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冷笑话 » 正文

东中华论坛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21-12-05 属于 冷笑话 栏目  0个评论 59人浏览

  李亚彪:刚才我们只不过是开了几个小玩笑,这是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几句台词。

  迟海峰: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他们分别是来自工人文化宫影剧院的王福安经理和吉林艺术学院戏剧编导系的卢雪松老师。大家表示欢迎。

  李亚彪:电影是一个严肃而又不失轻松的话题,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先听几句电影旁白,大家猜一猜,也算是热热身吧!开始——

  卢劲杉:所以说做妖就象做人一样,要有仁慈的心,有了仁慈的心, 就不再妖,是人妖。(《大话西游》)

  迟海峰:禀夫人,小人本住在苏州的城边,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谁知那唐伯虎,他蛮横不留情,勾结官府目无天,占我大屋夺我田。(《唐伯虎点秋香》)

  卢劲杉: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东方不败》)

  迟海峰:从现在开始,你只许疼我一个人,要宠我,不能骗我,答应我的每一件事都要做到,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真心,不许欺负我,骂我,要相信我,别人欺负我,你要在第一时间出来帮我,我开心了,你就要陪着我开心,我不开心了,你就要哄我开心,永远都要觉得我是最漂亮的,梦里也要见到我,在你的心里面只有我,就是这样了。(《河东狮吼》)

  卢劲杉:沈老师,我错了,今天早晨我就惹了副台长不高兴,他让我写一个检查,您要是急着用,我就先给您,错误虽然不同,但都是检查。(《手机》)

  卢雪松:那么我就来讲述一下中国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可能有点像上课,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可以说中国电影的起步并不晚,而且在当时,在国际上应该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就逐渐被人赶上并超越了。

  中国电影诞生在北京后传入上海,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中国电影真正的故事片是《难夫难妻》,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家影业公司——明星影业公司正式成立,这是初创时期。

  二十世纪30年代是武侠片与功夫片盛行的时期,里面有很多特技,很吸引人,当时卖得很好。此外,还有一些代表作品,比如《姊妹花》、《渔光曲》、《马路天使》、《神女》等。其中,由阮玲玉主演的《神女》是中国电影的高峰之作;胡蝶在《姊妹花》中一人饰演两个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渔光曲》在上海大都会连放84天,有极大的轰动效应;《马路天使》在制作上基本可以跟当代电影相比,影片突破了戏剧化的表演模式。

  4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全面成熟的时期,电影产业的结构发生变化。解放前的电影制片厂基本都是民营的,抗战之后,他们都被收归国有,壮大了中国电影的规模。当然,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民营电影公司的规模的缩小。

  当时有一部电影叫《太太万岁》,非常成熟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导演们对新的拍摄方法的不懈追求,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运动实际上可以说是由电影开始的。

  从1952年到1954年的中国电影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产量,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以后,这才产生了一些如《董存瑞》、《上甘岭》等著名的影片。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又出现了“反右”,中国电影又遇挫折。1959年,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有关部门狠抓电影创作,许多优秀影片出现了爆发的态势。等到1964年整风运动的时候,中国电影虽然不能说被全盘否定了,但是很多优秀的影人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文革结束之后,又叫做电影新时期,主要是在1984年的时候表现为电影观念上的一次大的转型。在这个时期,电影的艺术表现力、音效、画面等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吴天明的《老井》、《人生》等影片,在电影元素的使用上都与以前的电影有了很大区别了,在很多镜头的使用上都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叙述方式,是一种不考虑市场的纯艺术化的探索和追求。

  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又出现了一个转型,由原来的追求理想的形式转而变得非常商业化了,“第六代”导演中,以王小帅、管虎等为代表的许多地下电影还一直坚持着进行一些艺术上的探索,坚持对中国底层的一些描述,似乎想要恢复一些中国电影人出自于良心的一种创作。

  李亚彪:谢谢卢老师,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详细地讲述了中国电影的一个大致发展历史,许多熟悉的电影仿佛在脑海中又过了一遍。

  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看在自己的脑海中,在影院看过哪些给自己留下较深印象的影片?

