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语录 » 正文

李镇西:许多“名人名言”往往是以讹传讹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18-02-13 属于 经典语录 栏目  0个评论 100人浏览

  写文章免不了要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加说服力或者说权威性。有时候,同样的话普通人说出来就不如名人说出来更有权威性。比如,老百姓说:“说话要有依据。”但一引用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感觉就不一样了。虽然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所以,作为教育人,我们写文章喜欢引用“著名教育家”的话: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

  但引用名人名言得有准确的出处,不能随意地从别人的文章中转引。引来引去,以讹传讹。比如,我常常见到有老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就感到吃惊,因为我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哪本书里有这句话。后来看到这句话,又有人说是“冰心说”“霍懋征说”……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几乎所有教育家都说过,但既然是引用这句话,就应该准确指出其出处。如果不知道出处,就别说是谁说的,就直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可以的。

  因此现在我写文章,尽量不引用名人名言,一旦引用我就一定要知道其出处,尽管我不一定在文章中注明,但如果有人要问我,我能够回答得上来。否则我就不引用。

  前段时间,我在一位朋友的文章中读到一段话:“伏尔泰说:‘再过一百年,在市面上你将找不到一本《圣经》。你若想看《圣经》,就到博物馆里去看吧!’”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好就好在说明了名人的预言也可能不灵。我想到了我小时候听到过的革命导师很多“英明预见”,后来好多都没有实现,这说明我们不能迷信权威。但后来向朋友求证伏尔泰这句话的出处,他却说不上来,估计他也是引用别人的。

  说起伏尔泰,我们很多人不一定读过他的著作,但多半知道他有一句引用率相当高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曾经为许多学者的文章增加了雄辩的力量。但这句话已经被严谨的学者考证,并非伏尔泰所说,而是是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她在出版于1906年的一本题为《伏尔泰之友》的书中引用了这句话。后来又在另一本书《书信中的伏尔泰》中再次引用。但后来当这句话引起争议时,霍尔明确表示,她“综述”了伏尔泰的思想。她的依据是“爱尔维修事件”。

  所谓“爱尔维修事件”指的是,伏尔泰并不喜欢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所写的《论精神》一书,称之为“一堆毫无条理的思想”;但当这位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的书出版后倍受教会和当局攻击之时,伏尔泰又为之辩护。于是霍尔在评论这件事时写道:“‘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此便成了伏尔泰的一贯态度。”这本来是霍尔对伏尔泰的评价,但霍尔将这句她自己的评语加上了引号,“千古奇冤”便这样产生了,后人以为这是转引自伏尔泰本人的话,不断引用,越传越广,俨然成了伏尔泰正气凛然的名言。然而很多伏尔泰学者曾经表示怀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在伏尔泰的著 里读到过这句话。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从小就知道这是胡适的“名言”,我们因此而对胡适大批特批,但后来也有学者考证,胡适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这句话。但现在这句话似乎成了胡适“历史虚无主义”的“铁证”。至于他在哪里说的,或者说过没说过,没人去考证了。

  和伏尔泰上述名言”和胡适这句“名言”有着相同“待遇”的,是这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许多一线教师甚至是一些著名专家的教育文章,常常可以看到这句话;走进一些学校,看到墙上也写着这句话。无论是教育文章的引用,还是学校墙上的展示,这句话都被醒目地表明是“雅思贝尔斯”说的。

  第一次读这句意蕴深刻而富有诗意的话,我也被感动了。就想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后来看到有些引用着还特别著名这句话出自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于是,我便设法买了一本《什么是教育》,仔细阅读,从头到尾,却没有找到这句话。

  我猜想,能说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优美句子的人,一定也是一位非常有教育情怀的教育者,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教育者而自豪。他看到自己的句子被误以为是雅思贝尔斯的“名言”而被广泛流传,估计是高兴大于遗憾吧?只是如果现在他真的站出来指认这句话,说自己才是这句话的作者,谁会信呢?

