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心情短语 » 正文

第六届“长征人物奖”评选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温暖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20-06-10 属于 心情短语 栏目  0个评论 128人浏览

  写作《永远的马兰花》的过程中及此后很长的时间里,我都被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感动着,同样感动于许鹿希的坚守和追寻,感动于邓稼先和许鹿希至真至美、至深至纯的家国情怀。

  我最初认识邓稼先是1983年在罗布泊核试验场,当时不知道他已身患重症。十年后的1993年8月12日,我第一次到他北京的家中采访时,邓稼先已经逝世7年。走进邓稼先家的客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邓稼先遗像和一束马兰花。许教授告诉我,这花,是人们特意从那个遥远的地方、从马兰带来的,那是邓稼先常去的地方。许教授没去过,马兰对于她来说,就是这一束花,这一束已经干枯的马兰草。我被这无言无色的花深深震撼!我曾看到过蓬蓬勃勃的马兰花的海洋,那是一种奔放的热烈。而这一束花,是一种执着、一种顽强、一种无言的倾诉和无声的怀念。马兰花旁边,是邓稼先的照片——两手在胸前张开,仿佛拥抱着一颗太阳。时间就在那一刻凝固,邓稼先从此进入永恒……

  那以后,我又多次拜访、看望许鹿希教授,每次拜访都使我的心灵受到触动和洗礼。许教授给我讲邓稼先的故事,我也常常把新发现的有关邓稼先的事情告诉她。2018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32周年,我给许教授呈上《永远的马兰花》初稿,同时呈给她这样一首诗:“永远有多远,瀚海路漫漫;一呼马兰花,双泪落君前。永远有多远,戈壁情无限;一曲马兰谣,唱得心尖颤。永远有多远,终生常思念;春风吹万里,马兰花开遍。”当天,许教授回信说:“谢谢。似乎他还在人间,共祝国泰民安。”

  韦昌进的班长沈长庚,从战场回来后,退伍回到了老家,被分配到县水利局下属的灌溉站。艰苦的生活没有磨损沈长庚当初“回到地方也一样立志作为”的理想,1992年底,沈长庚考取了公务员。他说,正是那些战斗,给了他永不磨灭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

  把韦昌进背下阵地的张元祥,从战场回来后,通过努力考取了军校。接着,他通过自学考取了大专、本科文凭,后来又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在转业那年取得了检察官的资格。和韦昌进并肩作战的战斗英雄苗挺龙,虽然双目失明,却还是凭着不懈努力考取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大专班;大学毕业后,苗挺龙义务帮助近万名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

  1985年9月17日夜里,李书水在向组织宣誓后,冒着敌人的炮火将苗挺龙背下6号哨位。部队返回驻地后,李书水因伤复员,一直在老家务农。尽管腿脚不好,但李书水每年清明节都会到烈士陵园战友墓前敬礼缅怀。采访时,李书水说道:“现在我们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吃穿住行都有基本保障,还要求什么呢?国家也有难处。”临别时,我们将他送到村子路口的便道上,李书水双腿膝盖僵直着,却麻利地跳下车去,向我们挥了挥手就转身大步离去。

  当年与韦昌进并肩战斗的战友家庭中还有12户的父母健在。带着当年哨位上的誓言,带着生死与共的初心,韦昌进一一登门拜访,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韦昌进说:“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哨位,本色不变,哨位不丢。”

  《逐梦海天间》的主人公能获“长征人物奖”,一定是因为张超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打动了评委和读者。这份光荣源于张超,当然也归于张超。

  张超是我的战友,他看似普通,但他身上却无处不体现着金子般闪光的珍贵品质,他纯粹、善良、忠诚、执着、勇敢、精武。在追求舰载飞行事业的征程上,他一路笑傲海天,直到那最关键的4.4秒,为了挽救国家的巨额财产,他不惜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们痛惜战友,也为他高贵的人格和精神品质所感动。张超将自己燃成了一束光,我们追逐着光,一路向前,看到了他为实现强军梦而勇毅拼搏的身影。国庆70周年阅兵那天,当战友们驾驶歼-15舰载机飞临广场上空,张超的同学在他的墓前举着手机和他分享。他的梦想实现了,这一刻,他的生命与战机同在。

  张超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作为全军挂像英模、国家授予的“人民英雄”,也将和其他英雄模范一样,将不朽的功勋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凝聚起激励人们谱写时代华章的强大精神力量。

  英雄是照耀国家、照耀民族、照亮人民心灵的永不消逝的星辰。我创作这篇文章,是对战友的追思与怀念,更是对英雄的尊崇与讴歌。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斯言诚哉,长征副刊就是记叙英雄故事的园地,也是张扬英雄精神的阵地。希望这样的创作,能够巩固并拓展英雄精神的阵地,擦亮英雄的光芒,让英雄的力量绵绵若存,让英雄的精神青山不老。

  去年,我刚得知杜富国的事迹时,他还不为更多人所熟知。除了“让我来”的壮举,他坚实的足迹和真实的故事已足以让我们感动。

  当我们决定写一下杜富国,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他时,对他父亲的由衷敬佩早已在心中反复激荡。我们一直在想,是什么精神让他把两个儿子全送到了部队,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在大儿子严重受伤后表现得无比坚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读懂一个父亲,从而沿着父亲的精神脉络去寻找一个青年人成长与奉献的轨迹,这种血脉传承具有更巨大深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文学与新闻是有区别的。新闻强调事件,而文学强调故事。往往当新闻退场时,文学才要登场。这并非迟到,而是对事件的深度延展。我们决定从杜富国父亲的角度开掘,是基于更真切的细节与更幽微的情感。这些往往是新闻报道难以充分表达的。后来,杜富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荣誉,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时,我们的内心是欣慰的。因为,当我们最开始把目光停留在他的故事上时,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他是一名战士,他来自基层部队,我们的文字对和他同样年轻的军人生命怀有同样深挚的敬意和尊崇。

  军旅文学需要更多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作者用心来书写。书写强军兴军伟大实践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书写那些“小人物”心灵最深处的呼喊,书写军人不为人所熟知的梦想与情感,书写军人家庭里那些隐忍的情感和动人的坚强。当我们用文学的方式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着丰满的灵魂走向读者时,便会有更多的人认知我们的事业、理解我们的事业、支持我们的事业、歌颂我们的事业。

标签:心灵的感悟,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