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上周的《沙丘》,还是本周的《007:无暇赴死》,都是今年令许多人期待已久的重磅大片。十月的影迷朋友们,终于找回一种“想要住在电影院”的感觉。
不过,相关的讨论或者是推荐,估计大家都看过不少了。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倒不是要着重聊这两部电影的。
常看好莱坞电影的观众朋友们一定发现了,在好莱坞,哪怕是再好看的类型片,也难逃“套路”二字。
为什么男主角在大杀四方之前,一定要先吃颗苹果,或者是……摆弄一下自己的衣领?
而在乌泱泱一片配角里,你同样一眼就能看出来,谁一定会是领便当的人——必然是那个一开始就说“我肯定没事”的人。
而今天我们要推荐的一部纪录片,叫做《好莱坞俗套大吐槽》,出自网飞之手,目标只有一个:戳穿好莱坞的各种烂梗和套路。
它敢于剑指奥斯卡得主:以政治正确而闻名的《绿皮书》,其实是最不政治正确的一部商业片。
它还邀请到了漫威“新宠”弗洛伦丝·皮尤,来吐槽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而妹子也火力全开地表示:自己最受不了的就是穿着内衣的床戏,和穿着高跟鞋的打戏。
如果一个合格的好莱坞演员要表演惊讶,最套路的做法,并不是双目圆睁、瞠目结舌,而是……
如果要演愤怒呢,他一定会把桌子上的东西全部一扫而空。(哪怕演员是个英国人,也要入乡随俗,咳咳)
如果要拍一个人早上出门,那他一定抱着纸袋和法棍。(这样说来,好莱坞的主角们可能是全世界最喜欢吃法棍的人)
要完成一场合格的、足够套路的追车戏,这辆车一定会开到……自己不应该开的地方。
因为,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几乎每一个都会让人既视感满满,似乎已经在无数部电影中见到过。
在词典里,套路,指的是一种特定不变的处理事件的方式,它沿袭传统,没有新意;它必须是有效的,但往往也是无趣的。
因为埃菲尔铁塔就是巴黎的地标式建筑。再没有比这更直观、更高效的方式,来表现“这是巴黎”。
因为这制造了一种原始的张力:他们沉浸在对彼此的爱意里,根本不在乎周围恶劣的环境。此刻他们眼中的世界消失了,他们只有彼此。
在讲求快节奏的商业片里,编剧们永远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最明确的表义,来传递最丰富的信息量。
看到埃菲尔铁塔就想到巴黎,看到下暴雨就想到依萍和道明寺……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一种叙事习惯,也构成了某种编剧与观众之间的“心照不宣”。
例如,在灾难片或是恐怖片里,动物们总是具有超强的第六感,它们会以各种方式来对人类示警。
在动作戏里,一场爆炸戏的结尾,永远都是简单粗暴的“剪红线还是蓝线”。并且那个人总要拖到最后0.1秒钟才下刀。
特定的套路其实都是在为特定的电影类型所服务。要想更好地摸清这些套路,当然还是要从类型片本身出发。
而在《泰坦尼克号》里,富家小姐早有婚配,她与穷小子杰克之间横亘着阶级、道德,以及一艘终将沉没的巨轮。
一帆风顺的爱情是不值得被讲述的。“真爱”是一种最戏剧性的、最珍贵的东西,需要用尽全力才能得到。
我们希望与角色共情,我们希望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但我们从来不希望商业片所讲述的,只是一个普通人身上最普通的故事。在爱情片里,我们永远在寻找最接近现实的童话。
他是个工作狂,他没有私人生活,他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他不愿意听从上司的命令,他对于“抓住犯人”这件事表现得近乎偏执与疯狂……
许多演员都贡献了类似的经典银幕形象:伊斯特伍德、罗素·克劳、布鲁斯·威利斯……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我们心目中美式“孤胆英雄”的代名词,甚至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式价值观的输出:
自由而孤独,反叛制度,保护普通人;从不遵守世俗准则,却有高尚的道德与原则;身在黑暗,却总在捍卫光明。
近年来,好莱坞越来越少拍摄这类警察题材的电影,这背后同样有着很明显的社会性成因:
美国警察普遍存在的滥权问题和系统性暴力,使得观众们越来越不相信所谓的“好警察”的存在。这类电影无法再令观众共情,自然也就没人再为他们买账了。
或许这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同样值得反思:当警察、制度都变得值得怀疑时,虚幻的希望,才开始被寄托在了并不存在的“超能力”上。
你能想象有哪部电影的jump scare里,没有运用到浴室镜子这个元素吗?
其次,它告诉我们,这类恐怖片里能活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个“最纯洁的处女”。
因为这个女孩没有性生活,所以她比别人更聪慧、更具有观察力;因为她在道德上没有瑕疵,所以她才能幸免于难。
或许这也是好莱坞恐怖片最微妙的、最矛盾的地方:他们竟然用最超现实的、最能迎合感官刺激的剧情外壳,来包裹一种最保守的价值观。
而在好莱坞的诸多冒险、科幻、动作类型电影里,一大群男性主角中,往往也只会有一个女性角色。
她既是男性凝视的欲望载体,也是为诸多男性主角收拾烂摊子的“母性”的投射。
好莱坞的同性题材电影并不少, 但你发现了另一条金科玉律:到了结尾,同性恋必须死。
好莱坞编剧们热衷于把同性恋写死,原因很简单:同性恋们作为少数群体,势必会遭遇歧视、迫害和苦难。
当然,所有人都会对一名同性恋人士的死买账:观众们会落泪,评论家们会鼓掌。每年到了颁奖季,关于同性恋人士死亡的传记片都大受欢迎。
关于性别议题、社会议题、少数族裔问题,这部纪录片里还有着更丰富的呈现,就留给大家自己去挖掘了。
甚至于,假如你是重度影迷,纪录片里也有不少很有意思的行业秘辛和小彩蛋,足够令“圈内人”会心一笑。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自己只是在看一部吐槽喜剧,但越往后看越会发现,这是一部信息量巨大、制作也相当用心的电影纪录片。
这其中干货不少,你同样可以将它视为电影知识科普、好莱坞经典类型梳理,甚至于可以视作是一次免费的编剧速成课。总之,假如你喜欢电影,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
在这部纪录片里,“套路”并不单纯是一个贬义词:它本身就展现出了一种复杂的两面性。
套路之所以会诞生,当然是因为它足够经典、足够有效,能够迎合足够多的受众。
甚至可以说,它们不仅是套路,更是成功的“公式”。好莱坞的诸多类型片、反类型片……都是基于这些公式而生。
只是,当套路被太多次滥用时,它就会变得僵化,变成无趣的陈词滥调,也变成了“槽点”。而我们从中看到的,正是创作者的保守、惰性和不思进取。
它不能只是满足于工业标准上的、爆米花式的成功,它应该能让我们看到一些新鲜感、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它需要展现出一种真正的创造力。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