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人说过,“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演讲的时代”。想一想,的确可以这么说。那时教人练口才的书籍和杂志很畅销,经常有名人开全国巡回演讲会,上座率比肩歌星演唱会……之所以如此,或许因为大家普遍不善于讲话,缺啥补啥,于是很渴望提升口才。
那时有一档电视节目叫《亚洲大专辩论会》,收视率很高。我却一直有个疑问:辩论双方并非直抒胸臆,面对一个辩题,都是抽签决定正反方。这就意味着有人内心其实并不认同正方或反方意见,但为了竞赛,有可能要“违心”去批驳自己赞同的观点。对于我的疑问,周围人都不以为然,他们都觉得越是“口是心非”,越能锻炼口才。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早已不流行正儿八经的辩论,而一些形似脱口秀的综艺辩论节目收视率不低。有一点是没变的,观点依然预先设定,很可能并非演员自己的真实想法。
汉代思想家扬雄提出过“言为心声”的观点。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个观点并未过时。如果一个人能言善辩,却是根据需要而非“心声”来表达意见,那么其口才越好,越容易坏事。在职场,这样的口才就像是不定时炸弹,明智的领导往往不会重用这样的诡辩之人。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