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数字”的新闻。最近几天最受关注的有两件事:一个是钟南山院士质疑甲流死亡数字:“现在全国报告的甲流死亡病例数,我根本不信!”一个是电影《阿童木》虚报票房,更进一步揭出“国内电影大片票房八成有水分”的惊人“潜规则”。
说中国是一个“数字”大国,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提出异议。“数字”在中国人的评价体系里,占有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到学生的成绩,大到官员的政绩,哪一个不是由数字来评定的呢?数字如此多娇,引无数国人竞折腰。由此造成了一些人畸形的“数字”观,各类天方夜谭般的“数字”一个个粉墨登场,演绎出了多少现实版的拍案惊奇!
曾经看过一则电视新闻,说某单位开展学雷锋活动成绩显著,两年来累计做好事两万余件。观后不由哑然失笑:原来,该单位做好事是一件一件数着做的。否则,全单位那么多人,又有两年的时间跨度,如此精确的数字何以得来?想来这所谓的“两万余件”应系“拍脑袋数字”。
毋庸讳言,现在最热衷“数字”者当属一些领导干部。他们最喜欢用“数字”,最善于用“数字”。多少万、多少人次、百分之几,有的还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数。说者言之凿凿,听着却往往一头雾水。比如有的媒体在报道廉政建设成绩的时候,结尾常要来一句“X年来共拒贿、拒吃请折合人民币若干万元”。乍一听,这成绩确实令人振奋;细一想,又不知这“若干万元”的数字又是如何得出?有人送礼,你拒而不收,又怎知礼品价值几何?有人设饭局,你坚辞不去,难道还要问一下安排的宴席是多高的标准,喝的是否是茅台“廉政酒”、抽的是否是九五至尊“工作烟”,以备将来汇报廉政成绩时使用?因此,有时越是看似精确的数字,其水分也就越大。
听一位记者朋友谈及,他到某企业采访,问及产值、利润,企业领导竟答:这些数字我们不敢做主,要按乡领导说的算。去问乡领导,则答曰:数字就不要写了,写少了显得我们没成绩,写多了又怕收费单位来“骚扰”。还有更离谱的,有人开玩笑说,根据某地每年上报的植树造林数字推断,当地不仅地上、路上、池塘里种满了树,连屋顶上也都全部种上了树;而根据几年来的计划生育数字累计计算,当地不管男女老幼人均已经流产1.8次……这当然只是说笑话,但笑过之后却还是让人心生苦涩。
不该出“数字”的地方偏出“数字”,该有“数字”的地方却往往是一笔糊涂账。这是为什么呢?在下绞尽脑汁想了3.14159265天,愣没想明白。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