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心情短语 » 正文

奋斗的人生最美丽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19-04-10 属于 心情短语 栏目  0个评论 125人浏览

  编者按 全省“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开展以来,教育系统、各高校陆续举办多场先进典型专题报告会,报告人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给广大师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灵震撼,也为我们这个奋进的时代树起了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标杆和榜样。本报撷取部分报告人的演讲片段,为广大读者呈现他们的精彩故事。

  常明昌,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1981年,常明昌考入山西大学生物系。在校学习期间,师从著名真菌学家刘波先生。从那时起,他就萌发了要让小蘑菇逐渐走进人们生活的梦想。

  首个难题是培养菌种需要玻璃器皿,但当时一分钱经费也没有。怎么办?常明昌借来一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开始走街串巷收罐头瓶,饿了就泡一包三角八分的方便面。面对过往行人的诧异目光,他常涨红脸,满脸羞涩。

  第二个难题是没有试验基地。情急之下,常明昌找了一块空地,挖了几条沟,盖上塑料布,原始的“菇棚”便产生了。要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通过人工保证出“菇”长“菇”,绝非易事。为此,他曾根据蘑菇生长周期,一连多天、一天24小时守在菇棚,烧火、调湿、保温。用他爱人的话说,“比看护自己的孩子还精心”。

  第三个难题是没有培训和实践基地。当时越来越多农民要求来农大学习,但原始简陋的菇棚无法展示蘑菇栽培全过程,常明昌便把全部积蓄贴上,又千辛万苦自筹资金,创办了省内最大的食用菌培训和研发中试基地。

  1999年至2000年,常明昌到安泽县蹲点扶贫,手把手教农民建成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两年时间,他累计工作9个多月,100多次去安泽,行程6万多公里,使全县新增产值4000多万元,11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2010年至今,他一直受聘担任广灵县县委、县政府食用菌产业技术总顾问。目前该县已成为“中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食用菌年总产量2万吨,带动农户5000户,户均年增收上万元。他还先后在临县、交口、汾西等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扶贫,在高平、广灵、左云、泽州、清徐、尧都区、太谷等地建立了全省最大的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北冬虫夏草基地。常明昌还成功建成了全省第一个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化车间,并率团队先后帮助31家企业建立了工厂化生产基地;他还主持建立了山西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全省食用菌产业由2009年的总产量9万吨、产值5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总产量33万吨、产值突破26亿元。常明昌教授也被业内誉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

  许四虎1983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现为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1991年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放弃留校机会,作为深圳特区第二批医学博士和急需人才被引进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2016年,他再次华丽转身,加入到生命科学产业化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深圳华大基因,担任副总裁,从事基因技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工作。

  许四虎回忆说,自己读书时基本上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绝对是个“乖乖男”。“就好像前20年没吃过饭一样,端起碗就放不下来,学习起来如饥似渴。”他至今铭记着恩师的教诲:做个好医生就一定要多看病人、多接触病人,在实践中成长;医学知识量很大、进步也很快,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磨砺品格意志。

  博士毕业时,许四虎放弃了当时仅有的10%留校名额,迎接人生第一次职业挑战——去深圳工作。他说,当时正值我国市场经济浪潮兴起,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深圳特区是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充满机遇与挑战。年轻的他毅然选择到深圳,去追逐成为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梦想。几年下来,他做到了,他沉浸在治病救人的快乐中。

  在医院工作几年后,因当时政府缺乏一些科研管理的干部,许四虎迎来人生第二次职业挑战——弃医从政。1996年,他入职政府职能部门,主管科教工作。“那时深圳市仅有的几家医院都没有科教管理处,甚至没有医疗卫生技术科研的管理概念。”许四虎几乎是从零开始,一步步去建立本单位的卫生管理规则、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成立卫生管理部门等。后来担任深圳市卫计(健)委领导后,在没有现成模式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他通过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探索,参与出台了多项深圳市卫生新政,大力支持医学教育和科研,鼓励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上世纪90年代,深圳只有零星几个医院,床位五六千张,现在发展到医疗机构超过3500家,床位四五万张。”作为一名改革者、探索者,许四虎见证了深圳经济社会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2016年,许四虎迎来他人生中第三次职业挑战——弃政经商,加入深圳华大基因,尝试新挑战,学习新东西。“华大的理念和我的思维习惯较为接近。华大科学家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华大也一直发扬自主创新的艰苦奋斗精神,展现了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

