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伟人胸怀博大、豁达豪爽、无私无畏、意志如钢,是条平常轻易不流泪的硬汉子。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过泪。但是,在他那波澜壮阔、雄奇丰富、功勋卓著的革命生涯中,却还是有那么几次落下热泪的时候,是个爱动感情的人,呈现出温情细致的一面。虽然素有“男儿有泪不轻弹”之说,可也公认“无情未必真豪杰”。正是这样的人。对此,有过一次言简意赅的明确阐述——1937年在延安当他看到贺子珍去意已定时,极力挽留她。他知道,她这个时候提出要走,同自己有关,曾经说了一番十分动情的话:“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我舍不得换掉。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
此时,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
听到这儿,已是热泪盈眶。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颇富同情心的为“干人”情不自禁流泪,告诉我们时刻不要忘记穷人。这样的泪水流给了穷人,也流给了自己。看到老百姓生活如此艰难,既感到难过,也感到内疚,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表达了一代伟人纯朴、深厚的爱民之心。
与贺子珍的婚姻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令世人瞩目的红色婚姻之一。二人1927年10月相识相知、1928年相恋结合。他们的婚姻生活历经十年之久。这十年,恰恰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十年。这十年,历经了政治上的起起落落,在他最艰难的时期,贺子珍始终伴随着他,同生共死,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共同面对政治上和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这十年,贺子珍还“年头一个年尾一个”地为他生了十个孩子,在极其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也是这十年,贺子珍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了太多的伤痛:与父母和儿女生离死别,惨失弟弟,艰苦条件下频繁生育带来的病痛,还有长征中因敌机轰炸为掩护战友留下的十几块常让她阵阵作痛、刺激神经的弹片……堪称一对革命患难夫妻。艰险的长征途中尤甚:荣辱与共、艰苦相依、感情笃深。
遵义会议后,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
不一会儿,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时光流转,世事难料。1937年8月同负气诀别远赴莫斯科、1939年正式与彻底分手的贺子珍,因倍受异国煎熬而于1947年在老战友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桓夫妇的帮助下,并经同意,带着岸青、娇娇(即李敏)回到阔别十年的中国。回国后的贺子珍,先是住在哈尔滨,后因身体原因借住在哥哥贺敏学上海家中。陈毅从上海市长岗位赴京上任后,安排她住进了自己在上海的住所——湖南路262号。后来,贺子珍在此住了近30年之久。
1948年,在妹妹贺怡的建议下,贺子珍和娇娇分别用中文和俄文给写了一封信。贺子珍在信中说,我已经回到中国了,身体不太好,还在休养,并参加一些工作。在苏联的日子,比长征还要苦。最后她感谢对自己母亲和妹妹的照顾。没有回信,只是给娇娇拍了一封电报。一个月后,派人把娇娇接到了北平西山,让她在自己身边生活、读书。
1950年,给贺子珍回了一封信:“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多看看社会主义建设。”显然,贺子珍要回到身边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由于对的思念有增无减,女儿又不在身边,贺子珍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1954年的一天,贺子珍在上海贺敏学家中休养。她偶然打开了收音机,听到了洪亮的声音正在宣读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贺子珍顿时呆住了。的声音对她的刺激太大了,她终于崩溃了。广播播了一遍又一遍,她就听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第二天,嫂子李立英才发现她僵坐在椅子上,已经神志不清。收音机开了一夜,也烧坏了。
获悉贺子珍病倒的消息,在女儿李敏面前第一次流下了泪水。真乃“一日夫妻百日恩”呵,更何况二人曾经同甘苦、共患难了十年!他马上托李敏给贺子珍带去了一封信,要她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不要抽那么多烟。的关心胜过任何良药,痴情的贺子珍听了的话,身体很快就得以好转。
之后,李敏就成为了家庭的“特命全权大使”,来往于北京、上海之间,充当起父母情感交流的“星空鹊桥”。对女儿的每一次探母之行,都要亲自为她打点行装,备好各种北京的土特产。同样,每次回京,贺子珍也总是让女儿大包小包地捎上当年爱吃的时鲜蔬菜。
为负伤的亲人流泪,为分手了的前妻之病痛煎熬落泪,彰显了有血有肉、儿女情长的感人一面。
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天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很近的地方。
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没有受伤。
满身尘土的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
胡昌保躺在的怀里,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