  陈晓雷:《英雄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红高粱》、《老井》、《菊豆》

  高庆林:我对1980年以前的电影印象比较深,因为它对我的生活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3岁时看的《千万不要忘记》,文革期间的“老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当时主要是以战争片为主导方向的,这“老三战”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八部样板戏,现在北京有个剧院,专门来演那八部样板戏,而且市场还很好。至于进口片,就只有几部,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海岸风雷》,还有罗马尼亚的几部电影,再就是朝鲜的《卖花姑娘》,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当时看电影都是混进去看,自己画票,看进口片就是用一个同声翻译,大家看得稀里糊涂,翻译的水平很差。那时候最受欢迎的是意大利和法国片,而且也开始引入一些新的电影理念。

  我看电影最集中的就是1980年左右了,那时候有条件,我们自己有剧场,那时候看的有内部参考影片,还有很多如《流浪者》等日本片及一些苏联片。对于中国电影,早期的影片也看到了,当时让人看了感觉很震惊。其实中国的电影事业在起步时,大概在30年代时发展水平是居于世界前列的。

  卢劲杉:下面,我们请工人文化宫电影的王福安经理来把影院的票房与经营情况以及自己的一些感受与大家交流一下。(中间可以讨论)

  王福安:国外关心的是看电影的人数,但是现在已经更多地关注人次了。关于中国电影,多年来感觉是处于一种变化之中,在变动中寻找一种真正的影片定位。过去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老少皆宜的,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的受众也已经逐渐细分了,我觉得现在中国电影还是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你看到了很多好的,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不好的,今年我国电影的产量还是很高的,但是最终在市场上如果没有观众的话,还是不行的。就我们影院来说,有的时候工作人员比观众还要多,也曾经面临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李亚彪:您能不能简单谈一下电影走入市场之后,具体应该如何按照市场化来运作呢?因为长春毕竟还不是一个大都市,很多先进的运作方式到了这里都难免会变形,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福安:我们近年来也在不断地关注市场,在选择国外影片和进口影片过程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哪些影片能够真正触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能够真正打动人们的心灵。

  多厅、小厅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影院的发展趋势,现在很难要求很多人同时来看电影了。但是多厅、小厅的银幕毕竟还是有限的,很多人到影院来追求的还是那种和家里不同的感觉。情侣当然喜欢小厅了(哈哈),但是很多影迷为了寻找品质和追求效果,他们还是很喜欢在大厅看电影。

  高庆林(社长):如何对电影进行商业化运作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一部电影来说,制片商的盈利方式上是怎么个比例?具体的盈利机制是怎么样的?各个时期的电影是怎样维持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现在这种分帐方式还没有统一规范,你们实行电脑售票后是如何审查的呢?有人来检查吗?电影的相关产业如《哈利波特》的书,还有一些其他的附属产品,这个东西决定了将来的电影的生存方式,决定了电影如何在多种渠道内与观众来进行互动。

  王福安:抓制片、抓质量,以前的影院各个方面都是分层的。一部进口大片要先经过海关这一关的。现在,凡是要上映进口大片的影院就必须实行电脑售票。在供与需之间环节越多,成本就越高。这个成本最终还是要加到观众的身上。电影不只是为观众提供一个放与看的问题,它的功能和定位也要有一些新的变化。

  现在影院也是一个平台,我们是如何把商家、电影、观众等等很多因素融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一个对接,在这个过程里面来实现我们的价值。

