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经济与金融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兴业证券研究所负责人。擅长宏观周期、产业经济和大类资产配置方面的研究,长期在中国金融40人论坛、21世纪经济报道、上证报等主流财经媒体上发表专业报告与文章,同时是第一财经日报和财新网的专栏作者,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华人最大的社交网络,每天必刷的微信朋友圈不仅流转着各种公共信息,同时也不同程度上透露着着用户的个人心态。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了解一个人主要通过面对面的察言观色,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语言”和“神色”其实都在朋友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流露着。
其实,在朋友圈五彩缤纷的时代,从来不发朋友圈,或者只留下最近三天朋友圈内容的人,通常心理上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害怕暴露自己太多的信息,包括三观、情绪和人际关系。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城府较深,与人交往,无论笑容多么灿烂,内心的主旋律始终是“提防”。他们通常很了解言多必失戒律,尤其是怕圈内的上司(老板)、下属和特殊关系者从朋友圈的信息中了解太多自己的真实心态。
这种本能的戒备心通常来自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动物,通常处于警戒状态,没有安全感的人也是如此;另一种可能性是职业性因素造成的,通常是官员或特殊职业者,因为职业纪律或者职业习惯使得他们守口如瓶、长期处于戒备本能之中。
第一类,自拍或他拍照片、视频。秀颜值、秀身材,秀“成功”,如获得各种奖项、荣誉,被采访,以及和名流政要的合影。不够自信的人需要通过这类秀来收集他人的赞美,来肯定自己的容颜、才华和其他方面的能力,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渴望“被认同”、“被赞美”。
第二类,秀名牌物品,秀高大上的消费场所。经济不丰裕的人尤其喜欢秀自己新买的贵重物品和奢侈性消费。他们内心的渴望通常是被尊重,被羡慕。衣冠语言标注了一个人的经济能力和文化品味,当一个人希望自己的财力和品味得到肯定的时候,通常会不由自主地秀这些物品和场景。
第三类,秀亲情,秀友情。这些人通常比较注重人际关系,从亲人团聚和朋友团聚(社交)获得很大的快乐,某一时段内心情绪的焦点都在欢聚上。这一类人内心对情感的依赖性比较高,他们的快乐很多时候来自于热闹。
第四类,秀孤独,秀情绪。他们通常比较缺爱,他们渴望被关心、被怜爱。秀孤独者未必真孤独,只是表达一下内心对于被爱、被关怀的渴望。有些人,是专门秀给某个特定对象看的,关系未到位,私信表达太唐突,于是通过朋友圈来试探对方是否关注自己,是否在乎自己传递出来的信息。如果你是那个特殊对象,那么,点赞或者假装没看见,那就是“态度”问题,态度的后面,隐含的是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第五类,秀锻炼纪录。长跑、瑜伽、健美、登山等各种运动的照片,还有秀速度、秀体式、秀肌肉,这类朋友通常比较自恋。自恋的人最期待的是掌声,如果关系还可以,不妨动一下大拇指,点赞这种人情,成本近乎零,对方“情感收入”却不低,情商高的人遇到这种帖子通常毫不犹豫地点赞。
第六类,朋友圈内容大部分为转发文章或者自己的文章。这类人喜欢表达观点,转发本身就是立场,就是观点。遇到这类情况,认同的点赞,不认同可以无视,因为发布这类内容的立意在表达,不一定需要你的认同,点赞在这里是三观站队,不是送人情。所以,不要乱点,看完文章,认同再点。
第七类,事无巨细,什么都秀。这样的朋友无非两类:一类是内心太孤单,太需要陪伴,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关爱,到网络上来找一些温暖的关注;还有一类是自恋狂,把朋友圈当成舞台,不停不歇地表演,如果是前者,关系不错的话,私信多安慰。如果是后者,离远一点比较好,至少,不用承担治疗TA的义务。
第八类,广告。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转发广告,原则上忽略。除非,对方是你需要讨好或者巴结的对象,但是请注意,为广告点赞,无异于当众添菊,吃相很难看。对方是否重要到值得你奋不顾身地去讨好?想清楚了再慎重地点那个“赞”。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