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不到9点,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村民杨东就坐在村口的桥头上发愁,因为他家西红柿眼看烂到地里了,就是找不上摘柿子的人。“你看别人家都一车一车地把菜送到收购点,但我家还不知道啥时候能摘完。”杨东跟记者说话间,看有几个村民路过,他便打听能不能雇几个人到地里帮忙摘西红柿。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也没找到帮手,杨东只能叹口气,拍拍大腿从板凳上站起来说:“走,我带你看看我们村上的永久性蔬菜基地吧。”
村上的蔬菜基地不远,但杨东是开着自家的越野车带记者去的,他解释:“这倒不是显摆,而是天气实在太热,车里有空调。”车子开得慢,一路上,杨东向记者介绍了白寺滩村种植蔬菜的基本情况。上世纪八十年代,白寺滩村开始发展蔬菜种植,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菜,但就是茄子、辣子、西红柿这“老三样”。“虽说当时我们已经把蔬菜种植作为主打产业,但都不成规模,也不懂技术。种得好了多收点,种得不好、遇上天灾就少收入点。”杨东说,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当地的蔬菜种植开始逐渐向种植大户转变。借助当地地域优势,白寺滩村的蔬菜种植,亩产单产始终保持全区第一,2012年,白寺滩村正式成为全区蔬菜示范基地。
说话间,车已停到了杨东的蔬菜地前,他指着菜地说:“这一大片就是我的地,刚开始只有8亩,这些年,每年流转一些,现在增加到20亩。”杨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每年保守估算有5000元收入,20亩一年就能收入10万元。为了适应市场,杨东不断盘活土地,从传统的“老三样”,逐渐发展到种植菜花、生菜、茼蒿、菜心等多种蔬菜。
走在西红柿地里,连片种植的西红柿一片丰收景象,旁边一辆辆载满西红柿的车不时经过,让记者感叹:“看来今年西红柿的价钱不错,大家都在抢收呀!”杨东却说,别看这大地西红柿长势好,但比起大棚里西红柿6月中旬的销售价格差远了。
种了这么多年的菜,当地农民都知道,如今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如果农民愿意发展蔬菜大棚,一座普通大棚投入不到2万元,政府就能补贴一多半,农户自己只需要投资几千元。这样一来,大棚里的蔬菜不仅比大地蔬菜多一茬,而且上市早、价格高,最重要的是患病虫害的几率减少,农民增收有保障。“设施农业、现代化科学种植,肯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杨东说,他计划将蔬菜发展成连片种植后,将来全部采用机械化种植,更省时省力。(转自 新消息报 )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