  其实,信不信好像无关紧要,本来我似乎用不着这么“较真”,管他是谁说的,只要这话说得好就行!但作为严谨的教育文章,明明不是雅思贝尔斯说的,你却非要把这句话强加给他,这显然不是一个严肃的学者所为,更背离了教育教人求真的精神!

  后来我终于读到一位严肃学者的严谨论证,论证了这句话是如何以讹传讹成为“雅思贝尔斯名言”的。这位学者叫陈俊一,他在任《教师》月刊编辑时,对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非常认真地研究考证,并写了一篇长文《雅斯贝尔斯说过这句话吗——对一句“教育名言”的源流考辨》。读了本文,我对陈先生说不出的敬佩!在中国,这样的学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太需要这样陈俊一先生认真老实的学者了!征得他的同意,我在“镇西茶馆”推出本文,以此向陈先生表达敬意,并将其研究成果告知更多的人,以防止继续误传。

  所以,最后我倡议,凡是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都将其转发,广而告之,让其传播面越广越好。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又作‘召唤’)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很漂亮,很诗意,很多人都喜欢引用,引用时大都注明是雅斯贝尔斯说的,更细心的作者还会注明,这句“名言”出自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然而,笔者翻遍邹进翻译的这本书,都没有找到这句话,不禁困惑,雅斯贝尔斯说过这句话吗?如果没有,这句话又是怎么被传为是雅斯贝尔斯所说呢?

  这段英文出现在中文网页,且不说其英语用法不太规范,检索英文网页也找不到原文。也就是说,这段英文很可能是国人根据汉语翻译成英语的。不过,即使得出结论中文、英文皆为国人创造然后托名为雅斯贝尔斯所说,那德语中有没有这种表述呢?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翻译成德语,尽管句式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必然出现Baum(树)、Wolke(云)、Seele(灵魂)等意象。笔者利用谷歌搜索外文网页,还真找到了两个有这些德文的网页,其一德语为——

  这个网页现在已经打不开,我通过谷歌网页快照找到了网页中的文字。但是这段德语看起来很像对汉语的翻译,而非雅斯贝尔斯的表述。而且,《什么是教育》原书名是Was ist Erziehung,而这段德语将Erziehung改为了Bildung。这两个单词都有教育的意思,但意涵有很大的差别。这段德语出自站中的一篇论文,题为“Computer inder HöherenBerufsfachschule Klassenzimmer Effective Teaching”,意为“计算机在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有效教学(中的作用)”。这里的德语很不规范,像是利用翻译软件直接将中文翻译成德语的。笔者尝试将这段德语再翻译成汉语,在中文网页上进行搜索,果然搜到了这段德语翻译论文的中文原文—— 《浅谈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 。这篇论文发表在《商情》杂志二〇一〇年第十期,作者谷岩,学术性不强,不具备较大的参考价值。所以,目前外文网页上搜索到的疑似德语表达并不是地道的原文,最大可能还是根据汉语翻译而成的。

  这个句子中文意思与上文所提类似,但笔者仔细阅读之后发现这又是根据中文翻译而成。看来,这句话有很大的概率乃是国人所创,并逐渐被误传为雅斯贝尔斯所说。但究竟有着怎样的传播过程呢?网页上的信息成千上万上亿,要追踪一句话在网页上的传播史、流传经过并不容易。甚至这句话最初的出处也许并不是在网页上,而是更早的某本不为人知的纸质书。因为没有条件对现存的纸质书籍进行电子化的全文检索,笔者暂时就把检索范围限定在网页上。

  方法是,把这句话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上进行网页搜索,利用高级搜索功能,限定网页的时间为二〇〇〇年一月一日到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避免二〇〇六年之后的网页,是因为二〇〇六年之后这句话已经在网上被确定为是雅斯贝尔斯所说,那么它们的最初依据都是来自二〇〇五年及更早的网页。这种方法的缺陷是,由于时间过去了十多年之久,一些二〇〇〇年初的网页已经不能访问,因此也无法进行检索,也就是说,实际上,保存在网页中的信息是很有可能丢失的,但是这种丢失应该不会太多。二〇〇〇年之后的几年是网络论坛特别火的时候,论坛中很多精彩的帖子、发言、文章,大都还保存着。这也为我进行互联网上的历史检索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

