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戏谑,无人不识沙雕。继“吃瓜群众”之后,“沙雕网友”近日成为网络中又一股新兴势力群体,“沙雕文化”爆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席卷、被牵引、被消耗了时间。
那么,到底什么是“沙雕文化”?这种奇葩文风是怎样席卷全网的?又会给年轻人带来哪些影响?走,一起走进“沙雕”的世界。
如果“沙雕”在你心中指的依然是一项雕刻技术,那么,亲爱的“中老年朋友”,只能说,您离年轻人的世界越来越远了。眼下,爆红网络的“沙雕”实际是一个同音不雅词的“和谐性”表达。不过,在普遍使用时,其词义已经发生转变,逐渐去掉侮辱性含义,被赋予自黑、戏谑的色彩,说白了就是一本正经地说废话。
说起“沙雕”的起源,大约要从2018年的3月说起,当时一个可在线套热门模板供网友发挥,其中包括“真香王境泽”“窃格瓦拉”等,随后,一键生成的动图被网友们统称为“沙雕图”。从此,“沙雕图”爆红,随之又衍生出沙雕表情包、沙雕视频、沙雕新闻、沙雕段子等,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比如“沙雕视频”,除了网友们从电视剧、综艺界中“挖掘”出的视频,还有一些网友专门拍摄各种“沙雕视频”,以网友”耿帅“为例,他发明了可以防身的铁制领带、会提醒你裤链没拉的警报器、比脸还大的菜刀梳子等等,一夜间成为网红,在江湖上留下“耿哥出品,必属废品”的传说。
“沙雕文化”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是社交平台上的段子,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再一看,基本是废线秒,就过了一分钟。”“谁能想到,这个16岁的少女,4年前只有12岁。”“据统计,未婚生育的人中有大多数为女性”等等。此外,还有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风”“青岛大学的鸭子”“青岛大学的猫”“浙商大学的鸽子”为代表的“沙雕官微”,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坚持每天做一本正经的无聊的事,在微博发“呼呼呼”“嘎嘎嘎”“喵喵喵”,然而就算如此无聊,依然吸粉超百万。
不仅用户沉迷于此,连运营方都致力于为自己打造“沙雕”人设。2018年9月,一款名为“音遇”的APP上线,定位是“音乐+社交”,初始推广尝试从歌迷社群入手,却收效甚微。后来,运营方干脆“放飞自我”,将舞台交还给沙雕网友,彻底将社区氛围“沙雕化”,如今在B站关于音遇的内容二次输出视频中,与“沙雕”相关的主题占了大半,APP也因此冲上应用榜单前列。不久前,爆红的日剧《我是大哥大》也被称为“沙雕解压神作”,其中种种“沙雕”色彩浓厚的笑点成功打破中日之间的笑点壁垒。
对于“沙雕文化”,网友“辣条娘”说:“靠追星维持对男人的兴趣,靠磕cp维持对爱情的兴趣,靠刷微博和沙雕网友维持对生活的兴趣”。热衷“沙雕文化”的00后小叶表示,“沙雕文化”表面上是在说一些废话,但其实给了年轻人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在生活中,有很多我们觉得很无奈但是却没办法说的事,在沙雕文化中,这些都以一种 反 逻辑的方式出现,虽然看完之后也是一笑而过,但在网络平台的传播中,越来越多的人会有认同感,大家把这些无聊的小事用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求什么高智商解读,只求片刻的快乐”。
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表示,“沙雕文化”背后是不易察觉的群体心理,“80后爱恶搞,90后爱自嘲。从无厘头恶搞的癫狂与颠覆,以他人取乐,到屌丝们的佛与丧,靠自嘲安慰,短短10余年间,社会中青年们似乎少了点天之骄子的风发肆意,多了些90后中年的陈暮之气。相比自命不凡,现今的年轻人更爱自谦自贬,屌丝单身狗沙雕这些听起来不那么顺耳的词语,都是他们爱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但从另一个层面理解,自我贬低的另一面是抵抗他人的贬低和评判,拒绝主流、拒绝崇高、拒绝宏大,在世俗评价之前,不如先自我贬低,无奈中理解了自嘲,也就理解了这一系列的身份认同标签。另一方面,欢乐是沙雕的又一注脚,即便生活艰难,他们依然善良、温柔,逗逼乐天,并与人为善,他们不关心宏旨,也无意参与网络骂战,沉浸在自我的小圈子之中,那是他们对抗世界的外壳。”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年轻人沉迷于这种毫无营养的图片、视频之中,说着那些没意义的话,会对年轻人产生消极影响。对此,资深心理咨询师李先生表示:“这只是现代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信息接收得越来越多,就需要处理,现代人选择了这样的处理方法就和之前的肥皂剧一样,都是用来缓解焦虑,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