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搞笑笑话 » 正文

刘家俊:马克思主义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献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21-12-06 属于 搞笑笑话 栏目  0个评论 63人浏览

  2007年10月,“建设生态文明”的范畴,首次写入了的报告——中国的“十七大报告”;在此同时,“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也是首次载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时过几年,再读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代表的中国人所撰著的“十七大报告”,并特别学习、研究、解读其中有关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文本,会体悟到它真正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献,其论理上的精当、表述上的系统、实践上的管用,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延伸,愈来愈显现出来。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〇二〇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发展的近期奋斗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空洞、时髦的口号,它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的具体、实在、可为的奋斗目标所体现出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它的近期奋斗的目标,可用“四加一型”的建设发展及其目标进行概括。

  一是建设经济(物质)文明发展目标:在经济总体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化基本实现;在经济改革上,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在经济生活上,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等。

  二是建设政治文明发展目标:在民主政治的本质核心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在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民主政治的创新建设上,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促使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等。

  三是建设文化(精神)文明发展目标:在文化主导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系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高;在文化结构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文化功能上,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等。

  四是建设社会文明发展目标:在教育普及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和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在民生水平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在收入分配上,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格局基本合理有序,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在医疗保健上,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社会管理方面,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所谓“加一”,就是在建设经济(物质)文明发展目标、建设政治文明发展目标、建设文化(精神)文明发展目标、建设社会文明发展目标等,最基本的四大建设发展目标的分类基础上,突出地强调还要加上一个在应对生态危机基础上的“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目标”。

  “十七大报告”对这一目标的科学界定是: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显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目标,作为一组极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理念,紧紧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这样的生态文明而展开,其需构建、再造、回归、树立四大体系。

  作为最直接的生产体系实体的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地调整。而其不断调整的重点,则是要热情地引导、扶持那些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绿色产业”的组合、发达,要坚决地实行、规约那些高耗资源、破坏生态的“黑色产业”的关停、调整,基本形成生态性的产业结构。尽管这是一个充满着失业转岗、局部失稳、付出代价、生存痛苦的长期过程。

  作为表明生产体系效应的增长方式,再不能停留在增长就是来自于生产体系的效应这一判断上。还应该进一步追问,增长是主要来自于生产体系的正效应方面,还是主要来自生产体系的负效应方面,即增长是主要来自生产体系中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方面,还是主要来自生产体系中高耗资源、破坏生态方面。并且更进一步行动,让增长愈来愈多地来自生产体系的正效应方面。

  作为继续促进生产体系发展的动力的消费模式,急需推行从高耗资源、破坏生态的“黑色消费”模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绿色消费”模式的变革。这是一种“出口控制型”的变革。“黑色消费”模式被普遍摒弃必然造成“黑色产业”的“出口阻塞”,进而实现从生产体系动力机制上抑制“黑色产业”的生存。反之,“绿色消费”模式被普遍采用,而促进“绿色产业”的生长,则理应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循环经济体系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链接式环形流动的经济体系,它每一个具体阶段的终点,都是下一个具体阶段的起点,它每一个具体循环,都将对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然,所有的经济体系,都成为完全的、纯一的循环经济体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总会因为受到具体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总存在着某些生产中的废弃物不能变成再生资源的可能。非循环经济体系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式单向中断的经济体系,它每一个具体阶段的终点,就只能是终点,它有很多个具体阶段,常常遗留下很多个终点,这每一个终点都可能是资源的重大浪费,都可能对生态保护留下无穷的、不可消除的隐患。

  要再造符合生态文明的经济体系,现实的最佳目标,就是使得“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混合型经济体系的过渡后,构成较为完善的、明晰的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当然,也可近似地称其为绿色经济体系、生态经济体系。

  这样的经济体系,其学科支撑是生态学、人类学、经济学的交叉补充;其原则是“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 ”的梯次流动;其特征是物质循环、生态循环、经济循环融会贯通;其目标是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系统、经济运行系统的有机结合。

  可以充满信心地预言,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将来一定会再造起这样新形态的经济体系,它在创造性地遵循生产变革、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也创造性地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基本规律。凝结人类物质文明的经济体系与展现人类生态文明的经济体系,两者合二而一。第三,应对生态危机,回归符合生态文明本体的环境体系。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初看起来似乎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推进起来也似乎并没有特别大的难度,但从根底上却是立于一个基本的估价,即:与改革开放同行,经过多年的反思、猛醒、规划、行动,回归符合生态文明本体的环境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来不得半点松懈,前面任重道远。

