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心情短语 » 正文

【心情日志】福清哥乔家大院游(伍定瑞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18-09-03 属于 心情短语 栏目  0个评论 129人浏览

  一直觉得人应该去旅行,不管有钱没钱,在年轻的时候,趁着有脾气装潇洒,有本钱耍个性,离开睁眼闭眼看见的城市,逃离身边的纷纷扰扰,找一个让心里安静和干净的地方,让自己变得跟水晶一般透明,然后拍一些美得想哭的照片,留给老年的自己。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要去乔家大院的时候,天气和心情都是阴沉沉的,多希望走在陌生的城市,可以不用牵挂另一座城市的忧愁。游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不过是尘世中的过客,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途,不必太计较林林总总,终将成为过往。

  突然想起了早前看过的电视剧《乔家大院》,里面有慈禧太后落难时到了乔家大院情节。看来人无论尊贵和贫贱都福祸难料!时间终将一切成为过往云烟!慈禧太后真的去过乔家大院吗?谷歌百度也找不到确切答案!

  不过,在乔家大院的顶楼上,悬挂着一块“福种琅缳”匾额,这的确是当年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所赠。这样有来头的匾额,乔家还有两块,一块是李鸿章亲笔题写的“仁周义博”,另一块是傅山亲书的“丹枫阁”。

  有看过《乔家大院》的人,对于乔致庸这个人应该都不陌生。许多人可能都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确有乔致庸此人。

  乔致庸,祁县乔家第三代人,字仲登,生于公元1818年。祁县的乔家,在当地是有名的晋商,从祖父乔贵发开始就已经以诚信为本,来往生意场上。乔家的生意起源于乔贵发,但真正将乔家生意发扬光大的却是第三代的乔致庸,人称“亮财主”。

  乔致庸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他由自己的兄长抚养。本来的打算是,他的兄长接手乔家的生意,而他自己则通过读书科举,走仕途之路。计划很好,但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乔致庸刚刚考上秀才,他的兄长便去世了。偌大的乔家,需要一个人站出来背负。所以乔致庸只好放弃自己的打算,转而弃文从商。

  乔致庸一生有六个妻子,不要觉得多,那是因为乔家有规定,乔家人不可纳妾。所以他虽然有六个妻子,但是却没有一个妾室,这六个妻子都是续弦。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陆玉函,实际上是编剧因为影视剧需要虚构的人物。乔致庸的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都诰赠夫人,而没有陆氏。

  乔致庸将乔家带入辉煌,但他并不对自己的商业帝国多么留恋。等一切都稳定,自己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之后,便将自己的生意全部移交给自己的子孙管理。而他自己则急流勇退,闲置家中,过着清平恬淡的日子。闲置家中的期间,他在同治初年,不惜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家的家教极为严格,而乔致庸本人也曾读儒家经典,因此可以说的上是一个君子。乔致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甚至将其带入到了自己的商业中来。君子注重诚信,而乔致庸本人也极为看重诚信。“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是他的商业理念,要求绝不弄虚作假,糊弄顾客。孔子讲究“有教无类”并不拘泥于阶级之分,而乔致庸用人也是不拘一格。他不看出生,只看能力,曾经做出破格提拔一个店铺伙计的事情来。

  乔致庸性情恬淡,对权利银钱并不看重,反而极为喜好读书。也许是因为他的理想并不是经商,所以在乔家发展蓬勃的时候,还能急流勇退,将大权交与自己的子孙。他闲置在家,闭门课子期间,曾经“肆力史册。广购图书,效法燕山窦氏,严饬子孙无少懈”。由此可见,他对书本知识的看重。

  除此之外,乔致庸拥有乔家人一直流传的优点。那就是不忘初心,广行善举。现在许多商人,一旦发达了,恨不得天天穿金戴银,显示自己的钱财。这实际上是为了掩饰以前的贫穷,真正内心富足的人是不怕以前的穷苦,也平视现在富有的人。

