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语录 » 正文

张爱玲及其他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22-11-14 属于 经典语录 栏目  0个评论 25人浏览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成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于大户人家,却善写平民生活,于是再次红在了当代中国,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突然去世,张迷们一声叹息。

  上世纪四九年是中国作家的分水岭。愿留下的都被“脱胎换骨”,最后连自己姓啥都弄不清楚了,勉强写着不是自己的文字,聊度残生。走了的,或避居港台,或远在国外。继续中文创作的有自己的读者,而出国想用别人的文字,来继续过去的名声,除了林语堂得诺贝尔奖提名,好像难有更牛的了。张爱玲先是没有走,还试着继续创作了几部作品,反应还可以。但随着新生人民政权自信力的增强,张爱玲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可能在这个环境中写作下去了,不知道如何“改造思想”的她,最后以读书为名获批去了香港,一去不可能复返了。经过香港这个落脚处,她开始了想象林语堂那样用英文写作谋生的愿望。仅就语言能力说张爱玲是可以的,只是她的英文作品如《秧歌》、《赤地之恋》,虽然文学评论还可以,但就是市场上差强人意,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而到美国后辗转于所谓“文艺营”中吃免费午餐,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她在那儿生活窘迫,好在关键时刻都有友人出手相助,帮她度过难关。夏志清作为文学史家兼张爱玲粉丝,几乎成了她在美国的主要依靠,而且夏也确实给了她关键时的帮助。

  张爱玲的作品在中文世界有其声誉,可当这些能打动中国人的作品和写作手法,到了美国就知音寥寥,即使用英文写出,好像也不大引起美国人的兴趣,这对于想靠英文写作在美国立足的张爱玲来说,无异打击不小,可又回头无岸,只好硬着头皮坚守了。当时美国的阅读环境,需要的是在亚洲文学中读到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已经形成的某种刻板印象的“东方美”。前者适应冷战背景需要,后者人家带着玩赏的态度,来看五四时期被批判的儒家文化。这两方面张爱玲似都无法提供作品,特别后者,如她所言“我一向有个感觉,对东方特别喜爱的人,他们所喜欢的往往正是我想拆穿的”。作为女作家才女,自然对那个时代反封建对妇女的压迫,有切身的体会和参与感,因而对外国人竟然欣赏中国落后面感觉难以理解,也无法去配合他们的口味写作。要理解张爱玲想拆穿的,就必须懂得她小说情节涉及的社会背景、小说人物的人际氛围,这些在中国人看来不言而喻的,在外国人那儿就理解不易,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有很大难度,这是张爱玲小说美国遇冷的核心难题。

  事实上张爱玲身在美国,却常常靠给港台地区写作来谋生,她的读者始终主要在中文世界。尽管她曾发愿要把其喜欢的《海上花》译成英语,而且好像完成了,但译稿却在她搬家中遗失,殊为可惜。张爱玲的写作在美国不如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异国文化,要想进入另一个国家的主流,难乎其难,哪怕你能用别人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也并非有了打通文化隔阂的手段,所以我们今天也要对文化交流持一种等闲的态度,不可寄望太高,要顺其自然,能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不能强求。相反倒是应该宝贵自己文化的精华,不以歪果仁欣赏而兴奋,要有自己的定盘心。你尽可以欣赏外来文化,但不能因此忘了自己文化的根,倒是应该从自身文化立场去取舍它们。

标签:张爱玲小说全集,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