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讯 全媒体记者李巧报道:“科学家发现:一味中药48小时可杀死98%癌细胞,转发吧!”“工程院院士推荐世界最便宜的12张抗癌处方”……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会点开吗?也许年轻人对这些套路深谙于心,但父母这一辈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转发甚至照做。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养生类信息深受老年人青睐,其中不乏大量谣言,不少老人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向身边亲人输出这些信息。10月27日,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老人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公众号文章有许多是典型的无认证、无资质、无转载说明渠道的“三无”文章。
10月25日、26日、27日,记者在社区、街头随机采访了多位老人。在这群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中,几乎所有人都会不定时更新朋友圈。他们每天都会浏览好友的朋友圈,或从同学、同事、战友、亲戚等群里浏览各种文章,还有的直接把文章链接发过来。
他们的朋友圈都是什么文章?记者调查发现是以养生类为主,兼有时事、历史、育儿等各方面信息,其中不少是谣言。
福山巷小区的吴女士今年66岁,4年前开始玩微信。10月1日到26日,她在朋友圈转发了32条信息,主要是养生保健、时事及跟上山下乡等历史有关的内容。比如前阵子传香蕉泡过药水,那段时间吴女士就再没吃过香蕉,至今她还称“吃香蕉总感觉像吃药水一样”。她不知道,“香蕉浸泡的白色液体是甲醛或甲醇等有毒液体”是谣言。
记者逐条点开她转发的帖子,发现其中多篇公众号文章已无法看到内容,页面显示“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此账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比如《每天吃一颗,不要搭支架,血管刷得特干净》《你缺的不是药而是营养 很多医生绝不愿转的文章!》等。
70岁的李先生今年1月刚换了一部大屏智能机,本来就酷爱在家族群、战友群、同学群、同事群聊天的他对转发推送公众号文章更热衷了。如今,抱着手机刷微信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天不跟好友们聊聊天、不看看微信朋友圈,总觉得这日子少了点什么。”
多数人对养生、投资谣言,出于“毕竟长辈也是为我好”的考虑,认为无伤大雅。但近年来,不少老年人听信谣言酿成悲剧。
“一名70多岁的老人因为笃信所谓民间秘方可以治病的谣言而停药,结果病情迅速恶化。”江西省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一名主治医师告诉记者,该科曾收治一名74岁患者,因看了朋友圈转发的《民间祖传偏方秘方可以抗癌》文章,就拒绝西医治疗,转而用夏枯草、牡蛎、当归等中草药水煎熬药治疗甲状腺癌,最后导致病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
入秋以来,一篇有关“自制红酒治三高”的帖子在许多老人朋友圈流传。有老人身体力行,按照这篇养生文章给出的“偏方”酿造自饮,并擅自停用降糖药。
“像这种食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预防作用,治疗效果微乎其微。”江西中医药大学专家缐阳告诉记者,这类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所谓养生文章,完全是瞅准老人保健养身的需求胡编滥造。
“自酿红酒等秘方虽然对身体说不上什么危害,但宣称可以治疗‘三高’甚至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对老年人是非常大的错误诱导。”缐阳表示,中医养生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无法起到“包治百病”的作用。可以肯定,朋友圈里以“秘方”、“祖传”为标题传播的所谓中医知识,就是一些企业和个人为追求点击量杜撰的。
记者发现,许多老年人朋友圈的信息大概可分4类:养生建议、投资理财、心灵鸡汤和时政、社会类新闻。诸如“购买稀有国外基金”“以房养老”“民族资产解冻”等所谓投资理财类诈骗信息,对老年人来说欺骗性更强、诱惑力更大。
上海路社区的廖先生关注了一个公众号“赣中财富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投资基金,一个月不到就损失5000余元仍不自知。儿女发现后报警,才知道这是一个在线专门忽悠老人“投资”、牟取不当得利的非法平台。
“这个平台是深圳一家私企性质的金融公司注册的,网上显示注册资本只有10万元,很难想象这种规模的金融公司有投资基金资质。”南昌市青云谱经侦大队民警介绍,此前他们也曾接多宗类似报警,一部分是中老年人在关注微信某个所谓基金投资平台后,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购买基金结果被骗。
民警说,许多老人血本无归后才发现,所购买的“麦肯”、“亿鸿”等国内外基金都是虚构的。由于此类平台都是“打一枪换一地”,全国各地可能都有受害者,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讨回损失。
江西久保律师事务所主任罗久保表示,与其他消费群体相比,老年人的知识更新能力不足,对外界信息缺乏准确的判断,更容易被他人诱导,从而上当受骗。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均应受到法律保护。(江南都市 报)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