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行一个有名的段子:刘备建立蜀汉后,蜀地卖草鞋的商户扔鞋相庆,幻想着这次会迎来草鞋界的春天。可没过多久刘备下令:草鞋加税三成。因为刘备太清楚卖草鞋能赚多少钱了。
这个段子拿刘备作为“织席贩履”的祖师爷进行消遣,欲博人一乐,确实很抓人眼球。但了解三国历史的小伙伴们可能会发出感叹:这何尝不是当时蜀汉政权内部的真实写照呢?
话说刘备建立的蜀汉只占据益州一地,国小民贫。为了支撑起蜀汉“兴复汉室”的宏愿,蜀地百姓承担了巨额的赋税。特别是诸葛亮和姜维连年北伐,劳师远征,极大地消耗了蜀汉原本就比较“单薄”的国力。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不得不将经济危机转嫁在百姓身上。
一组蜀汉灭亡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能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蜀汉灭亡时,献给魏国的人口典册上说,蜀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而在这不到百万的人口中,军队的数量为十万两千人,兵民比例为10.85%,相当于每11个百姓要养活一个士兵。
相比之下,魏国人口为443万人,总兵力是50万人,兵民比例是11.3%,相当于11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东吴人口是240万人,总兵力是23万人,兵民比例是9.6%,相当于10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从上述据来看,似乎是三个国家中,魏国的百姓生活最辛苦。
但这种简单的兵民比例数据却掩盖了另外一个事实:古代国家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口数量的多寡。因此,就经济发达程度上来看,曹魏要远胜于蜀汉。因为人口越多,生产力就越发达,国家就越富庶。国家越富庶,军队的供给就越能得到保障。因此,从军费的筹措难度上来看,三个国家排序应该是蜀汉>吴国>魏国。
而从人口基数来看,魏国人口最多,蜀汉人口最少,仅相当于魏国的五分之一多一点。人口基数越大。人口增长也越快。试想,如果如果魏国的兵力在战场上损失一万人,将很快就能得到补充;而蜀汉如果损失一万人,那将是伤筋动骨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每次都执行谨慎稳妥的策略的原因所在。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蜀汉立国时的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有九十万人口;而公元263年亡国时,人口九十四万。蜀汉在四十三年的时间里,才增长了四万人。究其原因,除了人口基数小增长缓慢外,还有人口消耗得不到补充的原因。而同时期的魏国,据专家根据西晋初年的人口估计,实际人口很可能已经超过了八百多万人,几乎是蜀汉人口的八到九倍。所以到了三国末期,国内百姓的负担排序应该是蜀汉>吴国>魏国。
刘备建立蜀汉后,面临着很大的财政危机。除了强取豪夺蜀中豪绅的财产用于赏赐立功的部下外,刘备还听取谋士刘巴的建议,发行了一种叫做“直百五铢”的钱币(也叫“直百钱”,相当于现代发行的大面额货币)。
我们知道汉朝时通行的货币是五铢钱,直百钱刚发行的时候,重量约为五铢钱两倍,却被蜀汉官方强行赋予了五百倍于五铢钱的购买力。后期,蜀汉为了减小铸币成本,更是将直百钱的重量一减再减。到了最后,一枚直百钱的重量仅相当于一开始时候的一半左右,材质也由原来的铜质改为铁质。这就相当于拿一块钱去换百姓手中的一千块钱。新钱币的发现在蜀中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百姓苦不堪言。而刘备集团却靠着巨额的铸币税积累了大量财富。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