  回味自己的经历,许四虎寄语新时代学子:要在祖国改革创新的大发展中成就自己,奉献社会;要在奋发有为的干事创业中熔铸青春的激情,绘就璀璨的人生。

  窦银科,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山西极地科考第一人”。2004年至2012年,窦银科3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最长的一次在南极中山站度过了527天。十多年来,他在极地考察中亲身经历了许多真实故事,深切体会到:是党、是学校培养了自己!

  2011年12月8日,窦银科正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执行中国第28次考察任务。那天,“雪鹰号”卡32直升飞机在南极中山站与雪龙船运送物资时,在从中山站起飞5分钟后失联,考察队临时党委决定安排他这个曾经在南极海冰上开了一年雪地车的“老队员”去搜寻失事飞机。当时天色昏暗,天地灰蒙蒙一片,冰面到处都是冰裂缝,窦银科清楚地记得:当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亲手把救生衣穿在他身上,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注意安全!”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是一名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员,我是一名员,一定要完成任务!”他飞奔下船,驾驶着摩托车冲锋在茫茫冰面上,凭着经验成功躲开多条冰裂缝,20多分钟后,在冰山群包围的海冰上找到了坠落的飞机。

  窦银科忘不了极地人的故事:2005年,当卸货小艇在南极中山站前的海水浅滩上搁浅时,为了防止小艇被冻住,临时党委书记魏文良,一位56岁的老党员,第一个跳入了齐腰深的冰冷刺骨的海水中;2009年,老党员机械师徐霞兴驾驶雪地车,在海冰上运输货物时,连车带人掉入冰海中,他艰难的从冰窟窿中爬上来时已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但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却是“车没了,我对不起考察队!”

  2016年,窦银科的研究生潘曜成为我省第一个登上南极最高点——DOME A的人,在南极时,他带的考察所用的雷达安装在雪地车上,不幸被其他车辆给撞坏了,在零下40摄氏度的野外,他急得大哭起来,泪水变成冰挂满了脸,他的脚趾头被冻伤,回到国内几个月后才慢慢恢复。

  10多年了,窦银科所带领的极地监测技术研究团队先后有9人次参加了极地考察,每一次,他们都要经历狂风巨浪,在船上晕得死去活来;每一次,他们都要经受极度寒冷和极昼极夜的煎熬;但每一次,当他们带着自己研制的监测装备登上雪龙船、踏上南极大陆时,都感觉很骄傲自豪。

  窦银科说,在南北极,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党员,正是这个神圣的名字,让他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甘愿清贫甘愿奉献坚守信仰。

  火锅,大家一定都喜欢吃吧。任飞不仅喜欢,还吃出了灵感,发明了一种试纸条,能够让地沟油立现原形,他因此被称为“火锅英雄”。

  任飞是太原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一名刑事技术警察,由于工作原因,他亲历过许多臭气熏天、苍蝇满天飞的地沟油炼制食用油现场。他说,地沟油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其中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58倍。但地沟油检测当年却是世界难题,因缺乏定性依据,许多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任飞成了单位的“钉子户”,他守在实验室,脑子里一遍遍回想着犯罪嫌疑人交代的地沟油炼制工艺,行走坐卧,吃饭洗澡,无时不想,整个人就像着了魔。他试过含盐量检测、动物基因检测、不饱和脂肪酸检测,全部失败了!方案又制定了N个,一一失败。“有时真想扔掉试管不干了,可一觉醒来,又忍不住开始。”任飞在痛苦中煎熬着,也坚持着。7年后的偶然一天,他隐约听到了“幸运之神”的敲门声。

