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心情短语 » 正文

风采 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1)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19-01-13 属于 心情短语 栏目  0个评论 133人浏览

  李萱,西安惠安中学一名普普通通的数学老师。幼童不慎落水,她挺身相救;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儿媳、好女儿、好母亲、好媳妇;在学校,她是一个好党员、好同志、好师傅、好教师。

  坐落于圭峰山下的高冠峪更是因其飞湍喧豗,瀑浪如雪,声势浩荡而吸引了各方游人。2016年7月4日下午,西安惠安中学教师李宣等9位老师也带着各自的孩子到高冠瀑布避暑游玩。一行人就在高冠峪口,借着群山峻岭、水脉相依的风景,沉醉于孩子们戏水打闹的笑声里,沉醉于人们闲适畅聊的宁静中,好像一切都在风景里一样……

  一声急切的大喊打破了所有的宁静与祥和,当所有人被这声音惊醒时,只见一名女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的纵身一跃,划过一道弧形,消失在了湍急的水里,向落水小女孩“划拉”而去。这时对面一个满脸恐慌地妇女也闻讯赶来,跌跌撞撞地扑进水里,从那名托着孩子腰部的女老师手里接过孩子的下半身,两人一起小心翼翼地抚着惊吓过度地孩子回到了岸边。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定格了,好一会儿,岸边的游人才反应上来这“惊心动魄”的壮举竟然来自一个素不相识的柔弱女教师。顿时,赞扬的掌声响彻山涧,流转飞扬。而浑身湿透了,脚趾还滴着血的女教师却很紧张地问,“孩子好着吗?”孩子看上去一岁半的样子,她镇定下来后告诉大家,初来高冠,她特别激动,在河道边跑来跑去,学着大孩子的样子比划着喷水枪玩,突然一脚踩空,翻到了河里……于是就有了刚才惊险的一幕。

  惊魂初定后,小女孩的母亲急忙感谢。原来救人的老师叫李萱,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户县“旱鸭子”,李宣根本不会游泳。事发时,她距离小女孩最近,大概有2米左右,她毫不犹豫扔掉包和手机,跳进水里。面对孩子母亲的一再感谢,李宣知识轻轻一语,“只要孩子没事就好。”随后,大家夸赞她反应快时,她笑了,“作为一名母亲,我的第一闪念是我要救孩子,如果你是我,也会这样做的。”

  一个闪念,斩钉截铁,毫无保留,似乎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一个举动,快如雷电,毫不犹豫,仿佛一切都出于本能。

  2012年,阿里巴巴员工郝菊萍勇接坠楼儿童的善举让全中国感动于“母性的光辉”,现在,李萱老师用质朴的话语和勇毅的行为再一次点亮了人民教师“善的心灯”,也让我们为千千万万人民教师的高山景行肃然起敬。

  在公婆眼中,他是一个好儿媳,传统观念总是把婆媳关系认为是不可调和,但是李宣总是能很好的处理与公婆的关系,每到周末他总会和丈夫回家回家看看,嘘寒问暖,受到村里人的大加赞扬。最让乡亲津津乐道的是,那年李萱老师家刚修好新房子,装修得时尚明亮,可她的婆婆坚持要在房子里盘上一个火炕,老人觉得这样才舒坦,李宣毫不犹豫地找工匠盘好了火炕,想着老人的冬天可以在火炕上舒舒坦坦的度过了,她感到无比欣慰。可是年迈的老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总觉得自己房间的风水不好,非要搬到李宣她们的房间。李宣和她爱人开始心里是很不情愿的,经过了好几天的思想斗争,她们还是答应了。老人搬进去住了不到一个月,还是觉得自己房间住的舒服,这才又把李宣她们的房间腾了出来。街道上的人们都夸李宣孝顺,她总是不好意思的笑一校,淡淡地说:“人都有老的时候,我这么做都是应该的,老小孩老小孩,哄一哄就好了”。在父母眼中,他是一个好女儿,“百善孝为先”,工作再忙他也会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定期带他们去体检,为他们采买合适的衣服,烧制可口的饭菜,尽到一个做儿女的本分。在女儿眼中,她是一个好母亲,由于丈夫忙于生意,女儿基本上由她一个人来带,接送上下学,做饭、辅导作业基本上都是她一人来承担,当然他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女儿聪明伶俐,善良懂事。在丈夫眼中,她是一个好媳妇,由于丈夫比较忙,她常常是忙完学校忙家里,照顾完女儿还要关心丈夫的生活起居,在丈夫事业遇到挫折时,良言鼓励,温语抚慰,体贴入微。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时刻都能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强化自己的党性,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周围的人;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个好同志,与人为善,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和成长。同事王娟常常感喟,十年前,李萱老师总是这样教导她,“你和学生一样,都初来乍到,对学校的很多事可能都不懂,所以就得做足功课,尤其你还是班主任,更要先选好班干部,安排好班务,明确规矩,讲明要求,凡是都要多问、多思量,平时要善于观察其他班主任好的做法,做老师是个良心活,要有耐心、爱心。另外,要站稳讲台,就要站稳每一节课。作为数学老师,上课教学是重中之重,刚开始不要事事要求完美,先熟悉把握好教学环节,如果还能调动好学生,让学生动起来那就更好了。”她说,十年来,李萱老师温润如玉地教诲时时鼓励着她在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学生和家长眼中,她是一个好教师。李宣常年担任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对学生循循善诱,温暖生心,教学成绩优异,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李宣班上有个学生,特别叛逆,经常犯错,有时还和科任老师闹矛盾,瞎起哄,不思学习,打架惹事,经常因犯错叫进办公室,可是李宣每次都耐心的处理,一次次的讲道理,还叫来家长,一块找寻孩子的问题根源,甚至她还找到学校心理咨询的老师,咨询是否自己有不妥之处,对待着这个学生应该怎样的方式和谈话更好,家长应该怎样做更好。

