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5岁的讲师龚德才在网上走红。在接受几个学生的采访后,龚德才31年“专注教学,不评职称”的经历被大量转发,随即引发网友讨论,“大学老师到底是课讲得好重要,还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而龚德才本人回应说,看到那么多学生肯定自己的教学,“做30多年老师很值得。”(10月25日《北京青年报》)
在学生看来,龚德才老师的讲课水平绝对不低,绝不限于讲师水准,而他在教学上的投入,也是有目共睹的。去年,学院每个班要推选一位最喜爱的老师,龚德才票数最高,是唯一一位有三个班推举的老师。很多学生留言表示对龚老师的喜爱:“大学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幸甚至哉”。龚德才没有评上副教授的最大原因,或者说唯一原因,就是没有论文。
最让人佩服的是龚德才老师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自诩怀才不遇的人,在高谈阔论中感慨自己是被埋没的金子。但龚德才老师,不怨不恨,不懈不怠,他自己解释,“没有评职称,并不是评不上或者学院不给评,而是因为从来就没有参评过”。当然,龚德才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24岁就成为湖南师大最年轻的讲师,后来也写论文,但在写了几篇之后放弃了,原因是,“不是说写不出来,而是不想为了评职称而写文章。”
没有论文,当然没有办法。“最年长讲师”的存在,似乎成为一个“反面典型”,警示年轻教师要分清缓急轻重,不要陷入教学里出不来。
叙述到了这里,再次让人感慨职称改革的远见卓识。在职称改革的春风下,唯论文倾向已经得到了一定纠正。南京理工大学自2016年启动实施职称评审改革以来,加大职称破格力度,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56岁的应用数学系教师黄振友,1999年以来一直是副教授,教学备受好评,论文不占优势,成为了学校第一位“教学为主型”教授。
一直以来,论文备受关注,其实人们并不是简单反对论文,只是反感唯论文化的倾向。在当前职称体系中,论文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任何一种体系,就怕“华山一条路”。无教学,何大学?重视科研并没有问题,但不能“一条腿走路”,忽视教学的重要性。当前方只有一个出口时,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多样性。因此,“最年长讲师”的淡然让人难以淡然。在这一轮职称改革的春风下,希望龚德才老师能够迎来自己的春天,希望更多像龚德才一样的老师能够走进“春天里”。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