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我们这里有经典段子,搞笑段子,经典语录,冷笑话,搞笑笑话,心情短语,暖心的句子,专门给你看各种段子的网站!
你的位置:首页 » 搞笑段子 » 正文

小明小强的故事网上热传 你是小明还是小强

选择字号: 超大 标准 dzgoadmin 发布于2020-12-04 属于 搞笑段子 栏目  0个评论 87人浏览

  1.小强每天在村里晃悠,爹妈看着发愁;小明每日苦读,父母喜在心里,村里人认定他必有出息。

  2.那年,小强和小明都19岁,小强到高速公路的工地打工,工资3000元;小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读的是道路与桥梁专业,学费每年5000多元。

  3.那年,小强和小明23岁,小强的爹妈给他说个巧媳妇,邻村的,很贤惠;小明在大学里谈了个女朋友,邻校的,有文化。

  4.那年,小强和小明都24岁,小强结了婚,把媳妇带到工地,给他洗衣做饭;小明大学毕业,找了施工单位工作,跟女友分居两地。

  5.小强每天很快乐,下了班就没事,吃了饭和媳妇散散步,晚上和工友打麻将看电视;小明每天很忙碌,白天跑遍工地,晚上还做资料画图纸,好久不见的女友跟他分手了。

  6.那年,小强和小明都28岁,小强攒了20万元,已是两个娃的爹,想着回家盖栋漂亮楼房;小明过了中级职称,还是单身一人,想着再干几年就是高级了。

  7.小强在农村老家盖了两层楼,装修漂亮;小明在城里贷款买了房,按揭每月3000多元。

  8.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31岁,小强媳妇说:家里有房有存款,咱喂喂猪,种种地,很幸福了,家里不能没男人,你快回来吧;小明媳妇说:小孩借读费要15万元,家里没存款了,你看能不能找公司借点。

  他们的故事是否会让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想起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如果你有感触和想法可通过微博@河南商报,或者拨打记者手机和我们分享你的经历。

  老人生病、孩子上学、房贷……钱越来越不禁花,日常生活的一纤一毫,都让这个“80后”男人疲惫不堪。

  1981年出生的李杨,生在豫东虞城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从踏进校门第一天,父亲就告诉他,要想跳出农村,路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

  上初中那会儿,村里很多同龄孩子中途辍学,他是唯一一个上高中的,父母和乡亲对他寄予厚望,“考上高中就离大学不远了,将来肯定有出息”。

  2000年高考,李杨考上了省内一所本科院校。上大学走的那天,亲朋好友来了一屋,那种“风光”让他至今难忘。

  1999年,大学扩招头一年,普通高校扩招幅度达42%。4年后,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就开始逐渐显现。

  2004年李杨大学毕业,和同学一起“南下”。在广州,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销手表,月薪1200元,与同学挤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地下室。后来,李杨换过很多工作,逐渐站住了脚,每月能挣2000多元。

  2006年,广州房子均价已在7000元左右,他仨月工资不吃不喝还买不了一平方米。那年李杨回到了河南,找了家事业单位,月薪3000元,他打算在郑州好好干。

  2007年,郑州的房价一天一个样,李杨沉不住气了,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3万元,凑足了7万多元的首付,在金水区买了套房,从此过上了“房奴”的生活。

  那时,每月房贷1500元,租房每月350元,加上水电费、交通费、通信费,每月不吃不喝就要开销2000多元。

  年龄越来越大,2008年新房还没交,他就结婚了。当年8月,新房钥匙刚到手,妻子怀孕了。

  这原本是件好事,两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还债、装修、还房贷,再添个孩子,往后日子咋过”。

  “那时,常去东建材淘最便宜的东西,可装修费还是花超了。”李杨说,旧账没还清,又添了一万多元的新债。

  如今,女儿大了,他原本以为不吃奶粉家里压力会减轻些,可没想到上幼儿园的费用也不少,宝宝班每月900元。

  老家的父母身体已不如从前,孩子要上学,每个月还房贷……钱越来越不禁花,日常生活的一纤一毫,都让这个80后男人疲惫不堪。

  他说,虽然干的是粗活,城里人有的东西自家也有,觉得很知足。遗憾的是,自己没啥文化,希望将来孩子能受到好教育。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希望他多读点书,可初中没毕业,他就对上学失去了兴趣。

  1996年春节刚过,村里陆续有人背着编织袋“南下北上”,外出打工。正读初三的他,就跟着外出打工的玩伴到“每顿都有肉吃、大家住集体宿舍”的地方去打工了。

  他们上班的工厂是江苏昆山一家台湾电子生产企业。每月能拿900元的工资,这几乎相当于叶启达家中一亩地的年净收入。

  那时,他们每天工作十来个小时,工作挺辛苦,不过让他开心的是,自己能挣钱了。

  那几年,叶启达每次回家,都明显感到村里人会“高看自己”,“常有邻居叫去坐坐”,有人还希望他带自己或孩子出去闯闯。

  2003年,外出打工的村民用赚到的第一桶金,率先在村里建了几栋楼房。叶启达家的四间瓦房也升级成了三层小楼,成了村里的“标志性建筑物”。

  全村303户约1500口人,有3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平均一家有个人外出。春节回来时,每人平均能带回来7000~10000元,这比在土里刨食不知强了多少倍。

  今年年初,叶启达买了架吊板机,在老家组成建筑队,帮村民盖房,“每栋房能挣8000元左右”。

  叶启达说,车、楼、洗衣机、冰箱、空调……城里人有的东西,他都有了,感觉过得挺幸福,只是自己文化水平低,干的都是粗活,希望将来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标签:小强的段子,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段子狗,我们不生产笑话我们只是笑话的搬运工
站长推荐的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