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这节那节,父亲节最不重要,为什么,说不好。可能父亲们也不当回事,俯首甘为孺子牛,老爸和老妈不一样,老妈婆婆妈妈,弄个节哄她高兴,挺容易。老妈明白自己高兴与否不重要,她高兴了,孩子也会高兴,大家都高兴,何乐不为。
老爸不一样,男人吗,总得像个男人。总得装一下,感情要含蓄,混得好的成功人士,不屑于琐碎,大丈夫驰骋天下,官场春风得意,商场日进斗升,有没有这个节无所谓。人生不得意十有八九,老爸混得不好,神色难免沮丧,心情肯定压抑,父亲节仿佛业绩不好的员工年终考评,这时候,儿女给他们献花,哪壶不开提哪壶。
于是父亲节成了鸡肋,可以有,更可以没有。毫无疑问,在父亲节这天,不太会去想我作为父亲,应该有什么待遇。无意中打开微信朋友圈,满眼父亲的心灵鸡汤。又有记者打电话过来,让看一部父爱为主题的微电影《梦想的通关秘籍》。看了便不能免俗,立刻有所感悟,也想起了自己父亲,虽然被动。
想到小时候,拎着空瓶帮父亲去买酒。买洋河大曲,当时市面上,差不多是最好的白酒,一元三角七分一斤,多少年都这价。有机会参加酒文化讨论,遇到一位美女评酒大师,教大家鉴定白酒,隆重推荐洋河,推荐梦之蓝。我对白酒外行,喝到嘴里都一个味。只记得父亲对洋河评价很不错,说酒是粮食做的,喝了酒可以少吃饭。
父亲喝酒,并不要什么菜,有几粒花生米,已经是很快乐的人生。向美女大师提问,今日之昂贵梦之蓝,与当年街头零售的洋河大曲,有何本质区别。大师快人快语,结论就两个字,“绵柔”。酒是一样的酒,解决的是入口感觉,所谓低而不淡,高而不烈,绵长尾净,丰满协调。父亲过世二十六年,如果还健在,不知道会怎么评价绵柔,他能同意吗。
人生如酒,非常怀念父亲吃酒的模样,独自一人慢慢品尝,一口一口小酌。父亲爱酒,特别讨厌与人干杯,一口一杯喝尽,是在糟蹋,是对酒的不敬。与许多相比,父亲一生还算幸运,没被判刑,没被流放,下乡改造过,也就一年多。虽然减了四级工资,打成后,基本上没缺过钱。
心情当然压抑,非常压抑,文革后期,白酒供应紧张,要凭票,很多家庭舍不得喝,把酒票送给父亲。中国历史上,文化人即便不得志,日子也比普通老百姓好一点。事隔多年,仍然记得父亲拿到酒票时的得意和满足,世道真的是很不好,还能有口酒喝,也算不幸中大幸。
民国年间,中国有过一个父亲节,日子是八月八日。八八与爸爸谐音,一直没流行,也许都觉得没必要。现在又开始热闹,会不会一直,能不能继续,难说。情人节儿童节母亲父亲节,说白了,都是商业在支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市场才是最后的硬道理。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