  李宣老师跳水救人的壮举,是她善良仁爱之心的迸发,是一种大义凛然的精神,是她高尚的人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惠安中学好人教育的必然结果,是当前我们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两学一做”的身边典型和光辉榜样。

  何亚兰,女,36岁,2000年毕业于西安幼儿师范学校,2000年12月参加工作。16年来,一直扎根农村学校,她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践行“大爱”职业道德,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近5年年度考核及学年度考核均为优秀等次,所带班级毕业综合素质检测连年名列全镇前列,多篇教学论文和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级荣誉,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深受师生的爱戴和好评。

  ——不忘初心、扎根农村,永葆朴素教育情怀。2000年7月何亚兰毕业后,按照周至县教育系统教师分配政策,有美术特长基础的师范毕业生完全可以留在县城学校任教,而何亚兰却主动提出申请回家乡农村学校工作,这一待就是16年。2012年,周至县课程改革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时,由于何亚兰锐意进取、勤于钻研,荣获周至县课改先进个人,同时被推荐评选为“西安市教学能手”,因此成为周至县课改“领头羊”,被县城一所小学看中,向教育局提出申请将何亚兰调入县城工作。在县局安排考察时,何亚兰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断然拒绝了这一机会。事后好多老师及何亚兰的家人都埋怨地说:“你是教书教傻了,那么好的机会,多少人做梦都想要,你却是人家找上门都不要”。何亚兰每每都是很淡然地笑着说:“县城是好,县城的孩子享受着比农村孩子好很多的教育条件,而农村孩子更需要我们这些人去教、去带。我不会因为好的条件而放弃这些可爱的孩子的。”不忘初心、扎根农村,何亚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承诺,永葆着那份朴素教育情怀。

  ——投身教研、精益求精,勇做课改“领头羊”。参加工作以来,何亚兰能时刻紧跟时代步伐,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悟《新课标》精神,在思想上保持敏锐性和先进性,不断强化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2011、2012年全县教师专业知识大赛中,何亚兰均获得了二等奖。教学中,她坚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学校课堂教学工作,积极创新,力求以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扎实的语文科专业知识及灵活的教学艺术,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艺术改革,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关爱学生、耐心引导,甘当孩子成长陪伴者。何亚兰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她努力探索班级管理的新途径,把班级管理、德育活动、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始终将育人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坚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何亚兰深知在管理中必须有一颗爱心,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她用爱把自己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农村的留守儿童比较多,这些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有的学习习惯不好,有的行为习惯不好,有的自卑心理严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情况,何亚兰将关爱和管理留守儿童作为自己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想方设法建立多方位联系模式,利用节假日常常深入学生家庭,定期走访,逐一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解决孩子中的思想问题及学习中的困难。

  何亚兰长期一心扑在学生管理中,回家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大大减少,家里人多次埋怨,连自己的孩子都说“我有一个不回家的妈妈”,何亚兰却对自己孩子说:“咱家有爷爷奶奶和爸爸陪你玩,而妈妈班里的好多孩子更需要妈妈的关心”。就这样年复一年,她带过的好多孩子都亲切的称呼她为“何妈妈”,何亚兰始终以这些留守儿童成长的陪伴者的身份,用无私爱心引导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辛勤耕耘、成果显著,硕果累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守,何亚兰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得到长足进步。近几年,小学毕业综合素质检测中均获全镇语文科一等奖,同时她还被评为“西安市2012年教学能手”“西安市2013年骨干教师”“2014年陕西省优秀教师”“2014年周至县优秀教师”、多次在全县各项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奖。

  何亚兰16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诠释着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朴素的教育信念,践行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人生诺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存贵生于大山,长于大山。他用身患残疾的双腿,为山区孩子踩出了一条通往成功的人生坦途;他用忘我的无私大爱诠释了教育的丰富内涵;他用扎根山区,爱生如子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人民教师最朴素的人生乐章。

  张存贵所在的学校地处海拔2400多米的大山深处,距离县城40公里。当地曾经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山高土红石头多,出门三步就爬坡,房屋盖在半山窝,吃水更比吃油缺。”他组织师生挖药材,用勤工俭学收入为学校打了两口水窖,解决了师生生活用水困难。

  1981年1月,张存贵拖着小时身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伤腿走上了三尺讲台。组织分配他在离家50多里的新集川乡任教。当时那个村的学校叫刘家河教学点,全校共有43名学生。他起早贪黑地学习业务书籍,放学后不顾路途遥远前去请教带过复式班的老教师。经过努力,他很快便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年轻教师。生活条件很艰苦,平时放学后他还得自己做饭,一月只能回家一次,这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是天大的困难,而他却一干就是六年,并且教学成绩名列全乡前茅。