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了下来……
为警卫流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身边人。当警卫班长胡昌保躺在的怀中牺牲时,流泪了。一代伟人把自己不轻易流的泪水,流给了自己的警卫班长。因为,这位班长不仅救了的命,他更是一位品格高尚、工作负责、为人真诚的人,的眼泪,更多的是送给了胡昌保的品格和精神。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
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是意志如钢的革命伟人,平时轻易不流泪,当着如此众多的人流泪还从来没有过,而这次,这么多红军干部看到了这么伤心地流泪。
舍得为死去的战友流泪,告诉我们要时刻记住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这些泪水,既是为牺牲的红军战士,更是为来之不易的胜利。他是在用自己的泪水告诉大家,既然我们已经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就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切不可让先烈的鲜血白流,让我们的苦白吃。
彭雪枫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也是的爱将之一。他投身革命20年,南征北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深受器重。他率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所指挥的部队屡为前锋,战功卓著,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同时,他也敢于坚持原则,犯颜直陈。为此,他曾同发生了一次争执,并互相拍了桌子。不仅没有记恨,而且还屡委以重任,在党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然而, 就在抗战胜利前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创始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一次指挥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1944年4月,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中原战役,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是年8月,彭雪枫奉和新四军军部之命,率四师主力部队于泗洪县誓师出征。从8月15日到9月11日,彭雪枫率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路西地区,夺取了萧县、永城和宿县等城镇,解放了200多万人口。9月11日,彭雪枫亲率3个团攻打八里庄。就在我军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在前沿指挥的彭雪枫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得知彭雪枫牺牲的消息,默然神伤,不由得泪流慨叹:“小小的八里庄,竟然损我一员大将!”
为了不影响部队的士气,也为了保护身怀六甲的彭师长爱人林颖,师领导请示新四军党委后,决定暂缓公布彭师长阵亡的噩耗。根据师领导的指示,时任旅长的滕海清派人到王白楼一户大地主家,用500块银元买了副上好的棺材,将彭雪枫入殓,悄悄地用船送回路东,安放在成子湖边的柴滩上,然后运回四师师部驻地半城,暂时放在半城附近一只停泊在濉河上的大木船里,日夜派人看护。直到1945年1月24日,彭雪枫师长牺牲的消息才公布于世。
彭雪枫师长牺牲的消息公布于世后,、朱德、、彭德怀等率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在延安中央大礼堂沉痛追悼彭雪枫师长。中央大礼堂门口挂着中国中央委员会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寇、打汉奸,千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朱德、、彭德怀和陈毅等也都致了悼词,他们的共同挽词是:“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人好榜样;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2月2日,7000多淮北军民从停在濉河上的大木船上,将彭师长灵柩恭迎到原驻地大王庄,并于2月4日到6日举行了公祭。2月7日,在洪泽湖畔的半城大王庄,淮北各界16000余人参加了彭雪枫师长的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
在追悼会上,军民齐声呼唤师长,声震淮北。从半城到大王庄,两公里的路边上,群众自发地摆了128处祭桌。每个祭桌上都放着一炉香、一碗水和一面镜子,表示颂扬彭师长为官清如水明如镜。在彭师长的灵柩运往墓地时,老百姓成群结队地跟在后边,哭声一路。不少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子孙的搀扶下,也跟着送葬。棺材下葬后,淮北根据地各县干部群众,还络绎不绝地到墓地拜祭。中共中央华中局代表曾山,看到这些情景感慨地说:一个领导同志牺牲后,出现这样动人的情景,过去很少有。足见,彭雪枫在人们心目中的高大。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的唱段,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从创作初始至今,70余年来一直传唱不衰。正是后来的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歌唱家王昆(1925-2014),延安时期在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中扮演了女主角——喜儿。观众席上,曾经看得入迷、动情至泪眼婆娑。
