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不说黑,要说黢黑。白不说白,要说醺白。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焦苦。辣不说辣,要说飞辣。酸不说酸,要说溜酸。”(见右上图)很多人乍一看,并不明白这条微信上的方言段子的含义。但在四川老乡的微信圈子里,这条段子却很快蹿红,大家在相互分享之后,内心也泛起了丝丝“溜酸”的乡情。
微信在社交圈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朋友圈上的一些段子走红。不论内容是搞笑娱乐,还是养生科普,都广泛地传播着,其中,方言段子也成为了微信圈子里热门的一类。这些方言段子涵盖山东、上海、广东、广西、江苏、福建、四川、陕西等省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方言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著名学者胡适曾说:“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上海方言段子《阿拉妈妈是上海人》从“兜公园,逛马路,看电影”开始,回忆了妈妈作为老上海人见证上海的发展变迁。段子里提到的外滩情人墙、和平饭店等都是充满上海风情的老地标。四川方言段子《成都老太婆》以打油诗的方式写出了一位成都老太太惬意自在的晚年生活,“成都老太婆,爱耍农家乐;上午去爬山,下午打五角”,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情趣。闽南歇后语系列则将闽南话形成的特有歇后语进行整合,如“挑衫笼的——袂主咧意”,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体现了闽南人的幽默。
还记得前年,韩国的《江南style》在发表之后,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很快在全世界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并引发各种模仿,这其中就有中国各地的方言版。在微信圈子里比较火爆的当属青岛话版,炫酷的黑超小哥在青岛海边跳着马步舞,让人捧腹不已;青岛话独特的蛤蜊味加上歌词里青岛风土人情的描述,让人津津乐道。
相比之下,客家话版里面掺杂了不少客家腔英语,让其他地方的人很难听懂,金华话版歌词最贴近生活,还有被称为“暴强”的南宁话版、闽南话版等,真是南腔北调,各有千秋。微信圈子里纷纷转发说:“中国的方言真是博大精深啊”。
正如语言学家刘半农所说:“假如我们做一篇小说,把中间的北京人的口白,全用普通的白话写,北京人看了一定要不满意。这是因为方言作品有地域的神味的缘故。”这些微信圈子里的方言段子、改编等都形象生动、颇有趣味,让能读懂它们的家乡人忍俊不禁,同时深有感触,这就是方言特有的“神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讲一方话。方言是同乡人的心灵纽带,能给同一地方的人们带来亲切感,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割裂不断的乡里乡情,会在相同的乡音里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南京时,一句“乖乖隆的冬”,一下拉近了与南京市民的距离。一位在北京工作了30多年的四川人说:“看到家乡人用微信传来的方言段子,听着乡音,在乐过之后,内心不禁泛出酸酸的思乡感,这种思乡感就是四川方言里‘溜酸’的感觉。”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王双是位青岛姑娘,她说,第一次看到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青岛方言集锦,一般人看不懂》这条段子时,就备感亲切,“里面的方言词汇我们经常用,我们青岛银(人)就喜欢吃嘎啦(蛤蜊),哈(喝)啤酒,这种生活造就了我热情豪放的女汉子性格。”她说。
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听到熟悉的乡音方言,仿佛心弦被拨动,激动不已。发送一段语音,传递一张近照,发起一次群聊,海外华侨华人可以用微信随时随地同家乡亲人分享自己的消息,微信也帮助他们缓解了些许思乡之苦。在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就读的杨同学来自四川达州,在他看来,语言的魅力不只是让你马上意识到说出那句四川话的是一个老乡,更重要的是能让你从那口火锅香气四溢的川音里找到强烈的归属感。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种方言都是承载当地乡情的原生态文化之一。东北话的幽默、吴方言的软侬、四川话的火辣……反映出由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不同乡情风貌。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伴随着远行者出走他乡,年复一年,便沉淀出浓浓的乡愁。
方言是唤起人们归属感、认同感的情感纽带。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给一个族群的人带来亲切感,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的就是游子认族寻根的情景和对乡音的眷恋。
语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传承提供了可靠的编码,方言蕴含了古老神秘的智慧。陌生人交流时,哪怕是一两个带着方言色彩的字,心领神会的两个人都会顿时消除原有的戒备,心与心瞬间接近,这就是承载着乡愁的方言所孕育的力量,也是微信朋友圈中各种方言段子蹿红的原因。
中兴领袖习李克强硬措施见成效国务院组织百人督察三胞胎大熊猫让公众号有公信袁家军任浙江副省长奥迪承认垄断愿受罚花露水获封保密神器北京现天体浴场陈良宇旧部被捕罗宾·威廉姆斯自杀新疆发生狼袭人事件习 一带一路李克强 转型升级中日外长非正式接触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