  那是在一次吃火锅时,朋友问:“你给咱说说这锅油是不是地沟油?”任飞苦笑不语,夹了一块肉狠狠地嚼起来。“唉呦,好麻!”他不小心吃了一串绿藤椒!这一麻,把他麻醒了,“对呀,地沟油都是规模炼制,主要来自于火锅、水煮鱼、麻辣烫这些重口味的餐厨废弃用油。如果能从地沟油里检出调味品,能不能一剑封喉?”新的思路激活了他继续探寻的兴趣。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调味品辣椒碱终于浮出水面。

  任飞说,这辣椒碱与地沟油“忠贞不渝”,不离不弃,无论水洗、土吸、高温、蒸馏,都无法将它们分离。而他的实验室恰好有一台仪器叫液质联用仪,即使油里面含有一皮克也就是万亿分之一克的辣椒碱,都能检测出来。“辣椒碱就是地沟油的身份证,只要找到它,就能揪出地沟油。”任飞据此建立的方法被国家卫计委确定为地沟油检测法,并向国家十一部委推广使用,在多起公安部督办的地沟油炼制食用油案件中起到了关键证据作用。2017年1月,该方法获得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金奖,任飞荣立个人一等功。

  任飞九年磨一剑。这九年里,他因长时间泡实验室,接触有毒试剂,喉咙干疼,有时憋得喘不上气来,整晚整晚难以入睡。这九年里,他面对一次次失败没有停下脚步,以一名人民警察的坚定,谱写了一曲弘扬公平正义的赞歌。为更加便捷应用和推广,降低成本,他的地沟油试纸条5.0版研发成功,取代了价值三五百万、需专业人员操作的大型仪器。现在,普通老百姓坐在餐桌旁就可以检测,揪出“无良商家”,维护自身权益。任飞还将该项成果无偿转让,目前已在山西综改示范区落地生产,续写着“火锅英雄”的时代新歌。

  2004年,王效岗研究生毕业后到太原科技大学重型机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任教。当时研究中心新设了板带矫直工艺与装备研究方向,但新一代板带矫直模型与装备开发由于其精度高、力学行为复杂而成为业界公认的难点,王效岗主动承担了这项研究任务。

  通过向老教师请教、到设备使用单位调研、与设备生产企业交流,王效岗发现传统的矫直工艺存在着多处理论方面的不足和粗糙的假设。在学科带头人指导下,他重新梳理和推导复杂的三维弹塑性变形过程,并大胆设疑,细心推证,从细微中寻找蛛丝马迹,终于有了新发现。“比如在传统的矫直理论中,大都不考虑包辛格效应和中性层的偏移等因素对矫直模型的影响。但经过推导,虽然这些影响程度小,却关乎整个矫直理论体系精确程度。”王效岗的研究由此突破,他用一年时间建构起了中厚板矫直理论新体系。

  理论突破可以通过勤奋钻研和细致努力实现,但理论推广存在更大困难。王效岗设计优化矫直工艺,设计论证新型矫直机的结构原理,开发样机模型,对其进行反复的仿真模拟和修改,进而开发出控制模型和机电液成套技术。技术经得住检验了,投标时却被传统认识困住了。当时业内普遍对高校科研人员研发与设计能力缺乏信任,设备依赖进口。“我们一次次宣讲技术方案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可行性,但一次次被拒绝。我记得当时先后在6个省份的10余家钢厂投过标。”那段时间,为了节省经费,王效岗与同事们出去住破旧宾馆,吃路边小摊,有时为节省经费要步行近1个小时去交流地点。

  “后来终于有一家国有大型钢企同意采用我们的技术方案,大家欢呼雀跃,喜极而泣。”王效岗回忆说,在设备现场调试时,他们持续4个月每天连续紧张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个无法预料的问题逐渐暴露,为保证项目进度必须给出最快解决方案,一项一项排查,逐个数据分析,整夜整夜加班,有一次连续30个小时没合眼。“当设备顺利运行时,再多的艰辛都不值一提了。”

  有一不愁二,自此,高性能板带矫直机这一轧线关键装备终于占有了国产设备的一席之地。由太原科技大学与太原重工等单位合作推出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板带矫直成套工艺与装备先后在酒钢、济钢、舞阳、涟钢等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落户,性能完全可以与国外设备相媲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标签:人生最美是淡然,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