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分别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所谓引领社会思潮,就是引导人们的思想潮流朝向正确的轨道,起到领先风气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思潮是影响青年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思想来源,青年是社会思潮的重要建构力量。新时期新形势下,厘清社会思潮产生及兴起的社会原因,总结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
社会思潮是指在某段时期内,流行于一定群体之中,反映其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以理论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意识形态性。依据不同的标准,社会思潮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影响层面的不同,社会思潮可以分为政治思潮、学术思潮、生活思潮三种形式。本文研究的社会思潮主要限定在政治思潮领域。政治思潮不同于一般的流行观念,而是“表达了一种鲜明的政治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取向带有很强的排他性特点。”[1](p89)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所指的政治思潮具有明显的政治价值,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难以相融,属于反抗性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对现实生活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中形成的,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实践行为和社会文化,是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或争相发声,或暗流涌动。这是特殊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必然面貌,有其现实的中国语境。
“不同思潮对应不同的困境。”[2](p74)社会思潮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现实关切,是社会矛盾在思想领域的集中体现。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原有经济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经济利益主体产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这导致了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和兴起。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到三期叠加期,即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冲突与融合同在的转型期社会为社会思潮的勃兴和繁荣提供了现实土壤。
“在历史上,西方社会的每一次大的政治或经济危机,往往都是西方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换位的节点。”[3](p33)新自由主义是美国经济发展到滞涨时期,为了对抗失败的凯恩斯主义而重新抬头的一种经济发展思潮,在复苏美国经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孕育了随后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造成了2007—2009 年美国经济的大衰退。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步入经济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节点,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作为囯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抓住经济社会出现的新问题,自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灵药,主张经济非调控化、私有化、自由化和社会福利个人化,试图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来干扰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普世价值观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不公平的矛盾扩大化和片面化,并把资本主义自己的理论进行包装和推销,声称“民主、自由、人权、正义、平等、博爱”这些价值标准超越国界、种族和阶级,具有普适性。民主社会主义攻击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分化、官员腐败等问题,宣称要在指导思想、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推行国际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把矛头指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阶段性和局部性错误,通过否定阶段来否定全部,否定局部来否定整体,试图全面抹黑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从而动摇中国的领导地位、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事业中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各种思想理论充分交流、交锋、交融,为社会思潮的兴起提供了文化空间。社会思潮冠以“理性”标签,在理论争锋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展,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形态。
各具体社会思潮一方面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多角度来批判中国社会的发展,表现出理论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相互支撑和借力,表现出多元文化格局,合力否定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新自由主义借助反对凯恩斯主义而抬头,片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否定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维护多元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系列覆盖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观点和理论。民主社会主义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哲学基础,在一系列理论问题上,进行了“新”的阐释,如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问题、阶级斗争的问题等。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进而否定中国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形成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步步为营的完整否定策略。普世价值观把事物的抽象共性作为论证前提,以认知领域的分歧为突破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理论问题和制度问题进行全盘质问,主张以“普世价值”为尺度,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的制度进行全面变革。
这些社会思潮对社会的批评,超出了理论争论的范畴,背后存在利益分歧和实践焦虑,对现存社会制度形成了全面挑战。
社会思潮之所以能从潜隐的状态上升为思想潮流,发展成为复杂的群体意识,其理论的传播过程契合了包括青年在内的群体心理特点。社会思潮的形成一般肇始于知识精英的话语讨论,再由媒介推波助澜,最后表现为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构建。在社会思潮的引入、发展、传播和流行的过程中,知识精英通过译作、译著使得社会思潮顺利引进;意见领袖通过讨论、争鸣使得社会思潮被改造,变得通俗易懂;大众媒介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把社会思潮大众化,吸引民众关注、讨论与构建。