  王猛:我很喜欢那种人多的感觉,大家共同为精彩的画面而鼓掌,看到幽默的画面时一起开心地笑……这些感受是在影院以外的其他地方所体会不到的。

  鲍盛华:小的时候在农村,每天都盼着去看露天电影,不在于演什么片子,而在于今天“演”电影!所以那时候的电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看电影仍然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来了什么朋友,干什么?看场电影吧。再比如,和自己的爱人,在过一个特别的日子,以什么方式呢?看一场电影吧。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电影内容的东西,但似乎不是第一位的。只要内容过得去,又具备了想请朋友或与亲人共同度过一段时间的心情,就可以走进电影院。所以电影到现在为止仍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单纯看情节的话我就不去影院了。

  陈晓雷:小的时候生活比较单调,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电影是一种艺术创作,他比原生活更美,它能够把我带入到那个电影再造的空间。

  周长庆:我愿意看电影,一年能看好几次。都是别人看完了,说挺好的,我就带着老婆、孩子去电影院看了。电影是群体性的东西,大家一起感受一个东西,这种感觉在家里面是感觉不到的,在家里看恐怖片还可以,但是要是看大片的话还是喜欢到电影院里面去看。

  徐家军:在影院感受更多的是一种视听艺术,很多外国的大片是专门为这种空间、时空来设计的。比如我们看《泰坦尼克号》,如果看原片的话,效果都很好,但是如果看的是经过翻译之后的片子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原来的味道。

  张颖:我在家里根本看不完一部电影就睡着了,在电影院很投入,可以身临其境,最起码不会睡着啊。现在人们上电影院的时候很少考虑钱了,就是想要去追求一种享受,因为我妈妈是个电影迷,小的时候经常带我们去看。有的时候陪老人去看电影也算是尽尽孝心吧。

  高庆林(社长):总结大家的看法,各自谈的感受,验证了我的想法。前几天我和几个人去看了新片《天下无贼》,感受很多。现在看来,看电影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一种生活方式。看电影浸透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人群的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生活方式,看电影表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这里面有一个强烈的社会背景,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

  2、男女谈朋友。最初没有什么好的娱乐方式,只能说:“我们去看电影去吧。”

  3、看电影是一种仪式,集体进入一个共同的场所,一起坐下,关上灯,背景虚化……这是一种隆重的仪式,很多东西的发展都是一种仪式啊,是一种集体观赏,有的时候这个仪式很关键,有的时候共同观赏的时候互相有提醒,互相之间有沟通,这是一种共同的生活体验,一种气氛的渲染。在家里看电视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因为首先你在形式上就已经对文艺作品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了。

  4、在影院看电影和在家里面看光盘是完全不一样的。电视剧就要考虑到观众的主导性,每一集都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现在我们很多人看电视,都是拿着遥控器随便换,杀无赦。电影导演可以非常细腻地演绎一个电影情节,你被迫要坐在那看那个电影导演的演绎,当然电影导演为了不让观众失去兴趣,也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往往观众被感动,就是在一个相对细腻的演绎中被感动了,这是在家看电视剧所无法达到的。

  5、视听享受。我把它放在最后,国产片以前是谈不上什么视听享受的,那是引进进口片之后才逐渐出来的一个“东西”。以前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视听享受只不过是你们看电影给自己的一个理由。法国片就没有什么视听享受,就要你看它的情节,它的意义。视听享受是美国制造出来的一个“怪物”,它使电影的制作成本越来越高。通过这种手段,处于电影强势的美国,把那些电影产业相对不够发达的国家的电影都给淘汰掉了。我认为海峰上了美国电影产业的当。今后,这种趋势很可能会对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造成一种误导。

  迟海峰:高社长提出的几点意见非常精辟,但是就我本人来说,我还是要把视听享受提到第一位。作为70年代末生人,我们的生活方式十分丰富,对我来说有些影片确实不想在电影院看,我们现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先买碟看,看完碟之后如果还想再追求视听享受的话再到电影院去,而且很多片子本身在看的时候就不适合跟别人交流,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呢?说实线年没进过电影院了。

