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健摄影报道:作为蒋国珍老师的同乡,此次是本报记者第三次对他进行采访。虽然对老人的事迹和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每次见到老人,听到他所说的话语,所带来的震撼依然如初。
蒋国珍1930年出生,师范学历,参过军、打过仗。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干县城关区政府、新干县公安局、南昌地委宣传部、铜鼓县政府等机关工作。1957年,由于历史原因,蒋国珍被错误划为“”,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他平反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国家补发给他的22年共计9600元的工资,一次性捐给希望工程。9600元,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1983年,蒋国珍正式从罗坊镇六元小学教师岗位退下来。从此,他把全部精力用在捐资助学上,并经常应邀到新余各地中小学以为学生讲课,27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
据了解,蒋国珍每个月的离休工资有2300多元,在村里算得上是“富人”。但他一直坚持开荒种地,除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外,还可出售节余部分的农产品,销售所得也全部捐出。经统计,蒋国珍将全部的收入用于资助、奖励两万多名学生,30年捐出资金20余万元,竟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蒋国珍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孩子、情系教育,精神难能可贵,品格堪称伟大。”现年73岁的罗坊镇关工委专职副主任宋连根说。
由于种种原因,蒋国珍一直未婚,无儿无女。在接受过其捐助的人眼里,蒋国珍“不是父亲、胜似父亲”。罗坊镇平塘村的贫困生廖二宝考取南昌大学后,听说蒋国珍老师乐于助学,便前去求助。可走进蒋国珍的家,廖二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蒋老师家比自己家还要寒酸,连坐的凳子都不成样子。
事后赶回家的蒋国珍得知廖二宝来过后,连忙从银行取出4000元现金,冒着大雨直奔廖家。当看到蒋老师怀里揣着一包钱全身被淋透的样子,廖二宝“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有些人对蒋国珍的行为难以理解,说他是个“傻瓜”、“精神不正常”。面对不少人的疑惑,蒋国珍淡然一笑:“我的人生信条是,有了奉献,才有价值;有了价值,才有幸福;有了幸福,才有快乐。”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