青年身心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的特殊性和一致性,极易结成群体。一般说来,群体指的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形成了特定的集体心理。按照古斯塔夫·勒庞的解释,由于群体中个人责任感和自觉个性的消失、感情和行为的传染性,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暗示,使个人失去批判力,变得极端轻信。
青年的身心特点与群体特点相互契合,形成互动,合力促使青年群体成为社会思潮的重要建构力量。其一,青年群体难以辨识社会思潮科学与否。群体“对何为真理何为谬误总是心存怀疑,另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强大,群体便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了专横的性质。”[4](p26)青年涉世未深,处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容易被社会思潮的视角之新和言语之新所吸引,却难以深入探究其是否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其二,社会思潮的主张与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趋同。自21 世纪以来,青年亚文化表现出明显的转向特征,无厘头的文化风格超出娱乐领域,扩展到对政治主张、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的批评上,表现出对正统的反叛和对权威的消解。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否定性阶段,表现出异质性特点,这同青年亚文化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三,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符合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社会思潮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使用形象的表现手法,简单却有效地影响着青年群体。“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体所接受,因此,它必须经过一番改造,才能变得通俗易懂。”[4](p34)社会思潮往往穿上形象化的外衣,甚至通过低俗化和简单化的表现来影响群体,引发情感共鸣。譬如历史虚无主义,其本身缺乏逻辑的连续性和严整性,但在传播方式上,符合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历史虚无主义惯用把英雄人物娱乐化、把历史拼凑化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符号、形象、人物故事,借助影视、小说、广告、美术等形式来设置理论陷阱,这对缺乏真正批判精神的青年群体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
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产生了冲击,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话语”(discourse)本来是语言学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借以交流的语言文字。话语一旦产生,就传递着一定的价值理念。运用话语的过程就是产生影响力的过程,这种影响力就是话语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对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形成不同性质的影响,表现出交互共生的特征。
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体现出特定的权力关系,是根据政治使命而选择的话语表达方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表现出话语形态政治化、崇尚道德教化、一元价值导向的特点。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政治教育决定其他内容,居于主导地位。“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5](p420) “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强有力的政治服务性,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6](p144)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掌控思想,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政治关系的再生产,从而达成政治共识和统一行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的话语形态可以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引导个体政治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讲授、启发、榜样、动员、志愿服务等方式,把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政治规范的方向上来,促进其政治社会化。二是实现社会政治价值,即通过传播政治理念、引导政治行为、稳定政治关系、培养政治人才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达到促进政治发展的目的。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道德教育不可或缺,是基础内容。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也是青年个体成长和成才的内在需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是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整合的过程,也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内化,这是前提。内化就是通过自觉学习和接受教育,明白道德要求,掌握道德原则,形成道德认知,做到知道德。二是外化,这是关键。外化就是通过实践活动,用道德规范去指导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自觉尊道德和守道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引导青年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为和习惯,既能把良好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又能外化于行。
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考察是从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角度来进行的。由于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和价值客体属性的多面性,个体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历史性、社会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每个人和每个群体指向外界及自身的态度是不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只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使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对价值成果的积极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活动既沿着事物发展的趋向,又沿着主体自身需要的指向发展,从而才具有成功的保障”。[7](p353)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就是正确的社会导向发挥作用的过程。价值导向犹如调整社会观念的杠杆,用规范、理性和秩序把失范、感性和失序约束、控制起来。价值导向要符合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此具有一元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就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来弘扬和提倡主流价值观念,同时抵制和批判性质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而促使人们实现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功能的发挥,体现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励青年和引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统领青年理想、道德和精神的不同层面,是青年群体的价值导向。2014 年5 月4 日,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并用扣好第一粒扣子来比喻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在面临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时,不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青年的思想教育,还要在承认青年群体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处理好价值取向多元和价值导向一元的关系,以达到扩大共识、凝聚人心的目的。
