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我为什么总选择去更冷的地方?》,本来以为,这是个足够偏门的选题了,结果意外地在后台收到大家的讨论:“冬天,就该去个有冬天样子的地方啊!”
土耳其我一共去了两回,一次是LP最佳季节秋天,一次是临时决定的冬天。结果呢,给我印象深刻的,完全是冬天那回(来一张对比图)
伊斯坦布尔完全是为冬天代言的城市了,在一派蓝色的气场中,天,海,清真寺,在桥上钓鱼的人们,在冬天的凌冽里,硬是加了一层柔软的雾蒙蒙的滤镜。
我的土耳其情结是伊斯坦布尔,开始于帕慕克拿诺贝奖的那一年。也就是读到《我的名字叫红》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那一年。
后来刚开始工作时,被问到最想去哪一个城市做outing,我的回答是伊斯坦布尔。
也只是想去帕慕克笔下的那个城市生活一段时间,所以当时临近春节机票打折,不爱苦旅如我,也是没有一丝的犹豫,也阻挡不了我对土耳其的向往。
出发前三天的时候,我正在赶东西,一边定下机票行程。随便定了个酒店,据说可以直接看到蓝色清真寺顶部,我没忍住,真的点开了图片,看见了房间窗口能望见的蓝色清真寺,就那么发呆十秒,才回过神来继续工作。
圣索菲亚Ayasofya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神圣智慧的意思,没做功课的我当时并不知道它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只觉得它的美很不同,既像教堂又像清真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它到1519年为止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1453年开始由奥斯曼土耳其人改建为清真寺。
跟很多美丽的建筑和风景一样,它的美在每天不同的时分都不一样,没办法在不同的时分一直去露台,就只捕捉到了早晚,能看着它说晚安觉得内心很宁静。
若只是逛逛重要景点,伊斯坦布尔只需一天便能游完。白天在老城区看看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托普卡帕宫,傍晚在独立大街溜达几圈,就可以说你来过伊斯坦布尔了。而我在伊斯坦布尔的第一天也是这么度过的。
轮船从加拉塔大桥附近的码头出发,沿着海峡两侧的欧洲和亚洲海岸线转上一圈,所费仅约三十块人民币,堪称是土国最物美价廉的旅游项目。
码头附近有成群海鸥飞翔,阵阵海风吹来,也不觉得有大海独特的咸腥味。或许是刚尝过的土耳其甜品还未完全消化,竟觉得吹来的海风带着一股甜味儿。到达小岛,登上山顶,天气不够晴朗,因此远处的黑海也不算壮阔。
这种醍醐灌顶的状态一直保持到我去卡帕多奇亚,没错,就是那个地球上最像月球,且是世界上最适合做热气球的地方。btw,在卡帕没坐成热气球,但这不妨碍它是我土耳其之行里非常非常难忘的部分。
卡帕多奇亚的美在于地貌,这归功于数百万年前的火山爆发。百万年来的风雨侵蚀,各种地质事件的偶然交汇,造成了独特的火山岩地貌。
人类连精灵烟囱都打了主意,在柔软的火山层上开凿,最终创造出一个藏匿在火山岩地貌中的地下大都市——普通民居,加固型避难所、秘密教堂、地牢以及完整的地下城市,搭载着三千年文明的印记。
不过话说回来,卡帕多基亚的红绿线(当地一日游的两条固定路线)确实很有趣,而且我去的时候是大雪,更让“景点”也添了一口仙气!
去土耳其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但为什么在想到“冬天”这个词时,土耳其仍是第一个蹦出来的呢?大概是因为在那里,我拥有过最像冬天的冬天,满街不怕冷的猫,满街不怕冷的人。
每个人都非常inner peace,好像天大的事儿也不算什么。而且他们很爱开玩笑,那种随时都要幽默一下的性格让他们看起来生活幸福感很高。
土耳其不是英语国家,但问路的话,路人都会很努力地帮忙,热心到不行。而且语言真的就是个工具,逼急了只要能懂就行。
当初酒店的人为我安排路线,那一口带着浓重口音的土耳其英语我居然愣是全听懂了。
也就是说,人在任何环境里,都是可以往最好一面去生存的,重点在于你的选择。
即使在伊斯坦布尔,这样有着千面的城市,你可以看到征服,看到权力,看到包容,看到怜悯,看到斗争,看到时间的沉淀,看到人类极尽的艺术能力,看到在历史面前人的渺小。
让人觉得,许多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放入时光和宇宙里,不过是尘埃般的存在,实在不值一提。跟四季更迭,天气变幻一样,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土耳其之后,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我都在心里给自己这么说一句,像打气也像安抚,接受处境,并作出行动解决和对抗,其他能做的,不过是等,顺势等着冬天过去。作为深冬出生的摩羯,忍冬极强这点确实在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些事不去经历,你就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还蓄积得那么多,能做得那么好,以及,世界上那么多体验,如果只要求拥有温暖与享乐,是不是也太可惜了。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