  1986年组织根据他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等困难把他调往自己的家乡峰山小学任教。至此他与峰山小学结下了深厚情缘。峰山小学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条件差、没人去,教学质量不高。面对种种困难,他尽职尽责,打破了该校历年在全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为零的纪录。那一学年他连续得了两面教学优异奖牌,一时间在当地传为美谈。他所代的六年级数学成绩破天荒名列全县第一,当地群众都说:“张老师这这次 ‘放了卫星’”。

  2006年女教师刘巧芳调入该校。由于离家45里,再加上生孩子,刘老师一段时间总是愁容满面、情绪低落。看到这种情况,他就主动找这位老师谈心。有一次,刘老师的孩子生病了,他亲自用摩托车送她回家,嘱咐她给孩子安心看病。教师高书荣父母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家中有十多亩责任田,他和妻子主动到书荣家帮忙。前年春节期间书荣父亲去世,他组织教师连续几天守在书荣家料理后事。

  2007年12月,一年级学生石顺利突发高烧。学校离医疗站有三公里的路程。他打着手电筒,高一脚,低一脚把生病的学生背到了医疗站,一边让医生检查病情,一边联系家里有电话的学生家长,请求他们转告石顺利家。通过打针服药稳住了那个学生的病情,他又拖着发疼的伤腿,背起生病的学生,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一步蹒跚赶路。当他赶到石顺利家里时,身上的棉袄被汗水湿透了,顺利的爷爷感动得差点跪倒在地上,连声说:“张老师,天这么黑路这么难走,为了我孙子你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了。”安排完给孩子看病的事宜,他又拖着酸疼的伤腿,踏上返校的山路,赶回校园时东方已经发白,他又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一年级学生张让存、张让贵、陈小印因家庭特别困难,冬天无棉衣、棉鞋,手冻肿了,脚冻裂了,寒冷折磨得他们面临失学。他利用双休日赶到县城为三名学生买了棉衣、棉鞋,帮他们度过了冬天。完成了学业。

  当校长二十多年来,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为了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家务他自愿值班护校,不管是阴雨连绵的暑假,还是冰雪覆盖的寒冬,他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心中的家园。

  2004年暑假学校修建,为了能在新学期开学前结束修建,他动员妻子、父亲和两个孩子一起上阵,拉上家里的架子车,妻子和两个孩子拉砖运砂,父亲和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足不出校,白天当小工,晚上看工地,终于按时完成了校建任务,当村民看到崭新的校舍时异口同声地说:“张老师为学校操尽了心。”

  2005年6月30日,他带领六年级学生去乡上参加毕业考试,几天暴雨,河水猛涨,冲走了河上唯一的独木桥。学生年龄小过不去,看着湍急的河水,望着年幼的学生,他二线名学生全部背过了河,学生考完试后平安回到了家。

  2002年9月,学校开学没钱购买课本,村委会一时拿不出资金,他最后说服妻子把准备给母亲过三周年的一头肥猪卖掉,他用卖猪钱买回了课本,全校43名学生人人领到新书,学校按时开了新课。

  2007年,随着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邻村七十多名学生需并入峰山小学就读,峰山小学原有校舍不足,转来的学生无法安置。他们每天上学要往返三十多里山路,他和村委会协商将村上的六间房腾出改为学生宿舍,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将自己家的耕牛卖掉,东借西凑,购置了压面机、消毒柜、钢材、加工了架子床,请匠人,修围墙,盘锅灶,十多天时间解决了这些走读生的食宿问题。

  当时在学校食宿的70多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他们离开父母,在校食宿很不习惯。张存贵白天当老师,晚上当保姆,他就和这些孩子住在一起,悉心呵护,一直和这些孩子住了两月有余,直到孩子们习惯为止。陕西省电视台“家庭生活频道栏目组”闻此消息后专程来校采访报道,为寄宿生捐赠了60套被子和学习用品。多年来,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悉心的呵护从未间断。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他用自己的工资垫资,为8名教师和近60名住校学生及时搭建了抗震棚,组织教师利用双休日修好了倒塌的围墙,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张存贵同志平时省吃俭用,一切从简。利用节省下来的钱为学校搞建设,添设施。2013年他想方设法争取资金20万元。先后给师生宿舍改装了暖气。改建高标准师生灶,维修厕所,围墙,粉刷围墙,校舍。硬化校园980平方米,软化操场450平方米,修建花坛4个,升旗台1个。栽植日本樱花,绿化了校园,建起了文化墙、品行窗、习作栏、升旗台、风范壁。为学生统一更换床单、被套70套,为教师购置席梦思床7套,办公桌椅7套,新购置课桌凳40套。为学生宿舍及灶房购置餐具柜、冰柜、洗衣机等。

  张存贵所任校长的峰山小学,学校学生少,规模小,寄宿学生占到了100%以上,为了让山区学生真正体会到童年生活的乐趣,儿童时代的幸福。利用课余时间他把学生编成体育、音乐、美术、习作、书法等兴趣小组,组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每到下午放学后,校园里跑步的、唱歌的、跳舞的、画画的、写作的、读书讲故事的,歌声阵阵,书声琅琅,一派生机。

  2007年至今张存贵每年冬季为师生义务烧暖气,从未间断,解决了师生的取暖问题。

  2011年春节过后,由于物价上涨,学校经费又紧张,原来学生灶大师傅因嫌工价过低而离职。学校到处寻找大师傅未果,张存贵便把外出务工的妻子强行叫到学校做饭,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当他听闻有人说:存贵媳妇线多元的轻松活不干,到学校挣那可怜巴巴的700元,学校灶上活既琐碎,又要经常接受检查,太不划算。张老师夫妇便相视一笑,什么话也不说。