  王福安:电影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形式,供大家在精神生活中去选择,在所有的文化消费当中,你为什么不选择电影,这确实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建议千万不要因为目前观众的素质、影院的条件差而丢了这一课,很多大片、好片还是应该去影院看的。

  迟海峰: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也很累了,下面给大家放一些短篇欣赏,顺便休息一下。(欣赏片子、休息)

  王福安:现在不仅很多光盘是盗版的,就连很多电视台都开始盗版了。中国人普遍存在诚信意识淡薄的问题。电影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电影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了,肯定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但是电影之路今后如何走?我看,电影真正的还原还是在影院里,只有电影院才能还电影以本来面目。一部成功的电影首先故事情节要有感染力、情节要有想象力、视觉效果要有冲击力、音响效果要有震撼力、导演或演员等要有市场号召力。在电影院里的那种效果确实是好,但是现在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当地的影院效果不好就对电影本身产生什么看法。

  今年我们国家的200部左右国产片,有很多是亏损的,但是很多影片国家是给补贴的,包括很多没有和观众见面的影片都可以去评奖。

  卢雪松:我认为电影是精英化的,很多老百姓对电影的理解不对,包括很多导演的理念也不对,真正的电影应该有那种不同于电视剧的、世俗化的东西,现在需要的就是像《天下无贼》那种能够把导演的思想和观众的兴趣点结合起来的这种方向。有的时候这种电影能够成功关键还是看拍摄者,如果中国能多几个冯小刚、张艺谋的话就好了。

  陈晓雷:电影的发展会培养观众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以后看电影的将是一个高层次的群体。

  王健民:张艺谋是拍不好现代片子的,他只是适合于拍那种过去的古装的和类似的片子。

  王福安:现在我们所选择的都是美国上映一年的,在当时国外票房挺好,又能通过我们当时的审核条件的一些片子,现在我们需要改变的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或者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电影不只是一个产业,而是创造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观念的传达。中国如何出现更多的张艺谋或者冯小刚,关键是如何培养观众一种包容的心态。我国电影目前的状况来看,根本就很难出现什么史诗一样的电影。

  高庆林(社长):文化是有强烈的价值观的。为什么中国的文学作品无法冲击诺贝尔文学奖呢?这里面有着很浓厚的文化差异。文化产业带着强烈的乡土的标签。中国包括电影在内的很多艺术形式都受着体制的约束,在这里就会有人想要冲破体制的约束,实际上是暴露出了一种无奈,他们之所以要先出去打出认可度,再回来做国内市场,就是因为无奈。

  体制是慢慢松动的,张艺谋们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定要从历史上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谈论电影一定要了解他的出身啊,很多人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做出了很多牺牲的。张艺谋在拍《红高粱》的时候的政治、社会环境和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题目:中国的电影到底又没有前途?在整个世界电影市场上,我国的电影业到底有什么优势?美国的新闻集团现在已经开始在广东开始落地了,还有很多征兆,像欧洲出版集团现在已经在咱们这里建立网络了,他们的媒体可以在这里发行啊。这里还有一个中国电影业怎样利用国际资源的问题,不只是国外电影怎样要侵入我国啊。这个转变是很有一种标识性地位的。这几年悄然地开始变化了,大陆的导演们开始利用两岸三地的许多明星共同来演艺电影,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啊。电影这个东西是最有强烈的文化交际的,中国的经济成就越来越引人关注,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应该是很有前景的啊。对于一些体制上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制约就很难说了,随着这些痕迹慢慢退去,又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有利的发展因素啊。中国现在的体制不可能与国外的文化产品同步,由于我们现在国情的限制,不允许进口的一些大片,很多人都是通过盗版看到的,这种东西将会扼杀电影业、正规的音像业,在这里消费者肯定是受益了,但是却无法让正规的经营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在这里他确实可以说是利小弊大。