从整体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主流意识形态现代化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8](p44)作为否定性环节,各种社会思潮虽然在具体的理论观点和论证方法上不尽相同,甚至各有主张,但总体说来都是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背离。社会思潮首先吸引青年群体的地方不在于其是否具有理论基础的合理性、主张的正确性、逻辑的严密性等内在的原因,而在于其观点的异质性这一外在表现,这吻合了青年生性反叛或思维批判性的特点。新自由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国家调控制度的否定,引发青年群体对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质疑。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中华文化的否定,引发青年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否定。民主社会主义彻底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其对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否定,引发青年群体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新审视。普世价值观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具体国情的否定,冲击着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任。社会思潮的这种异质性影响,契合了青年群体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状态。再加上青年处于人生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阶段,容易出现认知错误和思想模糊,在话语表达上表现出反叛性。其二,浅层性的话语表达。
社会思潮进入中国后,往往被中国学者“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导致青年群体对社会思潮一知半解,并掺杂了理想化的解读。社会思潮批评领域广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全方位的冲击。这种冲击看上去是颠覆性的,但也是缺少严格理论支撑与实践证明的。譬如新自由主义,在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中,一味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而否定政府的调控功能。作为新自由主义策源地和输出地的美国,在面临不景气的经济局势时,已经认识到新自由主义并非挽救经济下滑局势的灵丹妙药,转而在囯内采取高强度的国家干预措施。新自由主义无法用实践来证明其理论的合理性,但由于金融资本的支持,并不妨碍它在国际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也并不妨碍它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青年在接触和接受新自由主义的概念和理论时,往往难以了解其整个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也难以厘清其背后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倾向。其三,自由化的话语表达。
互联网是青年自由表达话语的主要场域。学术讨论、论文专著、媒体聚焦、影视作品扮演了启动和传播社会思潮的角色,但互联网才是社会思潮得以兴起和泛滥的温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 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 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其中年龄在20-39 岁的年轻人占到总网民人数的53.7%。①低门槛和低成本的网络,尤其是迅速发展的自媒体唤起了青年表达和参与的欲望,为青年群体在网络世界获取知识、精神冒险、表达情绪,甚至是宣泄欲望提供了自由空间。高度集中的信息内容,快速裂变的网络传播方式,使得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成为一个自媒体。这一方面能够迅速接受包括社会思潮在内的各类信息,另一方面也活跃了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社会思潮。思维活跃但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群体容易被异于主流文化的社会思潮吸引,也容易被点燃情绪,从而随波逐流,任由表达自己的解读和主张。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
面临社会思潮汹涌而来的新语境,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重视话语建设,实现话语变革创新,才能保持生机和焕发活力。话语者和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场域构成了话语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构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基本方面。
话语者和话语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要素。话语者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与话语对象形成民主平等的引领关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言以蔽之,话语者既要把握话语对象的具体状况,又要引领话语对象的发展。
一要准确把握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道德的影响状况,这是形成民主平等关系的出发点。
一方面要注重对青年思想道德的调查研究,掌握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影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分辨出哪些是消极腐朽的思潮,哪些是有对话空间的思潮;哪些是日渐式微的思潮,哪些是活跃发展的思潮;哪些是坚决予以打击的思潮,哪些是有转化可能的思潮。另一方面要尊重青年文化,从而把握青年心态。话语权“主要不是通过强制性显现的,而是通过具有吸引力、渗透力的新鲜话、流行语发生作用”。[9](p68)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青年文化现象这一社会心态的“晴雨表”,找到哪些是新鲜话和流行语,其反映出的青年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些价值取向受到何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二要积极引领青年思想道德发展,这是形成民主平等关系的目的。
其一,用什么来引领青年思想道德发展?“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更充满活力而能赢得人心的核心价值观就能获得支配性的线)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是引领青年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载体。其二,如何引领青年思想道德发展?一方面,要树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最动人、最朴素、最贴近生活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起到榜样示范、以情动人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青年群体的自觉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准确定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思潮在理论取向、价值认同方面有着本质区别。党和国家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冲突的、矛盾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动摇,不存在多元指导的问题。(二)融合创新话语内容。