  每当看到这些,村民们无不称赞:“张校长把学校当家庭来建设,把学生当子女来教育真是铁了心。”

  从教三十五年来,他以大山为友,与寂寞为伴。他觉得山虽然高,他对教育的爱更执著;沟虽然深,他对山区孩子的情更浓。他坚信一个人只要用爱心对待一切,高山可以夷为平地,山谷可以化为平川;贫困可以化为富有,寂寞可以成为愉悦,生命的火种就会点燃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在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军辉中心小学,也有这样一枝不畏凌寒的“梅花”,她就是老师、家长、学生公认的好老师——马梅香。

  “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香气满乾坤”。从事教育工作36年来一直扎根农村,马梅香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将满腔的热情和智慧,全部倾注在学校和学生身上。她脚踏实地,用心钻研,像雕刻艺术品一样对待每节课;她视学生为子女,用真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爱校乐学的热情;她大胆革新,以德服众,带出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马梅香获得“陕西省特级教师”“宝鸡市首批教学名师”“宝鸡市师德先进个人”“宝鸡市首批教学名师”“宝鸡市师德先进个人”“陈仓名师”“陈仓区拔尖人才”“陈仓区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她在的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硬是让学生人数增加了42%,全校34名教师中,获区级以上各项殊荣29人(次),42篇论文获奖。

  1980年,马梅香成为一名教师,站在了梦想中的“三尺讲台”上。为了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有效途径,她自费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材教学》《新课程》等杂志,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并在家里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观看名师教学录像,从中学习到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

  1996年10月,区教研室推荐马梅香与城里学校的一位教学能手上一节“同课异构”的《繁星》。为了上好这节课,她去学校图书室寻找作者巴金的相关资料,又来到区图书馆,用心研读巴金的《海上杂记》,体验文章中的情景。那段时间,到了晚上她站在院子,抬头与满天繁星“对话”,体会作者在不同地方对这星夜的所思所想。她与同为教师的丈夫一起,来到旷野仰视星河,走进文本,用心灵感受星星,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家后,她用《秋月的喁语》做配乐,自己朗读课文,丈夫用另一台录音机录了下来。

  公开示教当天,教室里响起这段配乐朗读时,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都被她这入情入境的声音吸引了。她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们诵读体会,每组选出一名最佳“诵读星”在全班朗诵展示……课后,前来听课的老师说:“马老师这节课创设的教学情境,让我们如同走进了星夜,领略到了大海、夜色和星空的美好,感受到了作者那种追求自由、渴望美好的情怀。如此独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的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真是别出心裁。”

  这次“同课异构”教学的成功,马梅香被教研室确定为全区送教下乡和公开示教的骨干人选之一。她先后示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月光曲》《草船借箭》《咏柳》《我是什么》等课程,成为全区示范课中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参与的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课题、市级“快乐教育”课题实验和区级“小学作文同步指导与序列训”实验、“尝试教学”改革实验,被评为优秀教师,16次获得国家、省、市、区优秀辅导教师称号,撰写的教学论文有20篇被评为区级以上优秀论文,其中4篇公开发表。

  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马梅香坚信:只有教师充满爱心,用真情实感教育学生,学生才会在感情上与教师形成互动效应,产生共鸣。多年来,她以“关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己任;把尊重学生、感受学生的精神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对于学生,无论是优秀的、中等的、落后的、调皮的、还是听话的,她都能放在心头,用不同方式的爱,去关心、去引导、去教育。

  她看到学生们课余时间喜欢来自己的办公室玩,便在茶几上设置了一个“图书角”,将珍藏多年的各类书籍收集在这里,供学生阅读。前来阅读的学生一天比一天多,她便利用双休日到书店精心挑选书籍,更新茶几上的图书。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有的学生甚至把一些书带回家和父母一起看。她给前来看书的学生们说:“咱们就是一个‘大家庭’,你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就是兄弟姐妹,我希望大家能懂得分享、学会分享,在享受阅读的时候爱惜图书。”所以,“图书角”的书籍从没有减少,反而经常增加,有不少学生还将自己家里的书籍也搬到了“图书角”。

  一个暑假,马梅香和三位老师去西山移民学生王小刚家家访,了解到王小刚的父亲一年间两次患病住院,母亲也生病多年已无法站立,才上五年级的王小刚已经进山摘花椒挣钱去了。开学以后,马梅香给王小刚支付了所有作业本钱,还赠送了一支钢笔,对他说:“有啥困难,老师帮你解决。”并嘱咐任课老师对王小刚要多关心、多帮助。除了学校对贫困学生的慰问,2015年元旦那天,马梅香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专程坐车10多里,给王小刚和他的母亲送去了新棉袄和保暖背心。

  2013年7月,一群毕业了23年的59名学生,在他们已经成为了丈夫、妻子、父亲、母亲之后,前来看望马梅香老师,称呼她为“永远年轻的母亲”。

  2013年7月,马梅香被任命为周原镇军辉中心小学校长。当她来到学校,看到学校的一切,既被学校高大的校舍和先进的设施而震撼;又被杂草丛生的花坛、污水横流的厕所、脚印斑驳的墙壁和垃圾遍地的校园而震动;更被教师们一副副冷漠的面孔而震惊。在校园里还有十几个学生家长,正在寻求办理转学手续。