1945年,年仅20岁的王昆,在中共七大的演出中,参演了由贺敬之等编写的歌剧《白毛女》,并成功地扮演了中国第一个“喜儿”。据报道,当时在现场观看演出的也被其精湛演出感动落泪。
1945年4月,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白毛女》剧组为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首场演出,出席观看的有、周恩来、朱德、等中央主要首长以及中共六大全体中央委员和中共七大代表。演出时,贺敬之拉大幕,他注意观察台下的观众,当唱到“太阳底下把冤申”时,他看见毛主席掏出手帕擦眼泪。当戏演到高潮,喜儿被救出山洞,后台唱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歌声时,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同起立鼓掌。全剧演完后,周恩来、、刘澜涛、罗瑞卿等领导同志和许多中共七大代表都拥到化妆间来看望演员,其中有人说:“你们的戏让我们从头哭到尾,连这个行伍出身的人也哭了,真是‘英雄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
演出第二天,田方传达中央书记处的意见(田方是剧组党支部书记,丁毅是组织委员,贺敬之是宣传委员)。看完戏后,这么认真而迅速地表示意见,是前所未有的。田方说:“中央书记处有几点看法,第一,艺术上是成功的。第二,内容是适合时代需要的。”“第三,少奇同志看了后,特别强调戏中没有给黄世仁判死刑,是右倾投降主义。黄世仁罪恶很大,应该枪毙,不枪毙不足以平民愤。”
中共七大代表,来自战火纷飞的前线,来自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他们看了《白毛女》以后,心情十分激动,都希望把这个剧本带到前线去,由部队文工团演出。在中共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帝国主义,一座叫封建主义。中国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正是在这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刻,《白毛女》登上舞台,为中共七大路线的贯彻落实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
《白毛女》是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的首部歌剧,是贯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产物,的这次讲话指明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开创了文艺工作的一条康庄大道,是文艺工作者应该走的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中国文艺及其文艺工作者会走得越来越宽广。
回忆当时新歌剧《白毛女》上演的场面,晚年的王昆曾激动地说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第一次演给中共七大,各个解放区的首长都来了,几乎都来了,重要首长、朱德都来了。他们来说我,你别紧张啊,我说我不紧张,紧张干嘛,我不知道,出去了就出去了,我就唱。导演告诉我,你就按你的规定情景做,该怎么做怎么做。导演趴着幕缝看中央首长和各路来的军队,看他们的反应,好多人哭了,他们有人看见毛主席擦眼泪。陈强演黄世仁,他后来自己产生了一个动作,就是群众喊打倒黄世仁,他先把自己脑袋抱起来。在国外演出时,外国人送很多很多的花,抱都抱不动。”
从新歌剧《白毛女》到《东方红》中的《农友歌》,王昆在作曲家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加强了湖南民歌的风味,给观众深刻影响。
为此,说她的表演“很有当年湖南妇女的革命气魄”,周恩来也曾在多种场合赞叹地说:“王昆是20年前的‘白毛女’,20年后的农友歌呀!”王昆就是凭着对艺术执著的追求,一个员的革命气节,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歌唱。
1950年夏天,安徽、河南交界地区突降大暴雨,而且,大暴雨连续下了半个多月也没停。大暴雨引发了罕见的大洪水。洪水迅速顺着淮河河道下流,流到淮北地区时,很快就溢出河道。刚刚获得解放不久,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淮北地区,一下子就被泡在了洪水里。农民的房屋被冲毁,大片土地被淹。特别是,由于洪水来得突然,许多民众来不及逃避而被淹死。有的农民为了逃避洪水,只好爬到了树上,但被洪水冲来的毒蛇也都爬到了树上。出现了人蛇共争一棵树的现象。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蛇共处一树,许多农民不幸被毒蛇活活咬死了。洪水过后,淮北成了一片泽国。人无粮,马无草,许多人被饿死。当时,隐藏在淮北地区的特务和反革命分子也趁机造谣说,老天发怒,要坐不稳江山。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淮北民众处在惊恐和慌乱之中,生计也陷入了困境。
当时,安徽省委对灾区民众十分关心,除了组织抗洪和救济灾民外,还立即组织干部下去调查。调查者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淮北地区。调查者回来后,以省委的名义写了一份淮北灾情的报告。这份报告,以加急机要件,疾送北京中南海。
1950年的夏季,南方大雨,北京却是晴天,火热的太阳把这个古老的城市烤得像蒸笼一般。尽管住在中南海,四面环水,但也没有多少凉意。在这个酷热的夏天,正在精心领导着恢复国民经济工作,指导新区进行土改,同时他还密切关注着已经爆发了战争的朝鲜局势。
关于淮河出现洪水的情况,早几天就知道了。他很关心洪水造成的民众受灾情况,关注着民众的生产、生活和那里的土地改革工作。但是,当时他还不知道淮河的泛滥给淮北人民造成如此重大损失。
