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张爱玲自传小说三部曲《雷峰塔》《易经》《小团圆》中文版终于完整问世。在被称为张氏风格民国版《红楼梦》的三部曲中,“张粉”们可以看到她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了解张爱玲家族人物的错综关系。
著名学者止庵说,我读《雷峰塔》和《易经》,觉得有如《红楼梦》,多述家庭琐事,充满各种细节,假如张爱玲自己用中文写成,一定更显特色。张爱玲1992年2月25日致宋淇夫妇那封一向被视为“遗嘱”的信中,心心念念身后“请高手译”自己的作品;但说实话,谁做都不如她本人来做。
但台湾著名作家杨照对译文很满意:出版社找了一位认真的译者,翻出了惟妙惟肖的张爱玲口气。译得真好,好到让人担心——怕读者很容易就忘掉了张爱玲这两本书原来是用英文写的。
一般人总认为父亲和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的痛点,看完《雷峰塔》与《易经》,你才发觉伤害她更深的,其实是母亲。
《雷峰塔》采用了张爱玲所谓的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她试图通过重述创伤来抚平童年创伤;也许,只有在回到她原应回避的创伤里,她才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雷峰塔》中的主人公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常态——沉迷在鸦片与旧时繁华里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去了。
琵琶的脑子里常转着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里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18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过去。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彼岸时,迎接她的并不是人生中的美好……《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4岁到18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
接续《雷峰塔》的故事,《易经》描写琵琶18岁到22岁的遭遇。18岁的琵琶因为惹怒了父亲与后母,逃出豪宅,去投奔母亲与姑姑。原本母亲打算让琵琶去英国留学,却不料战争爆发,只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学念书。
求学时期的琵琶初尝团体生活的热闹,并结识了风趣的印度女子比比,但烽火很快地威胁到香港,学生们也开始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琵琶备感流落异地的恐惧与无助,然而母亲非但没能给她半点依靠,反而更显疏离防备。
随着香港被日军占领,琵琶不得不中断学业,她和比比商量要一起回上海,她相信只有故乡能与自己的希望混融!为了拿到船票,琵琶必须发挥从小累积的世故与智慧,即使那要冒上生命的危险……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