  报道的第二天,马梅香一个人早早来到学校,走进草坪,躬身拔除杂草。她俯下身子,不顾头上的汗水,只顾认真地清除杂草。看到她这样,其他老师也三三两两走进草坪……整整两天时间,她硬是带领大家清除了全校的杂草和垃圾。

  为了彻底改变学校的面貌,在镇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联系施工队重新粉刷了楼道、教室,制作了班级标识牌,改建了厕所,安装了洗手台,油漆了透视墙……一个暑假,她有50多天是待在学校里。大学毕业即将去远方工作的儿子来学校向她告别,学校邻村的娘家大哥新屋架梁她没去,娘家村唱大戏她也没去,生气的大哥打电话质问:“是不是想摔娘家的‘提盒’?”……

  开学了,师生们走进焕然一新的校园,看到绿油油的草坪、整齐的绿篱、洁白的楼道、崭新的教室、干净的天蓝色门帘、漂亮的窗帘,食堂里换上了新的餐桌,安装了净水器……

  为了把学校办成农村孩子成长的乐园,针对农村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居多的现状,马梅香多方筹措资建起乡村学校少年宫,十多个功能教室,设施设备齐全,坚持以学生为本,发展个性,尽量拓展学生学习天地。成立了足球、美术、舞蹈、腰鼓、手工等12个活动小组。每逢节假日,她和往常一样坚持7点前到校,迎接师生到校,查看活动场地,解决活动困难,指导活动进程……教室里、校园里总有她忙碌的身影。好多孩子的家长说:把孩子放到这样的学校里,我们放心!

  马梅香始终以素质教育发展学校,用自己的睿智去认识教育、理解教育,又用满腔的挚爱去经营学校、管理队伍、发展学生,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把孩子的未来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雅致整洁的校园,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使得一些家长把转到城里的孩子又转回来,学生人数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42%。马梅香用行动实现了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追求与承诺。

  丁海燕是革命老区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的一名回族女教师。多年来,她扎根山区,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用无私的爱心托起山区孩子的美好未来,用忠诚的担当谱写人民教师的华美篇章,被人们称赞为“永不凋谢的马兰花”。曾先后荣获旬邑县“模范员”“2008感动旬邑十大模范人物”“十大女杰”称号,当选第五、六、七届政协旬邑县委员会委员,咸阳“最美乡村教师”,中共咸阳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中共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并应邀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观礼阅兵。

  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丁海燕当年步入社会后的最大心愿。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丁海燕在距旬邑县城50余公里的马栏山区当起了代课教师,虽然当时月工资仅三十余元,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教育的痴情,从那时起,学校和学生便成了她生命的全部。

  初登讲台,丁海燕深感自己学识不足,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她决然放弃节假休息,积极报名参加函授学习,一边尽力教学,一边刻苦自修。1991年,她拿到了卫电函授中师毕业证书。

  夜以继日地顽强学习,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她积劳成疾。2003年,丁海燕被确诊为双侧乳腺增生。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但她婉拒了医生建议,仅带了些许药物就回到学校。因治疗断断续续,病情日益加重,2004年被确诊为纤维瘤,并伴有血压下降等并发症。苦于家无积蓄,又因不愿离开课堂,她坚持带病工作,三年多时间里,她多次在楼梯上晕倒、在课堂上昏迷。2007年,已有9个月身孕的她又一次病倒了,可临近期考,她怕影响孩子学习,继续带病工作,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她的孩子却没能保住。面对着刻骨铭心的伤痛,她没有怨天尤人,仅休息6天,就撑起孱弱的身躯走上了讲台。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8年她顺利转正,告别了22年的代课教师历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马栏地处山区,一些孩子行动懒散、语言粗俗、不讲卫生甚至抽烟酗酒,她就利用品德课、语文课及班会、少队活动机会,精心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有些孩子不爱洗头梳头,怕洗脸洗脚,她就亲自帮他们洗头、洗脸、洗脚。

  她视生如子,时时处处急学生所急。一年冬天学校收假后第一天晚上,听说寄宿学生莹未归宿,丁海燕来不及等丈夫回来,也顾不上熟睡的孩子,立刻叫上同事和学生四处寻找,得知莹当晚寄宿在亲戚家后,已是夜里十二点多了。回到家中看到丈夫抱着哭哑嗓子的孩子在地上乱转,家里一片狼藉,丁海燕揪成一团的心才放下来。

  丁海燕一心扑在工作上,爱学生胜过爱亲人。为了工作,她把刚过百天的孩子送到嫂子家,断断续续就是三、四年。有时嫂子家农活忙了,她把孩子接到学校来,上课时间就用布条把孩子拴在床里,好多次下课归来,孩子哭得眼睛红肿,鼻涕满胸,还有几次布条缠住脖子……。节假日,她经常翻山越岭,爬沟过河,往返好几公里,到学生家里为学生辅导、补课。走进马栏镇,只要一提到丁海燕,乡亲们马上面露笑容:“丁海燕是个好人,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是我们山里人真正的希望!”