  乔家在乔致庸的爷爷发家的那代,就一直与人为善。乔贵发并不刻意掩饰自己以前的贫穷生活,反而在屋里挂着以前破烂的东西,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以前的生活。他经常资助贫困人家,冬天的时候会熬粥接济吃不上饭的穷人。而到乔致庸这代,尽管家财万贯,但一样的保留了这样的美德。他一直强调不轻视任何人,严格要求家里禀行勤俭持家的美德。而同时,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却愿意拿出诸多钱两去帮助别人。

  清朝末年,内外交困,又加上连年天灾,很多老百姓都吃不起饭。光绪三年,他所在的县城闹了粮荒,县里百姓遭遇饥馑。面对被饥荒所扰的百姓,乔致庸打开粮仓,接济百姓。渠本翘创设中学堂,孟步云创设女子学校。均以重金襄助,其盛德广为人所传诵。因贩灾义举。受到清廷“举悌弟加五级”,并赏戴花翎的嘉奖。

  乔家发家是在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这一代。乔贵发从一个店铺伙计,慢慢的与人合资开店,最后攒下了这一干家业,后来传给了乔致庸的父亲乔全美。

  嘉庆二十三年,山西祁县的一个富商家里,传来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因为妻子生产而紧张不已的当家人,听见周围奴仆贺喜的吉祥话,终于露出了喜悦的笑脸。抱着还透着红晕的孩子,他高兴不已。那个婴儿,便是后来的乔致庸。

  带着父亲的期盼,与母亲的爱意出生的孩子,却没有享受到多久的父爱和母爱。乔致庸还是一个幼儿的时候,乔全美和他的妻子双双去世。失去了父母的乔致庸,与自己的兄长相依为命,被自己的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上有兄长接替父亲的家业,乔致庸乐的躲在自己屋里看书,准备通过科举出仕。

  乔致庸不爱经商,嗜好读书,但天意弄人。在乔致庸刚刚考中秀才的时候,他的兄长就因病去世了。只给乔致庸留下一个偌大的乔家,无奈之下,乔致庸只得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

  虽然是半路才开始执掌乔家的,但他做的却并不差。他将儒学的道理融入商业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经营生意,乔氏家族的事业因此而蒸蒸日上,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有人总结过,到了乔致庸这一代,中国各地乔家的票号、当铺、粮店等有200多处,总资产达几千万两白银。

  有这么大的一个产业,乔致庸当然不可能事事亲为。就像一个帝王一样,乔致庸的商业帝国也需要忠心耿耿,极为有才华的臣子为他打理。可以说,乔致庸的用人之道,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乔致庸用人讲究不拘一格用人才,就拿他手下的著名管事马公甫来说吧。马公甫,原本只是乔致庸复盛公号里的一个小小的活计。但是乔致庸却意外发现了他具备的商业才华,因此在大掌柜告老之后,无视里面的大小管事,坚决让马公甫接替了大掌柜的位置。马公甫也没有让他失望,给包头商界留下谚语:马公甫一步登天。

  马旬,也是乔致庸麾下的一个小管事,掌管了一家粮店。但他经营有方,虽然本人不识字,但是却让一个小小的粮店盈利不少。对此,乔致庸放手让他大干。给了他足够的资本,让粮店独立经营,后来马旬为乔家赚回了不少的银子。

  阎维藩,本是平遥蔚字号福州分庄的经理,后来离职回到山西。乔致庸得知后,让自己的儿子亲自去接阎维藩,并在家中以上宾之礼待之,聘任阎维藩为大德恒票号总经理。阎维藩,后面为报知遇之恩,殚精竭虑,使大德恒票号后来居上,成为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票号之一。

  除了他的商业帝国,乔致庸最为出名的,便是他后来扩建祖宅修建了乔家大院。乔致庸本来是没有兴趣扩建房屋的,毕竟时局实在是动荡。后来还是因为家里人口多了,才在晚年进行了扩建。

  说来乔家大院,能保留至今,实在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情。当初日本侵华的时候,对祁县的富商大户的房屋都进行了破坏。只有乔家大院,因为挂上了当初救助意大利修女而得到的意大利旗帜免于灾难。后来新中国成立,又因为是地下党校,安然度过了“文革”。一直保留至今,为后世人留下了一笔山西民居建筑的财富。

