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冷笑话 » 正文

不读经典是为何?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19-05-02 属于 冷笑话 栏目  0个评论 140人浏览

  具体一点,十四五岁,鲁迅不读,大部头的名著不读,圣贤书更不读,只读民间故事和武侠小说。说起来,不怕笑话。我是《知音》和《妇女生活》的忠实爱好者,读《故事会》到十八岁,后来看《笑林广记》,大笑,这才低俗到家嘛。《故事会》的俗,没那么吸引人了。

  也不是完全不读经典作品,只是凭感觉。记得刚读《西游记》,七八十年代出版,有黑白插画。序言二十多页,很多“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这样的大词。不过,书好看。最喜欢第十三回,唐僧还没有收孙悟空为徒。在双叉岭,山里人家伯钦招待他,打猎,锅灶都油腻透了,唐僧不吃,伯钦也很为难。老妇人就滚水烫了锅,刷了又刷,煮山地榆茶,焖黄粱粟米饭。一直记得这个细节,觉得很美。读《水浒传》,觉得阎婆惜死得很冤。宋江向朝廷招安,造反志向都改了,竟迁就不了一个妇德略逊的女人。

  上初中,老师说一定要读四大名著。上高中,老师说国外名著也要读。我还是凭感觉读书,对名著更隔膜了,取而代之的是三毛、安妮宝贝、张爱玲和胡兰成。在图书馆借到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和《禅是一枝花》,简直顶礼膜拜,以为这就是世间第一等文章。唯一坚持读的是唐诗宋词。太美了,美是最大的诱因。又有谁能拒绝美呢?

  至于其他经典,没有人引导,也没有人告诉美在哪里,再加上青春期,急于渴望倾诉。那些重感觉,轻事实,甚至没有故事情节,大段大段抒情类的书籍,成了主食。主食的意思是吸收最多。那副食是什么呢?─名著。从没有放弃阅读名著,只是读不懂。初读席勒的戏剧,歌德的《浮士德》,哗哗翻页,很焦虑,不是都说好吗?好在哪里啊?不敢问,问了也未必有答案。名著啊,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

  我们这代人,只要稍微有点文艺,一定都多多少少读过安妮宝贝、张爱玲、胡兰成或村上春树。也有同学期期必买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文艺风赏》。但没有读过整本《论语》、《史记》的,大有人在。考卷上的课文分析,只是截取其中一段。

  我们这代人,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在励志,而且是极其功利的励志。家长说,你要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学校说,你必须考得好,才有好前途。社会词太大,不敢说,生活过的小县城,生活节奏紧赶慢赶。街道两旁总是挂?许多“抓生产、抓经济”的红色条幅,建筑工地上起重机的头,像恐龙的头,还有到处鸣笛、用色氾滥的载客汽车。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外在环境。我们的心理空间上佔满了外界坚硬的、不容置疑的励志标语。物极必反,喜欢感慨几多的文字非常正常。是的,唐朝的边塞诗绝不是阅读的主流,五四运动时期的文章也不是阅读主流。我们没有唐朝人的乾燥明亮,更没有五四人的激情洋溢。我们是被迫到角落的小冻猫,心理极度软绵,甚至从没有站起来过。

  但凡经典,恰恰骨架结实,自有威仪。是我们太单薄,看不出经典的丰富,甚至没有看一页,心里就排斥:又是谆谆教导吧?又是大道理吧?对不起,家长和老师都说过了,说得比你们还振振有词。有时,怕极了振振有词,振振有词是中国人的专利。偏偏,我们想要的是不那么确定,不那么唯一,也不那么自认权威的口气。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权威没那么多好感了?

  我是极爱读书的人,同样,书也很厚爱我。自觉读书开窍,愿意细细品读名著是近两年的事。名著是水,我是船,自然而然地托起。以前,名著是山,我是船,搁在山脚下,没办法上去。

  不是自夸我现在就能把名著读得多好,也不是厚古薄今,是终于认识到名著的精华,纯度非常高。它们有一种力量打败高考,打败青春的湿答答,打败中国的国情。更重要的是,名著让人反思。纵然深刻地剖析了人性,也没用放弃悲悯,给人出路。一是告诉你,你遇到的所有问题,名著中的角儿也有,可能比你还严重多了。别大惊小怪。二是告诉你,千辛万苦,他们胜过了困境,很好,胜不过,凄凄惨惨。要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如何也能胜过环境?

  譬如《简爱》,一个思想独立的女人如何觅得真爱的故事。那段著名的宣言:“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么?”对照当下,哪个女孩比她还自信?那为什么简自信?我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为什么《简爱》的最后一句话是:“阿门,主耶稣呵,我愿你来!”原来《简爱》是宗教文学,目的为宣传基督教,《咆哮山庄》、《红字》也是。简的信仰大大地帮助了她。信仰让她的真皮层以下也是自信的,人格也趋于完善。

  譬如《復活》,名气太大,不想读。看着封面的托尔斯泰爷爷,白花花的鬍子,抗拒,又是道学家的面孔吧。偶然在中心书城,看到草婴翻译的《復活》。字里行间,没有任何的阅读障碍,平白如话。最喜欢从罪恶感到救赎感的上升,马驹驮?飞奔,风在耳边呼呼响。

  不是批判金庸,安妮宝贝、张爱玲和胡兰成,或者青春文学。他们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发声。只是,举目四看,我们这代人缺乏终生受用的美学主流、思想主流。随?心智的成长,判断力的增加,以前的书不再读,经典的书有隔膜。这种断层,很少人能够跨过去。

  我绝不认为我就跨过了断层,也绝不认为读了名著就可以跨过整个文化的断层。更何况,比阅读更实际的是人生。阅读本身,作为一种知识储备,转化为动能,才是智慧。只是,我们这代人没有高屋建瓴的东西,脱离蒙昧,受益一生,甚至传为家训。教科书不管用,家长的话也多有偏见。或许是信仰?或许是某本经典?不会脱离这个范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故事会笑话,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