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为了应付上面的绿化检查,让人用油漆把整座山都给刷绿了。”这句出自春晚小品《走过场》的台词,听得观众捧腹大笑。
很多人把这句话当段子,但讲的实则是真事,背后反映的更是我国这几年屡见不鲜的“伪装”应付环保检查的问题。
2019年,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发表《揭开环保领域伪装乱象》一文,当中指出:前些年,有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给裸露山体刷上油漆搞“假绿化”、某村用涂绿漆的方式把秃山变“绿山”等“创举”。
除此之外,还有的非法开采企业使用绿网遮挡盗采矿区,或将大量盆栽苗木直接摆放在砂场,搞“盆栽式复绿”。
这样花样百出的“虚假复绿”如今更是有形成“躲避环保检查产业链”的趋势。一些商家在电商平台上销售“防航拍”伪装网,并声称只要在山体林地等铺盖他们售卖的“高质量绿化网”,就能达到“防违章航拍”、“防卫星监测”的效果。
面对“魔高一尺”的花式造假,我们如今也有了“道高一丈”的监管手段——卫星遥感监测。
简单来说,卫星遥感技术是以卫星为平台,搭载多种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从而获取地面的水、植物、土地、大气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状况信息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的进步,我国遥感领域正式步入高分辨率影像的大数据时代,卫星遥感等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2021年9月7日,由生态环境部牵头负责组织研制建设的高光谱观测卫星(又名高分五号02星)搭载长征四号丙遥四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中心成功发射,这一卫星的在轨运行也有效填补了我国高光谱遥感观测的空白。
相比于光学成像卫星只能看到物质的形状、尺寸等信息,高光谱观测卫星不仅可辨形、知色,还可识别不同物质的“指纹”,也就是每种物质独特的光谱信息,其具备的光谱成像技术,可使光谱与图像结合为一体,探测各类物质的具体成分。
比如,某处种植了一片小麦。根据以往的生态环境卫星拍摄的图片,专业人员可以反演出该处是农作物种植地块,却无法辨别种植的是小麦还是水稻。但借助高光谱观测卫星探测到的光谱信息,专业人士可以很快确定种植的农作物种类。
基于同样的原理,高光谱观测卫星对于刷绿漆等“虚假复绿”的监管工作也同样奏效。由于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独特的光谱特征,真正的植被与绿漆等的光谱数据大不相同,卫星遥感监测也因此让“虚假复绿”的乱象无处遁形。
秸秆焚烧不仅容易引发火灾、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还会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其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也威胁着人体健康。
2020年9月27日,由生态环境部与应急管理部共同牵头研制建设的光学对地遥感卫星环境二号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2022年10月13日,环境二号E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环境二号A、B、E三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在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方面,环境二号A、B、E三颗卫星可针对秸秆焚烧和沙尘污染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实现大气环境污染的遥感精细化监测应用。
作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重要技术支持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如今已综合利用包括高光谱观测卫星和环境二号A、B、E三颗卫星在内的5颗极轨卫星和2颗静止卫星,建立多源卫星遥感全天时、高精度监测技术体系,每天实现对全国范围扫描监测300余次,搭建了全国秸秆焚烧火点一张图展示平台。
作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手段,卫星遥感监测固然大幅提高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能力,但解决生态问题,让青山真正“复绿”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靠几把刷子、一桶绿漆或一张绿色挂网,就能让山体披上“绿装”,确实是“花费少见效快”。但让荒山真正披上绿装,还得靠真刀实干。
正如人口学家詹妮弗·舒巴(Jennifer Scuibba)所说:“我们对地球的影响,更多的是由我们的行为驱动,而不是由我们的数据驱动。”
来源: 人民日报 环境经济杂志 人民网 新华网 生态环境部官网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CGTN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 人民政协网 中国纪检监察报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