  她不仅教育孩子怎样学习,更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她利用活动课、节假日,经常带孩子们到“五保户”家庭,给老人挑水、洗衣、做饭、喂药、捡柴;她还与孩子们自编了一些小节目,给孤寡老人表演。

  马栏回汉杂居,作为一名回族党员教师,丁海燕深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宗教和谐稳定的大义。平常的工作中,她特别注重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常利用机会给学生讲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小故事,党和国家出台的系列民族优惠政策等。她还利用与回族学生家长接触的机会,对家长进行思想开导、教育,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回汉学生之间的矛盾,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进行调解。

  回汉习俗和观念的差异,给马栏当地群众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也导致群众的行为有时非常过激。古尔邦节那天,丁海燕刚走进清真寺大院,一名学生家长气冲冲地走向她,要找校长质问学生在灶上吃饭不便的问题。丁海燕劝住他说:“为孩子吃饭问题,你找校长的心情我能理解,可学校正在建设餐厅,回民灶餐厨具已买回来,请你冷静下。其实校长比你操得心多,他不光要让回族孩子吃好,还要吃得安全、有营养。学校对回民师生的关心一点也不亚于对汉族师生的关心,上到校长、下到老师,每天上上下下要检查好几次,生怕因一点疏忽产生误解”。她还给家长讲解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家长听后打消了找校长的念头,其他在场的人都为国家民族政策叫好。

  同事高利利是延安洛川人,初来学校时人生地不熟,面对眼前的高山深沟,她一度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丁海燕就经常找高利利谈心,给她送好吃的,在其怀孕生病期间,彻夜陪伴她打吊针。在教师张争的眼里,丁老师备写的教案整洁大方,一笔一画端端正正,三十年如一日,从不马虎。即使现在每天受着病痛折磨,手不停地抖,颈椎、腰椎也不好,但她从未改变这种认真的态度。同事张争说:“丁老师的品德对我们年轻老师影响很大,给我们树立了标杆,做出了榜样,使我们懂得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走进马栏镇群众家,只要一提到丁海燕,乡亲们马上面露笑容:“丁海燕是个好人,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是我们山里人真正的希望!”马栏村的杨富礼说:“丁老师是他两个孩子的老师,对学生有耐心。”又说,前些年学校没有灶,孩子上学远,带馍中午吃,丁老师给他家孩子热馍,也给好多孩子热,一热就是一大锅。”假期里,丁老师经常跑几十里山路家访,与家长一一沟通,告诉孩子学习上哪里好,哪里差,并告诉他们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30年岁月不寻常,丁海燕一直扎根深山,就像一朵朴素的土生土长的马兰花,以赤子之心为大地献绿,为山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蓝天,而这一切在她看来,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和建房,乾县关头鹞子完小教师。2002年分配到乾县关头中心校任教,从此一直在关头学区工作。

  关头学区地处乾县最西北,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当他第一眼看到关头中心校那些破烂不堪、落满灰尘的校舍,火热的心一下子凉到了底。可在这里工作之后,学校领导和老师像亲人一样,在生活上的关心他、照顾他,在工作中对他悉心指导、耐心帮扶。逐渐使他浮躁的心情平静了下来。当他第一次跨进教室,听到学生们那一声声甜甜地“老师好”时,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他的心软了——这里的孩子需要他、山区教育需要他,就在这时,父亲也打来电话教导他:年轻人、不怕苦,越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就这样,他开始了在关头的教书生涯。

  他始终以校为家,爱岗敬业、勤学乐教,全身心地投入日常工作。十余年来,从未因私事请假,每年只在寒暑假回家看望父母。2012年4月23日,父亲冠心病突然发作,急救于咸阳二十局医院急救室,族老五次破骂的电话,人生难以隔离的骨肉情,不得不使他晚上10点专车去医院,望着父亲那憔悴的面容,他哽咽了。可学校有急事需要他处理,在医院呆了不到两个小时,在母亲的怨叨声中,父亲的“谁让娃是公家人”的泪话中,含泪揪心地返岗。路上,出租车司机“你的心真硬”这句话,至今他记忆犹新。节假日,他要么深入学生家中,给学困生辅导功课,要么与单亲生、留守儿童同车旅游,共同体验生活,要么劳作在田间地头,与学生家长共线年冬,有一天,由于学校用电量大,电线超负荷,着了火,他和几名同志不顾生命危险拿起灭火器灭火,由于当时风势太大,灭火器喷出的干粉被风一吹,一下子全部吹到了他的身上、脸上,他立刻变成了白人,但他仍不顾一切,调转灭火器方向又冲了上去,直到把火扑灭。

  2015年8月,他调任关头鹞子完小校长,上任后给教师购置床、办公桌椅等,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联系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桌凳

  余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联系村干部征地三亩,扩建了学校操场。争取80万元,新建了一栋1023平方米的综合楼。筹资30余万元,硬化路面300多平方米,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学生是他的子女

  工作中,他勇挑重担、无怨无悔。2003年,他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搞好班务管理,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学生马志涛,家庭生活极度困难,母亲患有肺癌,父亲又是个残疾人,经常迟到早退,面临辍学的危机,于是他就把孩子接到学校,与学生吃住在一起,为他买衣服、添置学习用品、交学费。在他的关心和努力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如今已成家立业,在外地一家公司担任车间领导,逢人便说:“他有今天,多亏了他的和老师。”

