛江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历任徐闻县委新闻秘书、徐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湛江市委办新闻科科长、湛江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湛江市科技局副局长。陈祥胜是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岭南师范学院雷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他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爱好文学,寻幽探秘,近三年来在中国海洋报、湛江日报、湛江晚报等报刊已发表散文百余篇。
“著书不为稻粱谋,随手涂鸦天地宽。”陈祥胜表示,该书收入的文章是自己近三年所采写的,“这些纪实类文章与其说是键盘敲出来的,不如说是脚步‘写’出来的。”
据介绍,长期的新闻采写实践,使陈祥胜形成了一个习惯——喜欢写日记,“有事无事常提笔,每天感悟随手记。多年来积累的记事本一大堆,也是日记性质的。后来用上QQ,日记便记在QQ空间。”在媒体朋友的建议下,陈祥胜向报纸副刊投稿,“以前往往都是写消息、公文,散文写得少,此类投稿更少。羊年元宵节前,一篇小文《红包情》刊发了,成了我向媒体发表散文随笔的开端。”
文章引发了不少关注、回应和鼓励,陈祥胜写作积极性高涨,向副刊投寄习作,一发不可收拾。其中,有都市素描,有乡村印象,有人物杂忆,也有时尚感悟。再后来,他选中了海岛这座宝矿,组织文友深入挖掘,专门探访,并拓宽采写领域,古街老巷、乡村景点,也列入到散文的写作视野。
“我写随笔散文,完全出于爱好,在采访中接触各色人等,了解到丰富生动的例子,在写作中回味咀嚼,自得其乐。”
陈祥胜说,此类采访,对象由自己定,没有既定任务,没有压力,全凭个人兴趣。实施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史料,分析特点,列出提纲,再到现场采访,“三年中,我总共实地踏访海岛14个,古街老巷和乡村景点20多个。对它们的前世今生,做了探究,写出了独家感受。”
踏访时,陈祥胜除了戴帽子,背相机、带录音笔外,还有几项特色“标配”——绳子、卷尺、皮尺(测量长度),绒线、吊锤(测量古井深度),弯刀、锯子(披荆斩棘,开辟小径),“每次踏访,都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不仅仅是为了配文,也是核对文章的参考,更是实地采访的见证。”
为了看清概貌、核准情况,有的采访点,陈祥胜甚至往返几次。比如,在探秘南屏岛时,因要乘船,他虽一早出发,但到了岛上已是上午十时多,烈日当空,大汗淋漓,岛上没有食物供给,午餐又得乘船返至东南码头这边吃。在岛上的采访时间,也就两个多小时,还看不到岛貌的三分之一。为了深入了解这座无人岛蕴藏的秘密,一个月内,陈祥胜利用三个周末先后多次登岛采访,“南屏岛这篇文章,总算写出来了,在媒体上发表的,只是3000多字。但我实地踏访了解到的岛情岛貌、趣事逸闻,比版面上的文章可是要丰富百倍啊!这些都是十足的第一手材料,是用脚步亲自度量出来的。”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说,后者更为重要和难得。在这方面,陈祥胜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湛江晚报总编辑、湛江市作家协会主席陈通表示,陈祥胜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还曾做过一段时间的邻居,印象中他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这本书的出炉,也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写作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关起门来创作的书斋写作,一种是眼见为实的田野调查。《买个太阳不下山——陈祥胜散文集》就是田野写作的代表,书中有所见所闻,还有史料、趣事、逸闻等,内容丰富翔实引人入胜,堪称湛江版的《国家地理》。”
“文如其人。在我们这些文友眼中,陈祥胜是个爱笑、热情的人,是个认真、执着的人,是个好学、谦虚的人。”湛江市委党校副校长赵银月副教授说。她认为,陈祥胜的文章,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纪实性,读者不仅可以有文学上的享受,还可以从中可以获取信息、知识,了解湛江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
“有真意而无官气,有毅力而无怨气,有功底而无骄气,有特色在乎海气。”著名作家新闻评论家宋立民教授认为,陈祥胜的这本随笔散文集有历史、有地理,最重要的是有灵魂、有“掌故”——本土的城镇山水、风土人情,“对于脚踏实地的本土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了风俗就抓住了历史,描绘民俗的过程就是切入文化的过程。”
“若要留得光明在,买个太阳不下山。”岭南师院雷阳文化研究所所长龙鸣教授评价,数年来陈祥胜经常精心组织采访活动,参加者有诗人、摄影爱好者、植物学家、地质专家、历史文化专家等。“读陈祥胜这些文章,不光叹服其对实地调查之详尽,对史料梳理之仔细,更可贵的是有股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笔下,令人动容。”
分享会上,还分别向湛江市图书馆和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校图书馆等赠书。湛江市音协副主席周瑞洁献唱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阳光路上》,湛江电台播音员何睿进行了文章朗诵。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