  咸丰初年,乔家大东家乔致广生意失败,病重去世。乔致广当家时,乔家在包头因和对手邱家争做霸盘生意导致银两亏缺、货物滞销。股东、商家纷纷上门讨要股银和货款。危难之际,不但没有商家愿意借银子帮助乔家度过难关,反而都窥视着乔家的产业伺机瓜分。

  大太太立即命人召回在太原参加科举考试的乔家二少爷乔致庸,并强迫他放弃青梅竹马的恋人江雪瑛,迎娶绰号“山西第一抠”的陆大可之女陆玉菡,并接管家事成为乔家新任大东家。乔致庸本不愿意作生意,更不愿意与富家小姐陆玉菡结婚,但面对乔家众人的跪求和希望,背负着乔家大院的兴衰荣辱,乔致庸忍痛答应。

  孙茂才,一个经验老道的穷秀才。在太原赶考时曾和乔致庸有过数面之缘,更曾与乔致庸在龙门口舌战主考官,此时他得知乔家有难,也来投奔乔家帮忙。

  乔致庸一行及时赶到包头,暂时稳定了局面。在包头众人疑惑的眼光下,乔致庸兵行险招,顶着莫大的压力有条不紊地酝酿着自己的计划。陆大可意外地再次借银子使得乔致庸战胜了达盛昌,并由于乔致庸的宽容大度,乔家与达盛昌化干戈为玉帛,由于在这场争斗中达盛昌的大掌柜崔鸣九被抓,其弟崔鸣十对乔致庸十分怀恨。

  乔致庸针对包头各分号欺蒙客商等行为大刀阔斧进行人事变更并制订了新店规,保证了乔家生意稳定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以“诚信”为首的商业秩序。乔致庸以“义、信、利” 赢得了包头众商家、股东的支持和信任,乔家的生意又重现生机。

  乔致庸回到祁县,陆玉菡的温良贤惠感动了乔致庸,夫妻二人最终如胶似漆。而此时的江雪瑛却因伤心过度,大病不起。

  乔致庸从一个叫花子身上偶然买到一张百年商路地图,潜心研究后发现因太平军作乱而封锁多年的茶路蕴藏着巨大商机。乔致庸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带着各商家不怀好意的股银南下前往产茶胜地——武夷山。

  传说九龙灯是当年慈禧出逃路过山西乔家,乔家贡献了30万两白银,慈禧太后便赏赐了两盏九龙灯。九龙灯做工极为精巧,上刻九条蟠龙,其中的八条分上下两层排列,中以一轴贯通,为乌木质地。据说目前全国只发现两盏九龙灯,可谓是独二无三!

  半年之后,正当大家盛传乔致庸在南下途中遇难,准备瓜分乔家家产的时候,乔致庸带着为各家采办的茶叶回到了祁县。随后,乔致庸又北上恰克图,直到中俄边境,凭借着“义、信、利”和俄国商人签定了长期合作贸易合同。至此,南至武夷山,北到恰克图的这条封锁多年的茶路被乔致庸疏通,千万茶农也因此得救。

  在贩茶汇兑银票的过程中,使用银票的方便快捷使乔致庸对票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了解,乔致庸不顾孙茂才极力反对毅然前往北京,力排众难,开设票号,提出“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口号。随后前往江南四省开设票号并希望可以帮助朝廷汇兑官银。孙茂才由于生意上意见的分歧和乔致庸逐渐产生了矛盾。

  此时的江雪瑛早已嫁入并掌管何家,对绝情绝意的乔致庸恨之入骨。江雪瑛的丫环翠儿偶然看到了乔致庸偷偷埋葬太平军将领的事情,江雪瑛得知后一纸诉状将乔致庸害入天牢。乔家上下无奈,朝廷下令圈禁乔致庸并要求一笔数量巨大的银两,此后的乔致庸心灰意冷,在家一躺就是十年。