  “千帮千”活动以来,他积极帮扶留守儿童,刚满13岁的李绒绒是三年级的一个女孩,是单身汉李左国的养女,养父常年在外打工,童稚的她,孤苦伶仃地生活,白天在学校还好说,到晚上,可怜的孩子经常在泪水中入梦、惊醒。每当她看到同学们一个个都有父母的接送,她望眼欲穿。于是,他和妻子,自愿对该生进行帮扶,先从生活着手,再从心理疏导,和他们同吃同住,和他们的女儿一起学习、玩耍。星期天他们还带她逛县城、游乾陵、洗澡、买衣服。去年冬日的一个星期天晚上,她感冒发烧,他同妻子丢下

  岁的女儿,背着她急步跑进乡卫生院,紧急治疗后,又雇车送往县医院,轮流看护,彻底痊愈后,才返回学校,孩子望着他们疲惫的面庞,忍不住喊他“老师爸爸”。同事是他的兄弟姐妹

  他把同事当自己的兄弟姐妹,困难者,他主动帮他们解难;疾苦者,他倾资为其排忧。2009年

  月某日,天气极为寒冷,他校教师白杨在骑摩托车上班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得知后,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急步跑向出事现场。当他赶到时,白杨躺在血泊中、不省人事。于是他急忙联系车辆,将他送往县人民医院救治,由于伤势太重,医院只是做了简单处理后医生们都说:"病人恐怕是凶多吉少。"有的还说:“做好料理后事的准备。”情急之中,他毅然坚持救人,在白杨家人犹豫不决的情况下,他果断的做出决定,救人要紧,于是将他送往咸阳二一五医院救治并及时进行了开颅手术。手术后返校找同事找领导,为他集资凑医疗费。白杨昏迷18天后才逐渐清醒过来,在这期间。他和妻子多次去医院看望,在他做第二次、第三次手术时,他和妻子又到医院和家中安抚。为使支教教师安心工作,他坚持每周接送支教教师上下班,而他的妻子、女儿却坐班车或搭乘别人的车往返学校。新任教师陈冲等同志,由于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效果低下,他们的内心充满困惑,精神萎靡不振,他只要有闲暇就找他们谈心,给他们送去优秀教学资料,带他们听课评课,听他们讲课,帮助他们备课,解除了他们的工作中的疑难困惑,慢慢地,他们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经过他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上学期学区组织的期中质量检测中,他校9个单科成绩排名全学区第一。他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做了一些他该做的工作,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认可,他很欣慰,也认为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山区的教育,今后,他将继续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在山区的教育路上跋涉、耕耘。

  凤侃社,男,汉族,陕西商洛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铜川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铜川市印台区“十佳道德模范”

  “师德先进个人”,印台区“课改先进个人”,印台区“德育教育优秀科任教师”,印台区首批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印台区教育局优秀党员。在李家塔中小学任职期间曾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学干事、教学主任等职。现任教于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中小学。

  他安贫乐教。在二十多年间,有好几次进城工作或弃教从政的机会,他都一一放弃了。1992

  年他家的亲戚要调他到渭南地区某司法局公证处工作,他却以办调动手续麻烦为由推脱了。2005年8月,铜川某民办学校校长驱车专程赶往学校找他,表示愿高薪诚聘他加盟,终究还是被他婉言谢绝了。2006年8月,市某直属学校校长想把他调走,他经过再三思考,最终还是好言回绝了。2010年进城的机会又一次降临,他依然选择了放弃。他热爱山区教育,随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步入高中,他越来越离不开乡下的孩子。步入不惑之年,事业小有成就,市面不少学校都想争取他,他都没动过心。当初与他一起分到铜川工作的大学同学,绝大部分或改行或远走高飞,而他却只是从李家塔中小学辗转到王石凹中小学。干一行爱一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任主管教育的付高峰副区长到基层检查工作时了解到他的事迹后亲自接见了他,并对他的精神和事迹给予了高度赞扬。关爱学生、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是师德的最高境界。凤侃社一直在努力追求着。一天中午放学后,当他拖着疲惫的脚步正往家走,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一个学生坐在地上,神情憔悴,表情痴呆。凤侃社急忙赶上去询问情况,学生说头非常晕,两腿发软怎么也站不起来。凤侃社听后,二话没说背起那位学生就往医院跑。经医生诊查,结果是这位学生严重贫血、血压极低,加之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短暂休克。简单处理后,凤侃社就把生病的学生背着送回家。家长深受感动,事后专门找人写了一封表扬信送到学校以示感谢。

  他的班里曾经有个学生姜某因父母离异,孩子只好无奈地跟着自己的奶奶过日子。老人家里穷,孩子经常缺这少那,班上的同学也瞧不起他。凤侃社掌握情况后,立即同孩子谈话,鼓励孩子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他经常送孩子一些学习用品,鼓励他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后,那名孩子重新鼓起了生活勇气,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最后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他带过的学生中,曾有一名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女生李某,因家在农村,姊妹多,父母重男轻女,初中毕业后硬是不让女孩参加中考。凤侃社知道此事后,就亲自登门,不厌其烦的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说服了家长,那位女生才得以上高中。对于贫困生,特别是家境贫寒,家庭关系复杂,社会地位低下,别人瞧不起的学生,他更是竭尽全力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隔三差五的问寒问暖,精神上激励,物质上帮助,经济上捐助,送学习用品、书籍,自己孩子的衣服或捐点钱。近几年家庭状况稍有好转,他先后给予班级贫困生席某,袁某两名学生多次捐助。李家塔潘家河的学生家长残疾人薛某每次见到他都要盛赞凤侃社的为人。