7月20日这天,正在忍受着酷暑,在菊香书屋批阅文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急匆匆地送来一份机要急件。
放下手中的文件,打开送来的机要急件一看,是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1950年淮河大水受灾情况的电报。读着电报,脸上立刻浮现出沉重的表情。当即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问题。”
8月5日,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报告的机要急件送到了手中,急件中说:“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其中不少是全村沉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受灾人口共990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之半……由于这些原因,干群均极悲观,灾民遇到干部多抱头大哭……”
当读到这份机要急件中写的“有些灾民因躲避洪水不及,爬到树上,被毒蛇咬死”这些文字时,不禁难过地黯然落下了伤心的泪水。
随即,他在电报中“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多抱头大哭”等处下边,着重地画上了横线。并在电报上给周恩来写了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必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周恩来根据的指示,在抓救灾的同时,加紧了对治淮工程的具体部署。8月底治淮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对淮河水情、治淮方针及1951年应办工程作了反复研讨,为政务院发布治淮决定作了充分准备。之后,治淮工程紧锣密鼓一步步有序推进。
一直关注着治淮工程,当他看到从治淮工地上传来的一份份捷报时,十分高兴。1951年5月,由邵力子担任中央治淮视察团的团长,率团去治淮工地视察。行前,亲自会见了邵力子,关照他们视察中要了解的情况和需要详细询问的问题。最后,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叫身边工作人员把这个题词制成4面锦旗,由邵力子代表他把这4面锦旗分送给奋战苏北运河等治淮水利工地的淮委及豫、皖、苏3省治淮机构,并发表《告淮河流域同胞书》。的亲笔题词送到治淮指挥机关,消息和的题词迅速传遍工地,工地上一片欢腾,进度倍增……
无独有偶。1975年夏天,由于连降暴雨,河南省南部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河堤溃决,水库坍塌,驻马店、许昌、南阳等地区30多个县(市)严重受灾,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一天,工作人员给读有关河南水灾的内部报道。
当读到受灾某县仍有大批群众处于危难之中,解放军救援队伍赶到现场已有几十名群众丧生时,工作人员忽然听到抽泣声。
工作人员这才发现,眼中早已浸满泪水,面部表情极为伤感。为了避免术后的眼睛受到感染,工作人员用消毒毛巾为他擦拭眼睛。自言自语道:“我这个人感情越来越脆弱了。我一听到天灾人祸,就忍不住伤心。”
还有一次,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随后又出现多次余震。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唐山被夷为一片废墟,人民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这时,许多时间处在昏迷半昏迷状态,靠鼻饲生活。但他清醒时仍十分关心唐山震情。他身边的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回忆道:“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伤亡达二十四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这体现着他把对党和国家根本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千千万万基层百姓的根本利益及眼前安危冷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71年1月16日,陈毅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逝世。
年近八旬的主席亲自前来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他流着热泪慰问了陈毅的遗孀张茜,并与陈毅的四个孩子昊苏、丹淮、小鲁和姗姗一一握手,询问了各人的工作单位和情况,勉励他们:“要努力奋斗哟!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作出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作了结论了嘛! ”
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也赶到了。又与西哈努克亲王谈话,说:“陈毅同志是一个反对帝国主义的英勇战士,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是给中国人民立了功的。他是我们党的一个好党员、好同志。他能团结人。他跟我吵过架,但我们在几十年的相处中,一直合作得很好。 ”西哈努克亲王频频点头。