  笔者的检索结果显示,网页上最早出现这句话,是二〇〇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发表在教育在线网站的一个名为“考上大学的苦恼”的帖子(网页地址为。还有两个更早的显示为二〇〇一年的网页,但实际上那两个网页都是假网页,故忽略)。

  那个学期还开了现代文学课。这门课应该是能讲得很生动的一门课。可是老师讲起来却味同嚼蜡。听课的后果是,失去了看这些作品的兴趣。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是我没有那种被摇动的感觉,也没有被推动的感觉,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

  这句话没有说明是否引用。但在二〇〇二年,至少这句话还没有被传为是雅斯贝尔斯所说。

  整个二〇〇三年,网页上没有这句话。传播的断档期是个很关键的信息,笔者判断,在二〇〇三年还没有教育界人士去引用这句话,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比较精彩的比喻。

  二〇〇四年,笔者检索到两个网页出现了这句话,分别是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小鱼的微博转发“画家蓝蝶”的微博,但此微博却把这句话冠在了莫言的头上——

  莫言: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另外一个是二〇〇四年十月十五日的网页,万蕴慧在文章《在和谐中焕发教育的魅力》的最后一段写道:

  教育无止境,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方法的重复,而是文化的积淀、方法的创新。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我们为每个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在和谐中焕发它无穷的魅力!

  我判断,很多人将这句话视为雅斯贝尔斯所说,正是因为这段话的影响,它先是说雅斯贝尔斯说了“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此段话确为雅斯贝尔斯所言,见《什么是教育》中文版第4页),后面紧跟着至少从标点符号上看不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这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是在后来人的引用中,这句话渐渐地就成了雅斯贝尔斯说的了。

  到了二〇〇五年的网页,依然有部分人把这句话引用为莫言所说。另外在二〇〇五年三月一日的网页文章《朱自清的大气—— 在当下语境阐释温州中学的校训和校歌》中,作者黄惟勇写道:

  我激赏这样的表述,“你选择了在黑板前的站立,你就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使命,一种宗教狂热,一种默默无闻光明磊落的情怀”,“理想的智慧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它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好、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他的使命给予并且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它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

  这篇文章用引号表示这句话是引用的,但是没有说明引用自谁。这句话包围在几句更完整的表述中,前面和后面都还有精彩的句子,可能还是出自某本书。笔者暂时还没有检索出“它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好、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这几句话出自何书。

  张庆海总结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的理念后得到一段话: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这段话中,我们或许更能感悟到一个为人师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语境看,这句话显然是张庆海自己“总结”出来的,而非雅斯贝尔斯或其他人所说。

  而在二〇〇五年三月二日的一个网页上,终于出现了把这句话标注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话语 ——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其中还附有一个原链接(),但至今十一年过去了,已经打不开。通过互联网的网页历史搜索,目前笔者检索到的最早将这句话注明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就是这个网页。

  由于互联网的不稳定性,目前没有办法对曾经出现过但丢失了的所有网页进行检索。笔者的检索仅能够判断出,现存的上千亿上万亿个网页中,最早出现这句话的时间是二〇〇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纸质版则是二〇〇二年四月的《北京文学》,早于网页),故这句“名言”的原创者可能是吴苾雯,最早传为系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时间是二〇〇五年三月二日。在之后的网页中,二〇〇五年九月八日的一个网页 中开始有人进一步将这句话注明是出自《什么是教育》一书了,以讹传讹也就越来越有模有样了。

  实际上却是,邹进翻译的《什么是教育》中,并没有这句话。而在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五日的一个网页《湖北: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侧记》 还中出现了这句话的一个变形版本——

  叶森在他的资教札记中写道:“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程序激活另一个程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深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是依靠三分的热情,不仅仅需要自我的付出,它是硬件与软件的相互吸引,是爱心、责任心、赤子之心的水乳交融。‘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让我们大家都来做因特网,连接你、我、他,连接老师,连接孩子们、连接我们大家的心灵……”