  孙茂才说服了大太太曹氏,想要顶替乔致庸掌管乔家家业。乔致庸思忖再三,不能再忍,将孙茂才赶了出去。

  附:乔家大院的孙茂才,穷酸落魄至乞丐,后投奔乔家,为乔家的生意立下汗马功劳,享有一定地位。因私欲被赶出乔家。后来,孙茂才又想投奔对手钱家,钱家对孙茂才说了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孙茂才后来再次陷入落魄。悟道:没有别人提供的平台,哪有你的今天。不要总想着你的付出,而无视了别人给你的舞台。共赢才会大成!忠诚是最大的资本!——致知遇之恩!共勉!

  十年后太平军覆灭,朝廷对乔致庸的圈禁令解除,但由于时局动荡,乔致庸依然无法出山从商,只能继续韬光养晦。在一次灾民潮中,乔致庸毅然决定,倾家荡产为十万饥民开设粥场,当官员胡叔纯赶到的时候,乔致庸却藏了起来。

  又一个十年后,朝廷出兵北伐,左季高代表朝廷希望能向乔致庸借银助军,久居家中的乔致庸欣然同意。战争结束,因孙茂才的陷害,朝廷竟然要赖掉这笔银两。乔致庸气不过,上京讨要,再次被捕入狱。

  朝廷对如何处置乔致庸感到有些为难,便调来了二十年前被乔致庸打出家门的孙茂才为案件的主审,想把逼死人的罪名推给孙茂才来背。孙茂才与乔致庸在狱中相见,感慨良多,孙茂才喃喃地说,你我可真像两只蚂蚱拴在了一根绳子上啊……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乔致庸不顾众人反对,给朝廷捐银逃难。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号禁止汇兑官银的禁令,乔家生意从此蒸蒸日上。几十年过去了,陆玉菡去世,乔致庸和江雪瑛已经是垂暮的老人,两人再次相见,一生的恩怨情仇,竟然在三言两语中瓦解冰消……

  附读一:乔家大院,原名“在中堂”,位于山西晋中地区祁县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离省府太原市64公里。

  乔家大院建筑奇特,整个大院除了后花园没有一草一木,其建筑造型以一种近乎绝对的对称,层层叠叠的重复,院中有院,院中有园,气势雄伟,奢华壮丽,形成了巨大的震撼力。6个大院相通,连成一片,共有19进院落,300多间房屋构筑成“双喜”字形。各处院落均有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光彩艳丽。所雕刻的图案有人物、花奔、翎毛、走兽、鱼虫、蔬果,有些图案雕绘了古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无不寓意“福寿双至、吉祥如意”。大门对面的砖雕影壁上,有“一寿变百寿”的文字图案,100个不同造型的寿字古拙遒劲,是珍稀的传世艺术瑰宝。定楼上悬挂一块“福种琅缳”匾额,为当年慈禧太后赠送给乔家的褒奖之物。乔家还有两块类似的珍贵匾额:一块是李鸿章亲笔题写的“仁周义博”;另一块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亲书的“丹枫阁”,显示了王公重臣和文人墨客对乔家的钦佩与重视。

  乔家大院代表了明代、清代和民国初年的建筑风格,是清代大户人家的典型宅院,被国家列入历史文化名城的景点。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在乔家大院拍摄的。

  乔家大院主人是晋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乔家第一代创业者生于清初,早年家贫,远赴蒙古包头打工。有了积蓄,便往返于包头、太原、祁县等地贩卖商品。乔氏经商取之有道,讲求“忠、义、利”:把利国利民放在首位;在商业竞争中扶助同行;关心民生,救助难民、灾民。做生意坚持,不搞欺诈,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因而博得了商界同行与客户的信任。

