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华网主办的第八届绿色发展论坛上,陇南获评“2022年乡村振兴绿色实践优秀城市”。
荣誉背后尽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写照,诠释了陇南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和守护。
生态是陇南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近年来,陇南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动“三个转化”,统筹推动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旅康养均衡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实现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生态助推乡村振兴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道固远,笃行可至。借“绿”转化提高发展质量,点“绿”成金兴业富民,今天的陇南,绿色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和后劲——
熟悉陇南的人都知道,陇南山大谷多、沟深、土地碎片化,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农业都不具备优势。
如何从“劣”转换到“优”?曾经的困境导致发展滞后,让陇南强烈地意识到,只有守住生态底线,才能守住通往“金山银山”的大道。
从这个认识出发,陇南紧紧围绕建设“美丽陇南”目标定位,发挥优势,通过“换道超车”,走绿色生态崛起之路,厚植绿色发展基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把劣势转化为乡村生态振兴的优势。
在实践中,陇南注重保护绿色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陇南的绿水青山,把“三线一单”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生态环境保护“1+10”组织体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境内绿色森林面积达177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78%,高于全国19.74个百分点,是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区域之一,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2天。
每逢蓝天白云、阳光明媚的日子,不少陇南人的微信朋友圈就会掀起一场“摄影大赛”,唯美的心情短语层出不穷,表达各自幸福和惬意的心情。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蓝天白云美不胜收,这对生活在陇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气。”武都区市民王女士感慨道。
与此同时,陇南坚持把绿色理念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全力构建多层次绿色化城市空间结构,打造“人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绿色宜居城市,并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等工作。
陇南还注重构建绿色发展机制,坚持“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绿色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权重,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检查监督职能,积极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陇南正以最大的决心,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勇气,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从陇南实际来看,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立足于此,陇南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两山理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致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着力把陇南靓丽的乡村“颜值”转化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产值”。
“今年已经是我种植平菇的第15个年头。”走进西和县石峡镇高河村王如叶的菌菇大棚,放眼望去,一排排菌棒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朵朵平菇从菌棒两端冒出来,像花朵一样簇拥在一起,鲜嫩肥硕,长势喜人,“这是今年的最后一茬”。
“我只种了两三个棚,一年的纯收入能达到6万元。”在王如叶看来,这一朵朵平菇,就是一天天红红火火的日子。
发展菌菇产业只是陇南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生动缩影之一,也是“两山”理念在陇南生根发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陇南依托生态资源禀赋,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花椒、核桃、油橄榄等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苹果、茶叶、苗木等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了一批绿色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和示范点,同时实施补链延链强链行动,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规模,初步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一县一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与此同时,重点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培育白酒酿造、农特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绿色、有机、无污染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了绿色经济发展效益。
顺势、应时、识变。基于优良的生态、产业等资源禀赋和多年发展凝聚的基石,陇南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提升拓展文化旅游康养基地,谋划文旅康养项目,提升打造文旅康养特色商品……陇南已逐步开启了发展文旅康养的生动实践,也凝聚了广泛的文旅康养发展共识。
据了解,2021年,陇南完成生态产业增加值141.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8.1%。
陇南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秦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厚重的历史和人文背景成为陇南鲜明的文化标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陇南把文化振兴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保护文化之根、赓续文化之脉、建设文化乡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将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有效融合,促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光棍多、贫困户多、五保户多、破烂房子多、流失人口多。”一语道出了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曾经的贫穷和落后。
把握有利条件,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朱家沟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潜在优势,突出保护与修缮、挖掘与传承,让传统村落“活”起来,绽放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在我们村可火了,游客络绎不绝。”岸门口镇街道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彦杰说,“我们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乡愁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
当下的陇南,蕴藏在青山绿水间的矿产、特色产业、旅游、文化等资源正转化增值,不断释放为经济增量。
以“绿”生“金”,释放“生态红利”,富泽百姓,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写照,也是陇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下,放眼全市,这片“绿”,是举目可见的高颜值,铺陈在陇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这片“绿”,是深入人心的新理念,引领陇南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总书记曾强调,要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重任在肩,光明在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以“绿”为底的陇南故事可期待更多精彩!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