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18日电(记者 张建松 叶国标)时下甚为流行的手机短信,以低廉的价格、便捷的传送方式,深受手机用户喜爱。然而,人们仿佛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先进通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一些不法分子就动开了歪脑筋,发布虚假信息,大肆招摇撞骗,各种淫秽不堪的“黄段子”和流言蜚语也“借机”流传,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毒害了青少年心灵。面对各种有害的“垃圾短信”渐成泛滥之势,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信息立法,正本清源,加强管理,莫让手机短信沦为一种新的“信息公害”。
手机短信骗局,虽然名目五花八门,但其惯用的骗人伎俩大都相似,或谎称有一批海关罚没商品低价销售,或告知手机用户“幸运地”中了大奖,只需把一定数额的“邮费”、“评选费”或“所得税”汇入指定银行帐户,就能得到低价商品或价值万元以上的奖品。骗子们的骗术虽不高明,却抓住了有些人贪便宜的心理弱点,异地行骗,屡屡得逞。
记者的一位邻居日前就收到一条手机短信,通知她的手机号码中了大奖,让她速到深圳领奖。这位平时很少与社会交往的邻居大喜过望,不顾众人劝阻,兴冲冲飞到深圳,结果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奖品没到手,冤枉钱倒花了不少,只好“哑巴吃黄连”。
目前,全国各地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仅福建省厦门市消费者协会今年就接到上千起投诉电话,其中大部分是外地的手机用户,被骗者几乎覆盖全国各省市。据厦门警方抓获的一个涉嫌手机短信诈骗的福建农民谢某供认,他先后向全国各地发送虚假中奖短信息9000多条,短短10天便骗得赃款6万多元。去年,3位新疆客商轻信了“拍卖远华案件走私汽车”的手机短信,携巨款赶到闽南,结果被骗走近60万元。
记者最近也“幸运”地收到一条“中奖”短信,为深入了解骗子的嘴脸,记者拨通了对方的手机(),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生硬的年轻女性的声音,也许是常年的诈骗已使她失去了“工作”热情,她冷冰冰地问了记者的手机号码,然后装模作样地说“要查询一下”,让记者10分钟以后再打电线分钟以后,记者再次拨通了电话,仍然是这个生硬的女性接听。在问清楚记者使用的不是公用电话后,她才假装欣喜地提高声调,“恭喜”记者中了一台价值18000元的DELL手提电脑,让记者带好身份证和手机卡到深圳领奖。记者表示工作忙,脱不开身,能否将奖品邮寄过来。这一下虽然正中骗子下怀,她却“欲擒故纵”,表示“这件事做不了主,需请示经理”。仅仅停顿了两秒种,电话那头就假装“请示”完毕,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把奖品从深圳寄到上海需要530元的航空快递费,这笔费用需自己出。”至此,骗子终于露出了狐狸的尾巴。眼见游到嘴边的鱼儿没有上钩,第二天,记者又收到了另一条改头换面的“中奖”短信,这次中的是“一等奖”。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近2亿,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手机短信的使用量正在爆炸性增长。去年,中国移动用户共发送短信159亿条,中国联通用户发送短信30亿条。对拙劣的短信诈骗,手机用户如能提高警惕,是不会把“陷阱”当“馅饼”的。相比较而言,手机用户主动参与的荤段子、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传播,造成了社会危害更隐蔽、更严重。由于手机用户年龄越来越小,青少年学生使用手机的人数越来越多,以前在成年人中间流传的“黄段子”,眼下正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孩子们中间。
不久前,在某新闻单位工作的姜先生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全部是对男女性事的调侃,而发短信的人竟是还在上学的妻弟。他马上打电话“兴师问罪”,可妻弟却不屑一顾,称现在社会上流行这个,“你看不惯说明你落伍了,有手机的同学都收到过呢。一有‘好段子’,大家还竞相传阅。”
这种漫天飞的“黄段子”,眼下已不仅仅是一些手机用户自娱娱人的“地下文化”,而且正演变成性骚扰和拉客卖淫的新途径。在沪工作的刘先生近日就被一个“神秘女郎”搞得一头雾水。早些时候,刘先生的手机铃响,一个年轻女子质问刘先生是谁、为什么给她发手机短信。刘先生自觉十分冤枉,他根本没有给这名女子发过短信,但还是道歉了事。谁知这位“神秘女郎”没完没了,不断发来短信,言语极尽挑逗,最后竟约刘先生在浦东金桥见面。刘先生问她做什么工作,“神秘女郎”说她晚上8点上班、早上8点下班。
“手机短信太缺乏规范,很容易被坏人利用。”刘先生十分气愤地将他的遭遇投诉到报社,呼吁更多的人提高警惕。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他断然回绝了“神秘女郎”的约会,同时严厉警告她不要再来骚扰。但他无法想象,“神秘女郎”究竟给多少人发过短信,如果接听电话的恰巧是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又会产生什么恶果。
“粗俗不堪的‘黄段子’和荒诞离谱的小道消息,通过手机发送流传,影响面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已成为一种‘信息公害’。”长期从事青少年研究的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非常关注这一社会问题,他忧心忡忡地说:“青少年学生身心还不成熟、可塑性强、免疫力低,长期接触这些黄色的、不负责任、对社会充满敌视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阅读快感,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而且老师家长不易察觉,无法正确引导。”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青少年司法制度研究专家张美英教授对“黄段子”泛滥的现象也深表忧虑。她认为,青少年处于身心全面成长的阶段,在没有接受良好的性教育之前,如果突然接受到黄色短信息,很容易引起性冲动。在没有宣泄对象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性犯罪和其他犯罪。
尽管目前我国尚无针对手机短信的专门法规,在技术层面上,也很难做到在开放的通信平台上进行屏蔽和过滤,但法律专家指出,“通过声讯信息传播淫秽内容绝对是违法的,利用手机短信进行欺诈,更为法律所不容”。一些网络专家也强调,正本还需清源,由于目前手机间流传的“黄段子”大多来源于网站,因此“网站也要扫黄打非”。人们有理由期盼:在确保通信自由的前提下,加强立法和管理,涤荡阴霾和污垢,还信息时空一片洁净。(完)( 稿件来源:新华网 )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