  第二代延续祖训,在包头、太原等地做起了中介生意,投资不多,但利润可观,到乾隆时代已成为拥有数百万银两资产的巨富。第三代是读书人、儒商,即电视剧《乔家大院》主角乔致庸的原型。他把儒家思想融入到经营活动中去,以诚信、仁义为本,薄利多销,生意越做越大,在北京、太原、包头等地,甚至运及江南,开设了许多分号,经营粮食、茶叶、丝绸、兼营票号(即钱庄),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抱负。资产累积数以千万计,但乔氏家族心忧天下,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晚清时期,山西大旱3年,灾民流入祁县多达10万之众,乔家赈灾放粮。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乔家极端痛恨帝国主义,慷慨解囊,献出数百万两银子,救助逃难中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清军。抗日战争时期,深明大义的乔氏后人,冒着生命危险,向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捐款捐药捐,激励他们狠狠打击人侵山西的日寇,被当地军民誉为“矢志抗日的忠诚义士”。

  建国初期,乔氏家族经过商议,向国家捐献了乔家大院,后辟为民俗博物馆,向国内外游人开放。同一时期,乔家还向政府捐赠了古代名家创作的价值连城的500件字画。改革开放以后,在海外的乔氏后人纷纷回国投资,参与国家建设,赢得了口碑。乔氏家风代代相传,殊为难得。这种美德,反映了华夏的优良传统。

  附读二:大院主人乔致庸受命于家族产业危难之际:当时乔家产业的实质问题是资金断链,整个生意没有办法运转下去,即将崩盘。乔致庸解决了断链的资金,盘活了整盘产业。

  随后他在山西商人之间建立了合作和信贷关系,并依靠自己的胆识疏通了切断已久的茶路和丝路,取得了不俗的成功,赚取了巨大利润,不过这与他日后的财富相比不过九牛之一毛。后来他涉足票号业也只不过是赚个吆喝而已。

  乔致庸从什么时候才真正日进斗金的呢?应该是从慈禧将清廷大部分的金融业务交给乔家开始。虽然此时他已经不再亲自操盘,也没有了当初的胆识,但是从那以后乔致庸才真正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他的巨额财富来源于权力,而不是民需。乔致庸也是有顶戴花翎的,他最后也成为了一个大官商,虽然他自己不愿意成为这种人。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雪岩是一样的。

  民间历来有高门出贵子的说法,为了福荫子孙,乔家大院的宅门建得富丽堂皇,厚实高大。窑洞般厚重的宅门上端,石刻行书“古风”二字,笔力遒劲,功底不凡,蕴藏着院落的气势,饱含着主人崇尚君子之德、古人之风的识见。

  祁县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将宅第命名为“在中堂”,将“中庸”二字巧妙地嵌入其中,深刻的哲学含义和处世为人之道不言自明。乔家大院的百寿大照壁两旁有一副对联,为晚清名臣左宗棠所题:“损人欲以复无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标榜儒家“克已复礼”的个人修养,提倡道德文章的社会功能。大院中“慎俭德”、“慎言语”、“仁周义溥”一类的匾额,将德行与做官行商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大院的一个文化特色。

  自古山西多大院,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山西大院出现的社会基础,商人实力增强是山西大院产生的前提条件。清代捐纳制度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提供了最佳选择。

  清代对民居建筑的限制有所放松。确切地讲,清初以来实行捐纳后,积累了相当财富的富有者阶层为清廷解除困难的同时,也为门已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商民捐得官职,便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地造房修宅摆排场。

  现存的山西大院,绝大多数是清中叶以来兴建的。山西票号兴起后,山西大院的规模上了一个新的档次,建筑超大规模的住宅群,被视作时皇权的挑战,因而亦有修建豪华宅第而获罪。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西大院,正堂最多不过5间,然而居室主人却在5间或3间的基地上,向高空发展,修建2层以上的广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道特别的人文景观。

  晋中保存完好且形成相当规模的祁县乔家、以及灵石王家等山西大院,正房都不超过5间,楼高2至4层不等,就是对这种建筑制度的诠释。

  好了,回归文题。慈禧落难时去过电视里《乔家大院》的,但真正是否去过仍是个迷!不过,是清皇朝更是慈禧给了乔致庸发家的机会,作为清皇朝与湖雪岩齐名的两大官商之一,一定会天天盼着慈禧主子光临的。

标签:心情日记,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