  回归这样的环境体系,首先应是要坚决地、全面地、持久地禁止各种掠夺性地破坏自然环境体系的做法,无论这种破坏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出于恶意的还是出于好意的,是公开成大规模的还是隐藏成小规模的,都要将其揭示出来,监督其整改。其次则是要科学地从量的规定和质的样态及其统一方面,研究自然环境体系的内在承载水平和外在容纳能力,在此基础上,有根有据地制定经济、科学、社会发展的愿景和规划,找到客体水平、能力与主体愿景、规划的平衡点、契合点、互动点。最后还是要真正地尊重自然环境体系生成规律,不仅是要在口头上、文件中、规划阶段尊重自然环境体系生成规律,更是要在行动上、生活中、验收阶段切实地衡量一下,是否真正地尊重了自然环境体系生成规律。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目标,也是一个平中有奇、淡中见浓的艰巨任务。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反作用意义上讲,精神创造物质、理念指导实践、思想化为行动。树立此观念体系的重要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展开其内容的设置,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观念体系。其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要树立“走出自己的路”的观念。西方发达国家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走过路,当然有许多经验可以学习,但其也有过“先污染后治理”、“向后发国家转移环境污染”、“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等教训值得反思。要充分地认识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只能走自己的路,只有自觉地“走出自己的路”,才有可能走对路、走好路。而此观念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如何认识和诠释环境洁净之路、资源节约之路、生态安全之路和美好生活可持续之路的开拓,及其内涵的相互辩证关系的表述和定位。

  其次,要树立“推进真正发展”的观念。这里蕴涵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发展理念上的深刻变化。它不是抽象的、分裂的、单一的讲发展,而是具体的、整合的、多维的讲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空喊动听口号没有实在行动的抽象发展,而是有着科学规划可视可为的具体发展;不是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负向发展,而是美化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正向发展;不是纯粹量的粗放增长式的单一发展,而是是生态、经济、社会一体的多维发展。一句话,不是“伪假发展”,而是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真正发展”。

  再其次,要树立“建设性大思维”的观念。所谓“建设性大思维”的观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为前提、实践性思维为基础、创新性思维为指向的综合辩证性思维。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变革。其表现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就是要以“建设”为核心,着力弄清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生产体系、经济体系、环境体系、观念体系,如何建设这样的生态文明的生产体系、经济体系、环境体系、观念体系。批判的同时注重正面引导,实践的同时注重包容多样,创新的同时注重传统继承。

  最后,要树立“直通每个家庭”的观念。“十七大报告”还更具体地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同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细胞。建设性地将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任务、细节,方式“直通每个家庭”,这是一个极具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观念。这个观念理解、宣传、落实得好,就如同煦风好雨、沁人心肺,使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花开每个家庭。那将是一种何等百花竞开、何等令人感叹的场景。

  有观点可能会提出质疑,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既然具有如此的重要和意义,那么直接就指称为“五个”建设发展目标不是更明确吗?为何要用“四加一型”的建设发展目标来进行指称呢?对于这一观点所提出的疑问,有必要从这一具体逻辑性概念和分类上做出回答。

  显然,从严密的逻辑性分类上看,生态范畴在本体内容上归属于经济(物质)范畴,建设生态文明在本体内容上也必然归属于建设经济(物质)文明。再扩大一点,它并不是独立于“四位一体”建设之外,而是在其内的一个特定的建设。而之所以将生态范畴或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单独提出来,是为了强调它是一个紧迫的、严重的、现实的问题,不能无视、轻视、忽视它。所以,采用“四加一型”的建设发展及其目标的概括,将应对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目标”作为其中的“加一”而表述出来,在逻辑上是比较能够自洽的。并且,从汉语言理解习惯上,“加一”式的表述不仅不意味着贬低这个“一”,反而意味着更加重视这个“一”。

  同时,这也为以后进行“四加X型”的建设发展及其目标的概括,提供了相类似的启发。例如:建设党的科学性发展及其目标,其本来是从属于建设政治文明发展目标之内的,但为了强调它,将其作为“加X”中的某个“加一”,也是合乎逻辑的。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标签:逻辑与幽默刘家俊,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