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上19:00,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和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共同做客松社,两位嘉宾从王跃文老师的新书《无违》开始说起,谈到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小说的细节、文学对个人的滋养等话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文学分享。
《无违》是王跃文老师的首部人生随笔集,可以说,这本书对忠实粉丝来说是一份福利。看过王跃文老师的很多小说,如今再来通过这本随笔集了解作者的为人处世、做事思考等等,实在是件幸福的事,它带领我们直抵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为本期「松社我来讲」的主题是“小说创作和阅读”,所以两位嘉宾首先探讨了各自的小说创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文学的真实”。王跃文老师认为,其实所谓的真实,未必是我们眼见的真实发生在生活里的真实,它应该是作家笔下的艺术的真实。他以自己早期作品《国画》为例,“这部小说有50多万字,里面的事情和人物没有一个是我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直接搬过来的,但是为什么读者还是觉得写得很真实?那是因为我对整个这一块儿生活非常了解,营造出的那种氛围和关系,以及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让人感到十分真实。包括多年前读邵丽主席的《我的生活质量》,里面人物的处事方式和微妙的关系,只有在那个场域里待过的人才能写得出来。”此外,王老师还谈到了文学的真实可分为很多方面,其中包括世界的真实,即细节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要真实等。
一本小说中的整个构架与作者经历的现实事件完全不同,为什么那么多读者会在里面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寻找到社会现象的存在?在邵丽老师看来,这是作家的一种能力。“《我的生活质量》写的就是一代人的集合,当时很多比我大几岁的朋友都会觉得书中某个部分是在写自己,其实我写的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普遍要面对的焦虑和思考。那么这部作品有原型吗?有,但这个原型非常小。”邵丽老师说,“作家不可能写100部作品就是100个人的人生经历,作品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文学作品有时是感性的,作者的意图越含蓄,就越好,越为艺术品。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作品不见得就是好作品。”王跃文老师补充说,“有时我们说,这部小说主题很鲜明,这不是夸奖,好的艺术品很多时候不是拆分一下就可以概括中心思想的。”
王跃文老师讲的创作感悟,对一个读者了解一个作者非常有益。有时我们会好奇,这么一位文学大师,他的个人阅读是怎样展开的,受到了怎样丰富的文学滋养呢?其实,在上一代作者生活的年代,文学的滋养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贫乏。回忆起儿时的阅读经历,邵丽老师感慨连连,“那时候我们看一本书都很困难。小时候读《红楼梦》没头没尾,抓住一本书不知道是什么就读来读去。父亲有一本《本草纲目》,我和兄弟姐妹就给翻得稀烂。那时候绝对不肯放过一个带字的东西,我们的理想很渺茫,不知道该怎么样,所以书本带给我们的很多东西太重要了。”
王跃文老师同样碰到过这样的无力感。“我非常感谢文学,假如没有文学,人类早已灭亡”,这是他曾在一所大学随口说出来的话,今天再一次在这里送给郑州的读者朋友。他说,“如果没有文学我的生活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假如有来生,我仍然愿意当作家。”王跃文老师说起他非常喜爱的大诗人——苏东坡,苏轼一生为人高洁,是一位很有才气的诗人,然而一辈子遭受流放,人生非常坎坷,最后死在了被流放的路上。在王跃文老师看来,但是文学点亮了苏轼的生命。“假如他的生活里没有文学,真的不可想象。有文学滋养的灵魂真的是不一样的。”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