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内容与子女相关的高达95.17%,其中78.22%的留言都是对子女寄予的期望与祝福。
小学及以下的比例为6.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初中文化占比25.1%,高中文化占比33.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学及以上文化占比35.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浩浩,你是我最看重的儿子,我希望你好好学习,如果弟弟不如你,你将来要多照顾一下弟弟。涵涵,你要多跟哥哥学习,不要那么贪玩,男孩必须要出人头地!”
“我是做金融培训的,满世界飞,这个月只在家里待了两天,可以说是一个‘空中飞人’,家庭完全照顾不了。有一次,在飞机上遇到强气流,我体验了在空中失重的感觉,当时就决定必须提前安排一些事……”
昨天,在位于静安区平型关路的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内,一场精心策划的“家庭缅怀会”在此举行。这原本是为逝者而举行的遗嘱宣读仪式,此番却为一名年轻的立遗嘱者而办。
立遗嘱者名叫王廷玉,是一位金融培训师。出生于1986年的他,今年才33岁,却已经为自己的“身后事”立下遗嘱。
“家人”到齐,律师到场,出示遗嘱证,取出遗嘱原件以及王廷玉留给家人的视频U盘……在遗嘱宣读室,一切都显得庄严而又肃穆。
中华遗嘱库律师团律师孔令文在宣读遗嘱前,语重心长地对家属说:“立遗嘱人对财产的处理有他自己的考虑,作为家属,应该予以理解和包容。人生只有一次,无论各位根据遗嘱是否获得遗产,我们都希望,各位能怀念和他一起走过的美好的日子,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看到世界上比财产更加重要的东西。”
此刻,王廷玉默默地坐在隔壁办公室。遗嘱里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他的斟酌。这是他为家人留下的最后保障。
除了涉及财产的遗嘱外,王廷玉还留下一封没有多少法律效力的“幸福留言卡”,姐姐、哥哥、妻子、儿子,他给每个家人都留下了一句祝愿。
“浩浩,你是我最看重的儿子,我希望你好好学习,如果弟弟不如你,你将来要多照顾一下弟弟。涵涵,你要多跟哥哥学习,不要那么贪玩,男孩必须要出人头地!”留给儿子的话令全场泪目。
王廷玉坦言,之所以没有留在现场“观摩”,是怕自己听了受不了。立遗嘱的事情,他并没有告诉七旬父母,因为年纪大的人总有些忌讳。现在父母跟姐姐一起生活,所以他也留了一部分财产给姐姐哥哥,嘱托他们照顾好父母。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立遗嘱?王廷玉说自己曾经看到太多家庭,因为顶梁柱的倒塌而亲人反目。“我是做金融培训的,满世界飞,这个月只在家里待了两天,可以说是一个‘空中飞人’,家庭完全照顾不了。”王廷玉告诉青年报记者,自己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妻子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双亲已经年迈,跟着姐姐一起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提醒他,自己千万不能有事。“有一次,在飞机上遇到强气流,我体验了在空中失重的感觉,当时就决定必须提前安排一些事。因此知道中华遗嘱库后,我决定来这里为自己提前做一些安排。”王廷玉笑言,“自从立了遗嘱,即便遇到飞机颠簸,也很平静,没有了心理负担。”
登记遗嘱,只要两个多小时,但需要3天时间进行意愿沟通、财产清理,房产、股票、投资等财产怎么分配,都要提前安排好。“立遗嘱还要做心理评估、提取指纹,我的意愿比较多,手抄了5页纸,但心里踏实,因为越严谨越有保障。”
留言的最后一句是:珍惜跟你们在一起的每一天。“今天的体验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今后我一定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日子。”王廷玉说。
青年报记者从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了解到,截至4月30日,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一登记中心成立一年半以来共登记保管9890份遗嘱,深受上海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欢迎。
调查显示,群众对遗嘱的看法,认为“一定要有”占49.38%,认为“可有可无”占30.15,认为“不必要”占20.47%。虽然现在大家越来越开明,但立遗嘱的年轻人还是少之又少。
根据统计,上海立遗嘱人中,女性占比54%,男性占比46%,女性立遗嘱人数多于男性,男女性别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上海立遗嘱人的学历情况中,小学及以下的比例为6.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初中文化占比25.1%,高中文化占比33.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学及以上文化占比35.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立遗嘱老人中上海老人学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上海地区立遗嘱人群的遗嘱分配方案中,直接继承人为子女及孙辈的比例最高,约为56.03%。与此同时,上海立遗嘱人立遗嘱原因分析中,选择“简化手续”和“隔离子女婚姻风险”的比例也最高,分别为36.2%、21.7%。
青年报记者看到,在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内,一个标有“幸福慢递”字样的绿色邮筒格外引人注目。这个邮筒不是普通的信箱,而是中华遗嘱库情感服务中的一项——“幸福留言”服务。
据悉,从2018年3月21日起,中华遗嘱库推出了“幸福留言”情感服务,市民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同时,还可以为家人、朋友或是自己留下一份“幸福留言”,内容则可以是对人生的回顾,对亲友的嘱托。市民填写“幸福留言卡”后,中华遗嘱库将按其要求时间传递给指定的收件人。从目前填写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是将“留言卡”的传递时间定在了去世后。
“有了合法的遗嘱,家人内斗风险会降低。但一纸冷冰冰的法律文书,是无法消除家人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猜疑的,也无法传递对家人的劝慰、开导和关爱。因此作为遗嘱专业订立机构,我们除了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的同时,也想通过多种情感服务项目,帮助立遗嘱人将家风、家训、人生回忆、叮咛嘱托、身后安排,通过‘慢递’的方式传递给家人,真正实现‘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介绍说。
青年报记者获悉,一年多来,中华遗嘱库共收到3916份“幸福留言卡”,上海地区共收到632份。根据对“幸福留言卡”填写内容的分析显示,留言内容与子女相关的高达95.17%。其中,78.22%的留言都是对子女寄予的期望与祝福,有20.74%的留言则挂念家人未来生活是否过得安适,因此在留言内容中对继承人做出了叮咛和嘱托。
什么东西,每个人都会用得上,但当你用上的时候你是不知道的——记得这是小时候猜过的一个谜题,答案是棺木。而作为一个有家有室的人来说,遗嘱似乎也带着这层属性,因为它只对身后的人负责,对一个已亡故的人来说并不会带来任何影响。
所以遗嘱这东西,天生带着一种只对他人负责的性质。它对抗的是人自私的本性。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哪怕腰缠万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本没有必要去管自己身后财产怎么分配,而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哪怕一贫如洗,只有一句要紧话,也会千方百计在生前嘱托人带给至亲。
立遗嘱,是在为即将告别的家人担起最后的责任,而年富力强的青年人立遗嘱或许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上文中那位“85后”的年轻人因为总是“满世界飞”而对家庭缺乏安全感,总担心万一哪天……按理说,人都会暗示自己不要“触自己霉头”,会本能地去回避这种想法,甚至感觉立遗嘱就是在“咒自己”,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私本性在作祟。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预知自己的旦夕祸福,道理大家都懂,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接受现实。一个年纪轻轻的人愿意撇除传统观念的阻碍,根据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冷静地作出这样务实的决定,真的难能可贵。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丝毫不觉得他是在杞人忧天,反而觉得他比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视身边的人。30多岁立遗嘱,看似“晦气”,实际上却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希望更多人能有所触动,毕竟,立个遗嘱,在你的有生之年,也并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会让你和你的家人收获一份安心。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