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是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常常遇见的人。”江晓原教授如是说。“徐光启是一位革命性的科学家。”李天纲教授指出,徐光启的革命性科学贡献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天文学上,他主持编修了《崇祯历书》,改变了中国人的历法体系,奠定了我国此后近300年历法基础;在农业上,他引种番薯,推广至大江南北,为中国人口的激增解决了口粮问题;军事上,他集资购入当时最先进的火炮。最值得一提的是,400年前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指出了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重形象思维轻逻辑思维的毛病。在《几何原本杂议》中,徐光启指出了“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的问题,翻译《几何原本》就是要把当时欧洲所有学科“方法中的方法”引入中国,把最基础的逻辑推理方法带给国人,使得“人人真能自绣鸳鸯”。这一创举相当有远见,为之后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早前的西方汉学研究中,徐光启和利玛窦的佳话被列为必修的入门课程。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查尔斯·派格,将徐光启与利马窦400年前的科学之交,奉为不同信仰、文明或文化间“和而不同”的典范。
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主动结识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当时明朝衰落,徐光启主张学问务实,以救朝廷;利马窦是来华传教的耶稣会会长,着长衫写方块字,满口“之乎者也”,希望与中国士大夫打成一片。双方开始翻译欧洲科学研究的奠基著作《几何原本》。
整个翻译是由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录。不过,他不是一位普通“秘书”,而是要翻阅大量汉唐宋元时期的古代数学著作,仔细推敲后成文。然后,再请利玛窦对照原著核对,稍有不妥,两人会反复商讨,直到彼此满意为止。其中,“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钝角”等中文术语,称得上传世译文——至今沿用,将哲学译做“爱知学”更系传神之作。“可是,这种中西互见、细细琢磨的翻译法没有流传下来。”李天纲连连惋惜。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