  这句话多出了一个分句,即“一个程序激活另一个程序”。树、云、灵魂,都是很有诗意的意象,但增加“程序”这个现代意象,它和树、云、灵魂搭配起来可能会比较突兀。

  不过二〇〇五年出现这句话的网页数量并不多,在二〇〇六年及之后的网页就特别多了。

  总之,这句话的大量传播并广为人知为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最初源自二〇〇五年的一个网页,并逐渐流行至今。

  当然,这句话的意象很美,之所以被广为引用并不仅仅是因为雅斯贝尔斯的名头,更因为这句话本身内涵的丰富和语境的优美。在语言的运用中,比喻往往可以一语中的,让人感觉到事物的本质。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机制。

  但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比喻句并不多。大哲雅斯贝尔斯更多的是通过理性分析,层层推进去讲述他所理解的教育。有些时候,比喻是一种灵感的迸发,会对思维产生奇妙的催化作用;但有些时候,比喻也是一种思维的偷懒,让人沉醉于句子本身的漂亮而忘记了去追寻更为本质的东西。而雅斯贝尔斯绝不是一个思维偷懒的人。

  当然,比喻本来就是语言的常态,有学者统计英语中70%的表达方式是比喻性的。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也说,“譬喻是想象力的理性事件,容许通过一类经验去理解另一类经验”,“新譬喻能创造新理解,并且因此而创造新真实”(《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GeorgeLakoff,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译,联经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6年版,第339页)。也有很多哲学家对比喻持有消极的看法,柏拉图、霍布斯、洛克、派克皆不认为比喻有助于认识真理,比如派克认为,“所有仅以譬喻术语表述的哲学理论,都不是真的真理,而是想象力的产品……它们放肆而华美的奇异思想爬上理性之床,不仅以低级而非法的交合亵渎了理性之床,还使心中充满幻象幻影,替代了真概念以及对事物的关注。”(同上书,第287页)派克此段文字写于十七世纪,主要是反对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华丽文风,然而反讽的是,派克此段文字却也是比喻性质的。

  暂不论“树”、“云”、“灵魂”这三个比喻所阐述的教育意涵是否接近真理。在《什么是教育》一书的首章,雅斯贝尔斯就说出了他心中教育的定义:“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此处原文为顿号,疑为编校错误—— 笔者注)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页)

  邹进翻译的《什么是教育》是目前该书唯一的中文版本。这段话是理解雅斯贝尔斯教育理念的关键,邹进的翻译非常精彩,但意译的成分较多,如“灵肉交流”之义在德语原文中并没有,笔者拙见,认为“灵肉交流”这个用法似乎不太妥当,虽然添彩但删去也无妨。笔者试译如下: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为(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全部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践行与参悟、日常行为的规训以及将文化传统传承给年轻一代,让他们从原点开始不断生成、发展,并且能够尽其天性地自由向上发展。

  这句话主要讲了教育“交流”、“生成”的一面,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还是一种“顿悟”,这种顿悟甚至很难用文字描述,“文字恰恰不能表达出真理在相互思想的现实交往中于一瞬间突然亮相的事实”(《什么是教育》,第18页)。“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三个比喻,恰好也符合在无声的交流中获得生命顿悟这层意涵,想必雅斯贝尔斯也会喜欢这个表达。

  但是,雅斯贝尔斯显然会拒绝国人把这段话挂到他名头上的这种以讹传讹。他极为重视思考,他说:“如果有人能准确地复述我所说出的一切,并能理解我所思考的事物,然而却从来不准备有些微怀疑精神和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思考者是可有可无、于世无补的。”(《什么是教育》,第20页)同样的,如果我们喜欢引用大哲雅斯贝尔斯的话语,但却没有核对是否其本人所说,那么,这样的引用也肯定是雅斯贝尔斯所不赞同的。作为名言,关键不在是否名人所说,是也未必是真理,否也未必无深义,“怀疑精神和自主意识”总是需要为阅读者和写作者所注意的。教育话语的引用中以讹传讹者还有很多,愿与各位读者一起继续探讨。

标签:名人名言,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