所说的“他跟我吵过架”,是历史事实。其实与陈毅之间不仅吵过架,还发生过更为不愉快的事情,那还得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说起。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陈毅在讲完革命形势后,竟然公开对朱德、二人同时开火,这让、朱德及其他代表都感到意外。其时,、朱德、陈毅是红四军的三大核心人物。会上,陈毅对的指责最为严厉,他说同志是家长式管理,搞的是一言堂,谁也说得不对,只有他说的对,他说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联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低估和信任不够,是认识模糊……他批判朱德是旧军队里面出来的,江湖义气浓厚,什么都是一帮一伙的,搞的是家天下,不得人心。从来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总以为自己就可以包打天下,那么,还要党干什么?对此,异常恼火,他坐在那里不停地吸烟,一言不发。会上,陈毅的发言得到了红四军多数官兵的赞同。会后选举时,落选了,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后来,据出席会议的罗荣桓、罗瑞卿、萧华、谭政等人回忆,投票选举时,只差一票,最终落选。会上对、朱德间的争论作出的处理是,身为党代表、前委书记,应负较大责任,给予严重警告处分,给予朱德以书面警告。会后,气愤难平的离开四军到蛟洋去养病。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上杭古田的廖氏宗祠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会议由陈毅主持。在这次会议上,才再度当选为前委书记……
在陈毅的追悼会上,周恩来站在陈毅遗像前致悼词。他读得缓慢、沉重,不足600字的悼词,他曾两次哽咽失语,几乎读不下去,更增添了会场里的悲痛气氛。
在党旗覆盖下的陈毅骨灰盒前,深深地三鞠躬,表达了他与陈毅之间生死不渝的深厚情谊。
晚年的那些日子里,在身边工作的小孟、小张曾经陪着毛主席观看电影《雷锋》。据他们回忆说:面上出现了风雨中,雷锋送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回家的情景。他看得那么聚精会神,简直是种入迷的神态。这是小孟没有想到的。她知道:主席一向喜欢京剧昆曲,爱看戏曲片,有时边看边听,自己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这时,若小张、小孟在他身边坐着,他会用手一正一反拍着她们的手,一下一下地打着点,真是一种自我陶醉,自我娱乐。主席爱看喜剧片,这些片子常常使他笑得前仰后合。他几次要求工作人员为他放侯宝林主演的《游园惊梦》,喜剧片《新局长到来之前》《锦上添花》《废品的报复》《第十二夜》,这也许是因为,想在诙谐幽默中,放松一下绷得很紧的神经。
《雷锋》,一部很普通的片子,讲的是一些人们早已熟悉的故事,然而,当外音传来了雷锋的声音:“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您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时,竟然用手帕擦着眼泪。小孟、小张看到主席为此这么激动,都有些不好理解。
这几句话,是雷锋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的200元钱寄给人民公社时,信中所写的话,这些话,或许使想到辛劳的人民,或许,让他看到了战士雷锋的思想光辉。这些真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护士小孟还曾看到过这样一些情景:在毛主席的客厅里,为他放映故事片《创业》。他听说这部片子争议很大,一伙竟给此片罗列了十大罪状,他倒要看看坏在何处。电影开始不久,他便被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民族的奋发精神所感动,他的神态是严峻的,沉思的。
当影片的主人公(以大庆“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创作的人物)和他的伙伴们,抬着上千斤重的机器一步步向前走去的时候,当他们喊出“帝、修、反要卡我们的脖子,我们怎么办?”时,的眼睛里早已噙着泪水。中华民族艰苦创业、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拨动着他的心弦,激荡着他的胸怀。
看了《创业》后,他写下批语:“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耗尽了心血的周恩来总理病逝。在这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内,周恩来的病情报告便不断送到主席这里来。静静地看着这一份又一份的病危报告,治疗方案、抢救方案的报告。
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得知这一噩耗,马上来到主席的大厅,告诉了在卧室值班的护士。中午吃过饭后,休息了两个小时,下午3点多钟,政治局派人送来了周总理逝世的讣告清样。值班护士小孟收下来,看毛主席睡醒觉,精神还算可以,她决定找机会把总理逝世的消息告诉毛主席。
按照惯例,这时小孟给主席读报,读文件。她先读了些别的内容,然后她觉得再也没法隐瞒了,便稍稍停顿了一会儿,拿起那张讣告清样,她一向很高的嗓门,很快的速度,忽然变得低沉、缓慢:“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
听着听着,慢慢地闭上了眼睛,紧锁起眉头,不一会儿,闭着的眼睛里渐渐溢出两行泪水,一直流到了脸颊。小孟自己已经哭出声来,泣不成句地坚持读完了讣告。
身在重病中的没有说一句话,只任泪水默默地流淌,泪水流过了面颊,流到了嘴角,流到了脖颈。他始终不说一句话。此时,能用什么话来表达感情于万一,几十年同舟共济,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来的得力助手,周恩来先走一步,永远离去了。这对于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长年多病,身心交瘁,力不从心,他不能不触景生情了。
这其中无疑有对自己战友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可能有他对党和国家未来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深深的隐忧。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