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延伸了记者的信息触角,带来了更加便利的工作条件。如此一来,记者便被工具绑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投入工作。在“全媒体记者”的职业框架内,我们时常陷入“本领恐慌”,不断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我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样样发达;采写编评拍摄剪辑,广泛涉猎。似乎只有多专多能,才能治愈记者的内心焦虑。
然而,决定工具使用效能的,是坚实的底层使用逻辑。人工智能、AR、VR……再花里胡哨的技术,也离不开万物之灵——人。是人,为新闻作品赋予了灵魂。再“黑科技”的技术外壳,只是皮相。
这是记者职业尊严的核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新闻都应该是有灵魂、有温度的,这只有靠记者捧出滚烫的心才能实现。有了这颗心,记者才会从一种“职业”转换为“事业”,创造提供信息之外的增量价值。H5是不是酷炫,不重要,问对了问题才最重要;微信推文是不是十万+,不重要,真实而克制才最重要。通俗而不媚俗,准确而不浮夸,“说人话”而不是“打官腔”,只要“基本节操”在线,我们就有了对抗内心焦虑的底气。
辛苦从不是自矜的理由,情怀的自我感动年年雷同。面对更多元的内容生产环境,记者既不该自我矮化,仅仅把工作当成谋生饭碗,也不该自我溢美,将职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等同。在今天,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是否真正尊重这门职业的规律?在纷繁浩荡的信息洪流中,我的作品能创造什么价值?我是否敬畏每一个新闻现场、每一个采访对象、写下的每一个字?面对“记者节快乐”的祝福,我的内心有没有一点惶恐?
不是每一个记者都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是每一个记者都能登高望远、引领时代。但,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不辜负每一次阅读,不辜负每一束目光。当来自你们的目光汇聚,那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聚光灯。这时,我们便能感受到新闻的价值,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