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出征场景,在领队的带领下,他们齐齐喊出了“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的响亮口号;这是一个护理画面,在这里不仅要治愈疾病,更要治愈心情;这是一个特别的生日,有蛋糕和鲜花,口罩下的她许下了“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的生日愿望……
如今,这些画面都定格在了一幅幅战疫画像中。上海画家张峻松正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群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青年医务团队点赞加油!
还记得当年援鄂队伍出征时,喊出的响亮口号吗?“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这一次,我们这支队伍也一定能够,斗志昂扬上战场,平平安安回家来!
3月25日上午,伴随一场初春大雨,246名来自仁济医院的医务人员,乘坐7辆大巴,驶向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原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带领这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医疗队伍,奔赴抗疫一线。这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任务艰巨,但是我们的队伍中有很多老同志,经历过考验。”出征前,领队郑军华给大家鼓气。
1993年出生的肝脏外科护士王思懿正在出征队伍中。这一次,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两年前,仁济医疗队出发援鄂,王思懿第一时间报了名,但是最后她并没有被选上,这让她始终觉得遗憾;这一次,她“幸运”地被选上了。
在战疫日记中,王思懿写道:回想接到出征电话的那一瞬间,“你是王思懿对吗?这里是护理部,我们……,请问你可以吗?”好像没有一点犹豫,甚至在那一瞬间,都还没听清任务到底是什么,“我可以”三个字就已经脱口而出了。救死扶伤是护士的天职,仿佛是刻在基因里一般,在这种危机时刻,就代表着我必将无条件服从命令。
现场与我一起出征的队伍有200多人,大部分是90后、00后的年轻血液,我们向阳而生、充满活力。队伍中也有曾在武汉、公卫经过新冠疫情历练的精兵强将,他们是对付新冠的行家里手。此外,还有年长的前辈,他们沉着稳重,是大家的中流砥柱。有这样一支能力全面、结构合理的队伍,我对我们有信心!
3月26日晚开始,确实非常辛苦,不停地收治患者,几乎全员安排上岗。每一名患者的个人信息、目前症状、基础病史和用药情况都要一一记录梳理。终于在第二天上午收治了2548名患者,基本完成任务。
这两天,临时集中隔离点的工作渐渐走上轨道。王思懿和团队一起,分成四班进舱照护患者。每个班,除护士长外,由5名护士组成,负责500张床位的患者。“除了治疗他们的疾病,我们更会关注他们的情绪等。”
“我和其中一个同天生日的‘战友’被叫了出来,另外一位还在舱内奋战!我们的书记给我们献了鲜花,大家一起切了蛋糕,唱了生日歌。那天我许下了‘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早日回到家人身边过上正常生活’的生日愿望。因为疫情,25岁的生日格外的难忘!”
这是仁济医院外科手术室护士陈丹丹战疫日记中的一个画面。有鲜花、有蛋糕,还有一群一起坚守的小伙伴,陈丹丹觉得特别幸福。而这,便成了画家张竣松的其中一幅战疫画像。
3月25日,1997年出生的陈丹丹和团队一起,出发前往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在日记上,她写道:“我深知前方道路艰难险阻,面对的将会是已知和未知的困难与恐惧!还记得临行前我们的护士长哲哲老师在群里发了一段话‘用你们单薄的双肩,担起所有人的期望!’没进舱前有太多的顾虑,可进舱后我们没有一个胆怯过!我们和郑书记、陈敏老师以及其他领导都奋战在第一线!领导们更是夜以继日甚至没时间返回驻地休息只能在舱外的临时会议室打地铺!”
3月26日本是陈丹丹25岁的生日,在她的预想中,今年的生日与往年不同!没有家人丰盛的晚宴,没有朋友们热闹的聚会。
但是,她却被惊喜感动了。在日记里,她写道:27日晚上10点左右,仁济医院负责的H2舱近2600张床位病人的收治基本走上了正轨,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领导们也终于放心可以暂时回驻地休息了。我和其中一个同天生日的“战友”被叫了出来,另外一位还在舱内奋战!我们的书记给我们献了鲜花,大家一起切了蛋糕,唱了生日歌。那天我许下了“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早日回到家人身边过上正常生活”的生日愿望。因为疫情,25岁的生日格外的难忘!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世博展览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内传来一阵欢快的生日歌。3月30日,25名患者收到了来自仁济医院隔离收治点医疗队的生日蛋糕。“祝你生日快乐,早日康复。”一句生日问候,一块生日蛋糕,仪式虽不隆重,却给芳芳(化名)带来了一丝温暖。今天是她的生日,因为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她被紧急隔离收治在隔离点内,无法和家人一起庆祝,但是这个生日她并不孤单。陈丹丹等医护和志愿者一起,为她带来了生日祝福。“生日快乐!”“谢谢你们!”寥寥几句话,传递的却是来自医务人员的关心。跟芳芳一样收到生日祝福的还有24名患者,虽然大家的生日不是同一天,但过生日的感动却是相同的。
这两天,王思懿、陈丹丹在出舱后陆续写下的战疫日记,如今分别被定格在了一幅幅战疫画像中。画像的作者,是来自上海的作家张峻松,一位有着40余年出版社相关工作经验的上海市民。
昨天晚上,当记者联系张峻松时,他刚刚完成第三幅战疫画像的创作。对于自己创作的这些战疫画像,他觉得“虽然没有见过他们,但每天都在被他们感动着”。
记者:上海疫情防控面临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怎么会想到为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画下他们的战疫画像?
张峻松:我所在的小区目前已经封闭管理18天了,在小区,我每天都看到大白们忙碌的身影,这些年轻人身上体现的一种精神,让人感动。我之前是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画过一段时间的连环画;这次正好和仁济医院团委联系上,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些年轻人鼓鼓劲,为他们加油。
记者:因为疫情原因,你无法见到画像中的这些医护。那你如何在画像中,将人物体现得那么真实?
张峻松:虽然见不到他们,但是这些医护人员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比方说郑军华书记,他也是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在电视等媒体上,我经常能看到郑书记和他带领的队伍,被他们深深感动着。
在创作每幅画前,我也会认真去看这些青年医护的战疫日记,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真实的故事,我努力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创作一幅画,大约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当然,作为普通市民,我们更需要的是配合他们,做好自己的日常防护,努力为战胜疫情出一份自己的力。
原标题:《青春战疫|青年医护写下的战疫日记,如今定格在了这一幅幅战疫画像中》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