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日本母女,坐拥一栋楼的房产,仅靠收租就能过得光鲜亮丽,但她们却偏要将自己活成“流浪汉”,大宅住成垃圾场,睡在发霉的食物里,她们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隐情?
这对母女生活在东京,女儿田中茜47岁,母亲田中那智子83岁。住在一栋有着7个房间的大屋里,其中3间出租,剩下的4间自己住。照理说,两人应该过着惬意的包租婆生活,然而,她们却把日子过得一团糟。有多糟呢?从房间的脏乱程度,便可见一斑。各种杂物堆积成山,走道、客厅、厨房、卫生间,甚至床上,随处可见垃圾,别说住人,就连行走都非常困难。
老太太说,平时,她们不会在家开火,都是在附近的小馆子里吃了再回家,洗澡也是去澡堂解决,至于睡觉,困了就拨开身旁的东西,随手找一件外套,就地躺下。
被问道“为什么家里会有这么多杂物时”,老太太有些难为情地表示:“很多东西,喜欢就会买回来,但又没有及时吃掉用掉,就越堆越多。”
原来,老太太从小家境优渥,一直过着公主般的富足生活。成年后,嫁给了一个很宠她的丈夫,依然过着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幸福日子,饭有老公做,活有佣人干。一家人一度非常温馨,让人羡慕。
三年前,丈夫去世后,母女俩的生活突然就失衡了。大事没人做主,小事不会干。失去家庭主心骨的母女,面对生活的琐碎,干脆“自暴自弃”。
她们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但每次努力到一半,就继续不下去了,于是,在日复一日中,将生活过成如今的模样。
有人评价她们就是太懒。其实,与其说是“犯懒”,不如说,她们是在用这种方式,麻痹自己内心的缺失。
节目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一楼的某个房间摆放着丈夫的佛坛,但母女俩却说找不到钥匙,进不去。
因为失去至爱之人,精神支柱崩塌了,生活没了盼头,对外界的一切都失去兴趣,也就没了重 塑生活的勇气。所以,开始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等待S亡的来临。
现实中,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家庭成员的死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平缓地度过丧失后的创伤期。有的人,因为无法走出亲人离世的伤痛,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很难重回正常生活。就像文中的两母女。
曾有研究列出影响人最大的15件事。排在前两位的,就是配偶及至亲的死亡。所以,当伤痛影响到正常生活时,一定不要听之任之,而是要努力走出困境。那么,要怎么做呢?
3.回顾和告别阶段:通过寻找和逝者相关的点滴,和ta对话,传达自己的思念,直至决定告别;
4.自我修 复阶段:将逝者深藏心底,重新找回内心的平和,对新的生活做出规划和承诺。
几乎每一个痛失至亲的人,都会经历情绪上的大起大落,这是很正常的,不要回避,也不用压抑,直面它,并给出调整的期限。通常来说,6个月内,便能释然。
比如:文中的两母女,可以将注意力回归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收拾好屋子,也收拾好心情。
张爱玲说:“祖先们躺在我的血管里,借我的眼睛来看世界,借我的脚步行走,借我的头脑思考,借我的生命再活一次。”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