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张霭维的个展在沙面的ART64空间举行。作为曾在广州就读和工作、生活的加拿大华裔女画家,张霭维对广州有着深厚的情感,现在她每年都会有四个月左右时间待在广州创作。日前,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张霭维,与她那些用笔潇洒,富于节律,且散发着强烈的浪漫主义和充满活力的作品截然不同的是,张霭维在向记者细诉自己的艺术人生时,神情安静,娓娓道来,故事未见波澜起伏,犹如一杯淡淡的清茶。
张霭维的创作从来不会刻意追求风格、时尚,正如她口中所说的曾经流行的高腰裙与黑色唇线一样,这些可以在名模身上大放异彩的东西,放在普通人身上则未必适合。“作画是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必为别人的评价而活着。”她没有选择像不少艺术家那样在画面中去表现深刻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她说自己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要简单地表现出“很漂亮”、“很可爱”这种单纯的感觉,“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不仅要看到美的地方,还要看到有爱的地方。”
张霭维善于表现天空与海洋,那些画作中的蓝色表现得尤为精湛出色。对于这种直观的感受,她坦言自己并不是对蓝色特别敏感,之所以出现大片的浓烈的蓝色,完全是因为作画时对对象的固有色的捕捉,并非刻意为之。“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有时候可以看书看到哭得噼里啪啦的。”张霭维说,“所以不想把画面画得很灰暗,跟很不开心一样。我每次拿起笔来,都会把那些不开心的颜色覆盖了,想让一种激情铺满整个画面,因此用色会很浓烈,无论是蓝色还是红色都一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张霭维,受到了列宾、克拉姆斯等苏派绘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肖像画一直是她创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法,而女性艺术家特有的敏感与细腻,更让其肖像画声名远扬。
多年来,她为很多世界名流、名媛淑女与学者画过肖像,如台湾前“副总统”谢东闵、台湾“参谋总长”郝柏村、世界日报前董事长王惕吾、印尼总统苏哈托及其夫人等。其中,张霭维对给台湾前“副总统”谢东闵作画尤为印象深刻。当时看了谢东闵先生的《我和我的家人》一书后,张霭维非常感动,所以想在画面上把“副总统”刚毅、果断的感觉表现出来。“画画不像电影一样,可以持续地去记录真实,而单一的画面则要概括出对象的性格典型甚至是其一生。所以在创作肖像画时,不仅要像美容师一样作出适当的主观调整,还要保留与还原人物最真的一面。”张霭维说,“谢东闵对这张肖像很满意,说是自己一生中最喜欢的一张画,更交待要给子孙们人手一张这幅画的小号照片。我觉得肖像画的价值就在于此,谢东闵先生的子孙们看到画作便能感受到他们长辈身上特有的一种威仪。”
30多年前,渴望“可以分配自己的时间”的张霭维放弃了在广州的一份稳定工作,决定走出国门。当时,张霭维在广州一家出版社工作,要负责几乎是全省所有的宣传画,因为要一人承担着创作、改稿、编辑、跑腿等整个工作流程,这让她越发希望能有一个属于个人的绘画空间。
回忆在国外的生活,尽管要一边教学一边创作,而且身边还跟着两个孩子,但却收获了远比在国内时要充裕得多的创作时间。张霭维说:“我认为,自己是很幸运的。这个世界上能拥有一份与自己兴趣相符的工作的人少之又少,恰恰我就如愿以偿。”
“我的人生最幸运是,第一,我学会了画画;第二,我有那么多的学生。这个是金钱买不到的。我觉得人生就像一杯茶或清水一样,淡淡的,却省去了不少麻烦。”眼下,张霭维与她的朋友、学生在小洲村合建了一栋房子,一年里回国的四个月时间便在这里过着写意的创作生活。
对于自己口中这样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张蔼维说:“我非常感激亲人们无私的关怀,老师、同学、学生和朋友在艺术道路及生活上的帮助,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日的平淡,总让我情不自禁地、越来越强烈地怀着感恩之情,而它就在我的笔触和色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