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战国《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后来《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这里的是指教师。从这去理解,有学问的长辈统称先生,是与性别无关,但后来的先生演变为专指男性,女性称为女士,但也有少量德高望重,在某些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妇女尊称为先生,现代就有杨绛、宋庆龄、冰心、林徽因等公认值得尊敬的先生,我们今天单讲杨绛先生。她经历时代的风云,阅尽过世事沧桑,既有中国女性的豪门教养,又有留学美英法的视野抱负,她是专家学者,又是作家翻译家,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大家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巨作,她的作品《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表演长达六十多年,她的散文《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她那种安静、优雅、博学、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人称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杨绛祖籍江苏无锡,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杨荫杭,民国著名的法政学家,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是外名符其实的高官。杨绛说她父亲留学日美,勤奋好学,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杨绛还有个姑母杨荫榆,也是大名鼎鼎,从兄留学日美,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1924年起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虽然被鲁迅骂得一塌糊涂,但还是颇有名气的人物。在这种读书传家的背景成长起来的杨绛,对她日后性格、学问、人品的影响都产生深远影响。她的文笔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令人羡慕的是她与钱钟书的爱情,正如钱钟书自己所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让人催泪。杨绛活到105岁,纵观她百年历程,她的家世、爱情、著作、品格等,都变得稀有而不可得,她与钱钟书的这对文坛贤伉俪的爱情最为人津津乐道。民国时期的大师,既有学问才情,感情上也多故事,而他们两个自从1935年在清华牵手,到后来留学英法,归国蛰居上海,1949年后定居北京,乃至下放干校,都不离不弃。直至钱锺书离开人世。杨绛的百年人生,写了大量的散文,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创作高峰期都是在高龄时期,甚至是九十多岁以后,《干校六记》以平静语气,淡雅细腻,诙谐幽默的笔调,叙述高级知识分子的劳动生活,丝毫没有愤愤不平的抱怨。92岁写作《我们仨》,虽然女儿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并未大悲一切淡然面对,如同亲人仍在左右。96岁高龄写出《走到人生边上》,对生死、人性、灵魂等问题做终极追问,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入手,而是将个人经验娓娓道来。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仍能保持积极的思考,令人肃然。她的人生哲学是与世无争,平淡面对,她自称“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正是她的不争,平淡面对一切,造就她更加美好的人生。然而,不争并不代表所有可以迁就,她同时也是有气节的人,1949年,别人劝他们离开大陆去美国,杨绛拒绝。她这样解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百年杨绛先生这一铮铮铁骨,知足常乐,更是令人敬佩万分,她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直到她105岁去世,人称她整整美丽了一个世纪。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