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冷笑话 » 正文

凤凰网读书会第六期:给现代社会来几坨“冷”笑话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19-05-11 属于 冷笑话 栏目  0个评论 135人浏览

  本期“凤凰网读书会”的主题是通过奶猪的新书《我呸》里所展现的“冷”段子来看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变化。

  此期到场的嘉宾都有着非常有趣的身份,每个人都吸引着不少的读者前来聆听。袁蕾是媒体界里“南袁北孟”的“南袁”,供职在《南方周末》文化版,报道过很多令人称赞的文化报道。在网络上,她叫奶猪,是著名的“冷”段子作者,喜欢用“滴”、“坨”、“您丫”等自创词汇,并广为流传,黑色幽默后面总让人当头一棒。而捧场嘉宾李海鹏则是特稿报道界的偶像级人物,无数新闻学子的课外导师。黄集伟是著名词汇专家,对于词汇内涵有着极为精辟诠释。杨树鹏是青年导演,曾经是《实话实说》编导、《电影传奇》导演,也是靠谱的电影导演。

  此外,民谣诗人周云蓬、插画家胖兔子粥粥、作家蒋方舟、东东枪、小强等朋友都以“粉丝”身份出席。

  如此阵容,已经可以想象现场会有多么有趣的对话出现。赶紧看看这期“凤凰网读书会”都有怎样的精彩内容吧。

  《我呸》奶猪著 新星出版社2010年5月 出版 (图片来源:凤凰网读书)

  凤凰网读书:各位同学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单向街,本次读书会是由凤凰网读书频道、单向街沙龙、新星出版社主办。我想,今天到场的四位嘉宾也是大家很喜欢和熟悉的几位,按照奶猪(本名:袁蕾)的语言习惯来表述,就是来了一坨又一坨的粉丝,我也是其中代表之一。当我还在一家新闻周刊做实习记者的时候,李海鹏就是我们“特稿写作”的外援导师了,那时,我们年轻的记者依旧还保持着学生时期的围观偶像的心态,为非常单纯的理想聚集在一起。他向我们详细的剖析袁蕾对杨丽娟的报道,在圈子里我们也做过很激烈的探讨,收获颇多。希望今天大家也能够很享受的渡过这个时光。接下来一些流程由杨树鹏导演来进行。杨树鹏:谢谢大家。今天来了很多人,我很欣慰,大概都是李海鹏的粉丝,不过我可以扮成奶猪的粉丝。虽然是奶猪的读书会,但在场的这三位大家也都认识,这是李海鹏先生,号称“南方的香火”,后来当他被确认为“香火”之后,他就愤然辞职了。这位是黄集伟先生,咱们鼓掌可以再热烈一些,黄先生把当代词语发掘出来,使我们当代的汉语更有意义。

  跟大家先汇报一下,大概有三个环节。黄先生会讲词语的结构、词义、词性,还有奶猪为什么把这些词变成这样的表述形式?她的内心深处是什么样的?李海鹏主要讲什么?

  杨树鹏:他主要是八卦一下奶猪怎么样从文盲变成一个作家。我也说八卦。还有一个是互动的环节,希望大家能够踊跃的发言、提问、质疑、吵架、辩驳、摔东西都可以。在开始以前,希望大家把手机声音关一关,别吵到我们活动,如果有了火上房、生孩子等这些事情,大家都出去接电话,好吗?现在我们先请奶猪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到用“我呸”来做书名呢?

  奶猪:“我呸”主要是我在博客里用的,好像有时候也会用到其它地方,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因为是文盲,所以词汇量有限,所以就叫了“我呸”。我想要解释一下,杨树鹏导演今天为什么会坐在这里当主持?因为他对书的封面进行了主导策划,包括书皮和里面的内书皮,当外面的睡衣一脱,就转到里面的体恤和短裤。书的封皮本来是深红色的,因为深红色会让男生在地铁里看这本书不觉得羞愧和脸红,也不用包书皮,不会被认为是很娘娘腔,但是出版社最后觉得红色太暴力,于是变成现在的粉红色。一般说来,红色的书太暴力,三色字的电影不卖钱。

  黄集伟:好像女性化的书一般都有卖点,我的观察是,无论是书名还是颜色,只要是偏向女性化,便会卖得比较好,可能因为在中国,读书的基本是女性,男性基本上不读书。

  奶猪:这个是我在广州给《城市画报》那一坨签的时候,他就说停,一定要进行删掉。

  杨树鹏:熊总的签名。(注:“熊总”是奶猪的一只宠物狗,因为在博客上出镜率奇高,被很多人追捧。)

  奶猪:熊总的签名是这样的,我通知熊总出了这坨书,本来是加上了熊总名字,后来熊总知道他的名字被删掉以后,非常生气,我就劝说了很久,希望他能够签一签名。

  李海鹏:她有两面嘛,一面是写博客的时候,叫奶猪,好像很多人了解她都是因为奶猪这个博客。我在2005年左右开始看她的博客,我跟她开玩笑说,我叫低级奶粉,好多人通过这个渠道认识她。但她还有另外一面,我很了解,叫袁蕾的那一面,她是原来《南方周末》文化部的记者,现在是做编辑,不知道为什么做编辑了,还有那个职称--高级记者,挺怪的。我了解的完全是另外一面,非常非常严肃,工作比我认真大约十倍的一个人,跟博客的形象完全不同。我说不太好认真到什么程度。有一次,我见她在写稿子,很焦虑的搓头发,这是袁蕾的一个习惯,因为我以前不知道,第一次听见那声音,觉得满脑、满耳朵全是那个声音,太响了,一直响了几个小时。在成都,我们一起做汶川地震采访的时候,我第一次发现有一个人会焦虑到那种程度。我们《南方周末》的记者,比如像汶川地震的情况下做稿子,肯定压力非常之大,有各种各样要避讳的地方。采访你一定要做好,重大题目你不可能不做好,你要面临其它好多媒体的竞争。但是我们好像也没到搓头发搓几个小时的程度。我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汶川地震之后,我去做一些所谓的业务讲座,每一次举例子的时候,我都会讲到袁蕾做的那一个报道,叫什么?

  李海鹏:《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是袁蕾写杨丽娟的报道,是非常棒的一个报道,应该说这样一个报道在《南方周末》的历史上也是说得着,数得上的一个水准。她的反差非常非常剧烈,我觉得我在《南方周末》的地位--因为《南方周末》是苦大仇深的地方,我在那儿已经算是比较另类的,但是袁蕾这种反差之巨大,两面性,大概是我们好多好多倍,先简单说,别挡了我们这个主题。

标签:幽默冷笑话大全,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