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赞美的语言与世界沟通”“要培养自己的‘爱商’”“设定触手可及的小目标,才能实现大目标”……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阳光少年成长营”活动上,一堂心理辅导课让全国7省区1000名农民工子女受益匪浅。
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对应着这一群体新的特征、新的需求。在“阳光少年成长营”举行的一场座谈会上,一位来自基层的工会干部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在外地打工的夫妇,专门嘱咐在家照看孩子的老人每天给孩子买牛奶喝。过年期间返乡,发现老人给孩子每天喝的不是牛奶,而是乳酸菌饮料。原来在老人眼里,两种饮品并没有差别。从想要“吃得饱”到追求“吃得好”,从关注身体健康到强调心理健康,新的情况促使我们思考:如何为留守儿童创造不只是“平安长大”的生活环境?
从更大背景看,留守儿童问题与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过程息息相关。改革开放40年,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从农村到城市,农民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也推动了经济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留守儿童”“空心村”等问题的出现。对每一位农民工父母来说,一边要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一边要面对孩子期盼的眼神,现实中很难兼顾;对于国家来讲,一边是高效率的城镇化,一边是城乡协调发展,向前走也时常面临两难。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整体而言,很多时候要做的不是一道简单的判断题,而需要在发展的天平上用好轻与重、缓与急的辩证法。
今天的中国,来到了解决发展质量问题的关口。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老漂一族”,今天再谈起城镇化,已经不仅仅是从劳动力流动、生产要素价格的角度切入,而是面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发展议程。农民工也不仅是“劳动力”“人力资源”,他们的家庭幸福也被纳入政策的视野。目前,有些城市放宽了随迁子女的入学条件,简化了异地医保报销流程,让从农村到城市的路更通畅。乡村振兴战略彰显出绿水青山的价值、激发出林田湖海的潜力,让从城市回到农村的路越走越宽。近些年来出现的“返乡”现象、“绿领”潮流,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高质量、更立体的城乡中国。
放眼更远的将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城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未来。有研究显示,在高收入国家,每4人中就有3人高中毕业;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要低得多。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影响着我国的人才基础,决定了我们能否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同样的劳动力“升级”。而无论是因为缺乏父母陪伴造成的情感缺失,还是因为基础教育落后导致的升学“断档”,都可能会成为制约我们实现“关键一跃”的因素。
最近,中国精准扶贫项目“一村一园计划”荣获有“教育界诺奖”之称的WISE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该计划旨在为中国每一个村建设一座幼儿园,以保障偏远落后地区的学前教育。不要小看在幼儿阶段播下的种子,它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走向。从人生的第一级台阶开始,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他们的美好明天,关系到中国更加光明的未来。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