  凤侃社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习上更是竭尽全力为学生服务。他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凤侃社的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一些学困生,不时自责自己没有天赋,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觉得自己很笨。凤侃社就耐心开导:“大家不要气馁,学习上有困难,只要你们想学,我可以随时给你们开小灶,别人学一遍,咱们可以学三遍,一定能赶上去的,我相信你们不会比别人差的”。对学困生,他牺牲业余时间,或下了晚自习给他们无偿辅导功课作业,从不计报酬。早上,他总是率先到校督促学生晨读或给学生集体辅导。在凤侃社的辛勤努力下,很多后进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就连一些原本厌恶数学的学生也慢慢的变得喜欢上这门学科了。他帮扶的五名学困生今年全部考上了高中。其中一人上重点线,一人离重点线差四分。

  凤侃社重视家访,善于跟家长沟通,乐于调动家庭力量携手教育下一代。空余时间,他常常奔波在家访的路上,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每位学生的家,不少家长跟他都成了“老熟人”、好朋友。面对问题学生,他深入家庭,摸底分类,逐类制订帮扶措施。对留守、单亲、重组等特殊家庭学生,他在生活上更多的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于行为偏差的学生,则侧重于谈话、交心、感化。曾经班上有一位智障生王某,整天懂得脏兮兮的,上学连自己的书也看不住,从不写过作业,还有小偷小摸坏习惯。家里父亲半残疾,半吊子,母亲也很老实。所以经常遭同学欺负。他了解情况后就一面批评讲道理,督促她讲卫生,改掉不良习惯,一面暗中保护,警告批评惹事的学生。慢慢的他发现那孩子爱劳动,经常捡垃圾倒垃圾,他就在班上经常表扬这位学生,于是她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我心想孩子学不动爱劳动,学会爱护环境,会打扫卫生,养成一个好习惯也不错,因而他自习课出去打扫卫生,拾垃圾我也没制止。一次学校在操场排节目,她想看排练,自习课就拿着簸箕笤处在操场转悠,。恰被路过的父亲看见,他父亲就跑到教室跟我闹,学校领导及时出面劝说才算了事。事后我多次去他家跟家长解释沟通,最终家长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向我道了歉,而且我们还成了好朋友。还有一位问题生宋某,是家长托关系转入的,因屡次犯错误、不遵守校规、不学习被封闭学校开除了。接受了这位学生后,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该生是独生子,家在外地,父母在铜川做生意。由于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另外父母双方在教育问题上经常意见分歧,导致孩子一身坏毛病:逃课打架说谎,不写作业,吸烟喝酒,整天跟社会上的闲杂小青年混在一起,父母言语稍有不逊,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搞得家长无所适从。孩子到班上后后,他经常找他谈心,从关心日常生活入手,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没钱借钱,有病送医,借手机给他打电话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慢慢的开始转变了,不再抽烟喝酒打架逃学,有事也知道请假了。作为班主任,遇到在学校里生病的学生,他尽可能亲自送他们去检查治疗。学生在家养病时,他总要抽出时间前去探望或打电话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

  凤侃社深知,要教好学生,仅凭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业务素养。凤侃社家庭条件差,爱人无业,孩子上大学,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迈体衰,身体多病。他要照顾一大家人。但他舍得在业务提高上投资。他常常自己掏钱买资料,借资料,复印资料,利用课余和寒暑假的时间,加强业务进修,一遍又一遍的研读教材做题,琢磨研究历届各省中考题。为了上好一节课,他总是反复推敲斟酌教学设计,有时甚至废寝忘食,夜不能寝。他立足岗位,刻苦钻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大胆尝试课程改革,形成了“五让”教学特色,即把课堂上的尽可能多的时间让给学生、思路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问题让学生提、习题让学生做。在教学中,他“以练为主线”,讲解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关键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他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尊重个性,从不用统一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在中考数学复课中探索出了“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加强应用—强化方法”的十六字应试策略。在李家塔中小学期间带九年级数学八年,中考成绩六年居全区第一、两年第二。所带其他年级数学,统测、抽考成绩总是名列全区前茅。12年到王石凹中小学后,所带班级数学成绩

  年中考比12年八年级统测成绩提高二十多个百分点。在14年全区统测中七年级数学列全区第二,15年所带八年级数学成绩在全区统测中列第一。16年数学中考成绩居全区前茅。他爱岗敬业、顾全大局。二十多年来,从未因个人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即使患病也总把工作放在心上。2005年患腰椎间盘突出,行走困难,但他依然咬着牙、拄着棍坚持上班;

  年临近中考,胆结石急于手术,硬是推到“五一”长假,收假后便返回岗位,带着伤痛坚持给学生上课。2009年11月,教育局派往西安参加农村骨干教师研修培训,期间传来伯父病逝的噩耗,经再三思量,他连夜赶回家吊唁,第二天又准时赶回继续参加学习。作为印台区首批学科带头人,他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所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所取得的教研成果奉献给同事们。积极发挥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手把手的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中坚力量,多名教师成为教学骨干,为推进印台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荣誉面前不骄傲,困难面前不低头。如今的凤侃社为了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仍坚守在教学一线,肩挑重担,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标签:人生最美还是淡然,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