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相对一致的看法是,到2040-2050年,将出现达到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届时AI机器人将拥有和人类一样的工作能力。激进者认为,这一天会在2030年到来;即便是保守者,也认为到2070年人工智能就会达到人类水平。我们可能都将被AI机器人取代,这不是针对谁,只是时代变了。
乔·霍金斯(Joe Hawkins)是一个本分的英国人,他有三个小孩,最大的小孩已经上大学,他们过着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有车有房,每月偿还房贷。乔·霍金斯在一家物流仓储公司工作,担任区域物流中心经理,算得上公司中层。他每天的工作相对清闲,喝着咖啡、监督员工工作,同时协调处理一些相对复杂的事情。
一天,他的直属上司盖文(Gavin)从总部下来,告诉乔·霍金斯,公司决定进一步推进运营的标准化,其中一项举措是,考虑到最佳经济效益,公司决定区域经理的职位统一由AI机器人担任。这个变化,将先从乔·霍金斯所在的西南区开始落地实施。
乔·霍金斯觉得不可思议和很搞笑,他跟上司解释说他的工作关注和重视人际关系,需要展示温度(如记住工作伙伴和客户的生日)、协调处理一些微妙的关系。这种工作,并不是冷冰冰的AI机器人能做的。在一旁听的AI机器人莫里斯(Maurice)赶紧抢先回答了一些乔·霍金斯认为它没法处理的问题,回应了乔·霍金斯的质疑。
无言以对的乔·霍金斯对上司盖文说:几年前,当时我决定离职,是你挽留我,说我的工作岗位很安全,是铁饭碗;如今,我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14年,现在你却让一个AI机器人来取代我的工作;你有没有想过,公司最高层也会把你的工作取代掉。
上面的故事,来源于美国和英国合作拍摄的科幻电视剧《真实的人类》(Humans)。虽然说是科幻片,但故事情节看起来却相当真实。
在不远的将来,AI机器人已经在各行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街上打扫卫生的、家里干家务的大多数是AI机器人;公司里面的助理、秘书类工作,出租车司机、商场服务员、医护人员、餐厅服务员、银行柜台员,很多劳累的工作岗位都已经被AI机器人广泛取代。和人类相比,这些AI机器人任劳任怨,只要电量充足,就能一直工作。
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两名教授做了一项研究,主题是“未来哪些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这个研究,把各个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的概率定量算了出来。被取代的概率较高的包括:电线%;银行职员96.8%;接线%。
实际上,这些工作岗位确实在迅速被取代。至于,是需要10年还是20年时间,业内有不同的意见。
亿欧网此前发布了一篇题为《在被AI取代前,我的朋友主动选择了逃离》的文章,里面提到类似打字员和导游的岗位,前者(打字员)在20年前算是不错的工作,但现在已经差不多销声匿迹;后者(导游)在20年前是个高收入的工作,现在各种实时翻译机出现,老外来中国旅行已经可以不需要请导游了。
2018年年初,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河北省唐山市撤销了周边所有路桥收费站,一些长期在收费站工作的职工被迫下岗;相关负责人鼓励大家重新就业,一名女职工说“我今年36了,现在啥也不会,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网民一般都同情弱者,但因为“我36了,啥也不会”这句话,这名女职工在网络上收到了很多冷嘲热讽。但她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只要我们忘掉她是一名收费站的收费员(这个岗位确实有些不讨人喜欢):她原先以为的铁饭碗被打破了,她也没有其它技能,之后的生活会非常艰难。
我们都能想得到,收费站收费员的岗位被完全取代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排队缴费的体验确实不好。如果要经常过某个收费站,肯定愿意办ETC自动缴费,而不是每次浪费时间排队。在这里,一个技术上比较简单的ETC就能让千千万万的收费站收费员的工作失去价值。
2017年10月的《纽约客》杂志,其封面引发了广泛讨论:在大街上,AI机器人、机器狗大步行走,路边有一个胡子拉碴的流浪汉(人类)带着他的狗在路边乞讨。有机器人放慢脚步,往流浪汉的杯子里面扔了些零钱……
显然,《纽约客》杂志有点危言耸听了。AI机器人要完全取代人类,成为统治人类的新物种,在可预见的将来,确实不太现实。乐观者会说,以往的历次科技革命,在淘汰了旧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岗位;人类整体没有因此过得更差,而是过得更好了。
我们能看到的新闻是:美国的科技巨头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基本上已经完全自动化,物流机器人取代了大多数原先需要蓝领的工作岗位;18年前的2000年,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佣了600名交易员,如今岗位配置被全部取消了。
中国也掀起了“无人革命”,打着“无人”概念的创业项目大量兴起。虽然大多数是噱头,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开便利店,现在嫁接机器视觉技术和自动化供应链系统,可以大幅降低对人的依赖,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快的发展速度。相对应的是,大量便利店工作人员,将面临再择业的阵痛。
国内一些科技巨头的负责人,大多对外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力,未来将减少人员招聘。只是,被舆论指责了一番后,大家纷纷假装不会降低招聘人数。从市场和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这些巨头公司发力人工智能是必然的。只是,假装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大量工作,他们自己很清楚,普通群众未必清楚;温水煮青蛙,这对普通群众来说,恰恰是最危险的。
旧的工作在被迅速取代,但新的岗位没有迅速地以同量级出现;在这一层面,这一次人工智能革命,不像以往那么乐观。
科学界相对一致的看法是,到2040-2050年,将出现达到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也就是说,届时AI机器人将和人类一样,能在各行各业和人类有一样的工作能力。激进者认为,这一天会在2030年就到来;即便是不看好的人,认为到2070年人工智能肯定已经到达人类水平。而一旦到达人类水平,AI机器人会自我学习,将迅速超过人类。
这意味着什么?以80岁的寿命为标准,看到这篇文章的绝大多数读者在有生之年将看到AI机器人达到人类水平。
大多数人此生会用到AI机器人提供的各方面的服务,比如我们老的时候,陪伴我们的很可能是一个AI机器人,就如同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里面的一样。当我们怀念逝去的亲人时,我们可以把他在网络上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让机器学习后,复制一个我们的“亲人”来陪伴我们,如英剧《黑镜》第二季里面的《马上回来》。
当然,这也很可能同时意味着:2018年6月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他们现在意气风发,代表着未来;但如果他们还按照上一代的方式方法接受教育,等他们50岁时,很可能会面临一次无奈的失业。一个好的迹象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开始关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成为大学的专业,成为专门的学院,这个会越来越普遍。
计算机科学家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曾用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试图说服大众提升对人工智能的紧迫感。假设外星人向地球发了一段线年后到达地球,请你们做好准备。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全人类都会很有紧迫感,去积极应对。就如科幻小说《三体》里面所描述的,三体人向地球进发,倒逼地球人快速发展科技。
但是,同样是50年后,AI机器人大概率会远远超过人类时,普通大众的反应却很冷淡,仿佛跟自己无关一样。其逻辑是:AI机器人是由人类所创造,会听人类的话。但是,AI机器人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大概率会失控。AI机器人即便不针对人类,只要它们开始按照自己的使命行动时,人类就有可能被动成为受害者;就如同人类不针对小动物,但我们一旦要造房子,就很少能顾及到小动物们的生死了。
也许遥远的未来,我们终将被AI机器人所取代;但是,我们依然有足够的理由去期待美好,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实,跟不上时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心里准备、茫然无助。而一旦认知到了这个世界的变化,我们就能更好地去把握未来。
6月13-15日,上海长宁,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全球人工智能资深专家和从业者,邀你一起先人一步,提早预见未来。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