  电视80年代进入家庭的时候,很多宣传都是“电视把电影搬到家里来了”。但是很多电影人没想到电视真的把很多电影人的后路给断了。在国外,很多国家也经历过电视这个媒体的出现对电影的冲击。年轻人确实有很多娱乐方式,但是为什么欧美很多国家的电影在“失乐园”之后又变成了“复乐园”呢?中国将来也早晚要走这条路。

  光盘等产业在中国是畸形的,正版光碟目前在国内只占到10%,但是现在又出了压缩DVD,所以前景更加黯淡。打击盗版是迟早的事情,一旦中国的盗版市场萎缩了,那么人们在看光碟的时候就要考虑成本了。电影业早晚还要复苏。经过时间的磨练,人们对于西方很多东西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了。现在中国看电影只是简单的从省时、省钱的出发点来考虑,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早晚要还原一种优雅的生活,所以将来大家还是要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随着中产阶级的群体的增大,对电影院的硬件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现在我们在走市场化道路,而且市场趋向越来越强,去年总社开会,把中宣部的负责管理文化产业的领导请来讲了一课,文化产业这个东西,美国是非常希望完全市场化的,要求他的电影输出它的价值理念,并且从中谋利。而法国则不同,法国采取的是文化保护主义。美国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一种文化扩张的政策。

  中国和法国举办了文化月之后,中国和美国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是美国没有文化部,他国内的文化市场是完全市场化的,他国内的文化市场完全是商业炒作,但是这个商业炒作里却有着浓厚的美国气息。美国的影评家对电影是非常苛刻的,而中国现在是靠体制监控的。美国的休闲产业占了其国内产业的一半以上,美国向世界输出的是高科技和文化产业,这也是他们一直都引以为自豪的啊。大不列颠向世界贡献的是民主观念和政治,而美国向世界贡献的就是他的高科技和文化产业。所以现在很多弱小国家都在抵制美国的大众文化,中国现在很多人还不会自觉的抵制美国文化,但是政治上对于美国的那种霸权主义已经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法国人对美国的文化是保持高度警惕的,中国的电影业向何处发展也取决于中国的决策层对这个问题怎样来定位。

  实际上现在很多国家都很反对文化全球化,赞同经济全球化。因为大家都觉得如果真的文化全球化的话,大家很可能都成为美国的文化附庸啊。电影电视是核心产业,还有新闻出版、网络、传媒等大众娱乐。国外很多电影都保持着强烈的个性,依据你传播对象的个性来生产你的文化产品。电影有的时候是面对某一个年龄层的,比如张艺谋的电影并没有要求中国所有的人都喜欢,但是这也根本没有必要,只要有一部分人很喜欢就完全可以了。中国的观众现在还没有分出层次来,如果观众分出来了,我们的影院也会分出层次来啊,从而各个方面都会逐渐走向成熟。

  王福安:你说的这种情况在今后的两三年内将会显现出来,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在放松,再过两年的话,制度上的约束会不断减轻。

  迟海峰:入世之后的市场冲击,外资企业的进入,将会立足于当地的本土文化,以其为切入点打入当地的市场,目前合作趋势已经渐渐成为趋势,现在中国导演能够驾驭外国明星,中国演员也可以走进外国的影视圈子里面去,也说明了中国电影确实是在不断与世界相融合。

  卢雪松:中国目前在文化上似乎没有自己的定位,感觉对于自己的文化好像有些不自信,所以才喜欢外国的文化。

  李亚彪:刚才,我们分别从电影票房问题、电影产业链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开发。卢老师对电影历史进行了解说。王经理对票房情况、放映与发行分账问题、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说,大家就关注的第六代导演、电影院的未来发展,美国大片、电影院建设问题进行了沟通,并初步得出了一些成果,比如大家为什么进电影院的几种理由,比如中国电影复苏征兆,很丰富,很让人激动。我想,今天到这里的各位,都是对电影非常感兴趣的朋友,话题还没有谈完,电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还有一些话留在后面。(剧终)

标签:精辟简短的冷笑话,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