话语内容是话语者传递给话语对象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关键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总体说来,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的理论逻辑,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的现实逻辑。置于社会思潮活跃的新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基本话语内容的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分辨和剖析,实现融合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的教育内容,也是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武器。”[10](p12)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对各种理论,譬如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资本逻辑、对拜物教现象的批判中获得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是批判社会思潮的方法论基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理论作“显微镜”及“解剖刀”来厘清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背后的利益诉求、政治倾向和价值取向。二要体现现实性
。科学解答社会思潮提出的社会问题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途径,这符合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与现实生活的断裂,话语内容要聚焦现实生活,关怀和理解人的现实存在,引导人们审视和建构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对现实生活的聚焦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社会矛盾默不作声或者视而不见,对日常生活中违背人民利益、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的事件保持缄默,从而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把握能力和对社会思潮的批判能力;二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局限于专业学术圈内,纯粹进行理论上苍白无力的演绎和论证,缺少对社会现实的审视意识和对社会思潮的反思能力。三要体现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开设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专题,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观点来对社会思潮进行系统研究。其一,从青年文化现象出发,透视现象背后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聚焦。其二,把握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联、支撑和转化,厘清各种思潮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其三,从动态中把握社会思潮的渊源流变和发展趋势,把握其规律性,消除新奇性和神秘感,破除社会思潮与青年群体求新求变心理特点的趋同性假象。(三)着力增强网络空间话语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时空存在,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活动都是具体时空下、具体场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活动。”[11](p193)福柯把空间看成是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力运作的基础。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角力的主战场已经转向了网络。利用互联网来引领社会思潮,不仅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而且是打赢青年争夺战的关键。
。“任意一个现实中的群体,诸多个体在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些个体构成了中心,另一些个体围着这些中心个体成了它的周围的次中心,这样,另外一些个体成了群体中的边缘。”[12](p79)在虚拟空间中,网络领袖就是居于中心地位、拥有核心影响力的个体。这些网络领袖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有的思想深刻有见地,有的论证严谨缜密,有的言语诙谐幽默,能把碎片化的信息聚集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能量,对青年群体一呼百应,影响最为广泛。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好这些网络领袖的影响力,发挥其正能量,这便抓住了提升虚拟空间话语能力的关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主动设置议题,占领网络空间
。主动设置议题是占领虚拟空间的一条技术路径。话语权本身是流动的,在不同阶级、群体和个体那里转换。习在2015 年12 月11 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对“黑色地带”敢于亮剑,压缩其地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对社会热点和焦点的研判能力,主动设置议题,寻找与受众者共同的兴奋点,形成导向正确、同频共振的舆论场,占领网络空间,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第三,创新网络语言,引领话语风尚
。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透析网络语言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心态,做到有针对性的引导;另一方面要区别对待网络语言,对健康积极的语言要大胆运用,对消极腐朽的语言要及时消除。总体说来,网络语言的特点是新、奇、快,简单易懂、新颖时尚、短小精干的话语犹如一把匕首,直指社会思潮的不合逻辑和不合情理之处,使受众者看得酣畅淋漓,更能迅速化解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青年是最为活跃的群体,其思想变化犹如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透射出国家和民族的变迁格局。青年也是最容易迷失的群体,在纷繁复杂、乱花迷眼的社会思潮中容易失去目标和方向。目前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身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迎来了新的发展节点,既要总结经验,找出一般规律,又要观照现实,分析新的语境,从而变革话语形态,提升话语权力。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青年、指导青年和引领青年。(责任编辑:侯大鹏)
[1]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根源与演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
[2]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8).
[3]程恩富,方兴起.国外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日趋式微[J].人民论坛,2016,(3)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曾文,张耀灿.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的生态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
[8]田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定位问题析论[J].理论导刊,2013,(10).
[9]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张耀灿,毕红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开好《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课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11]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三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2,(3)
[12]蓝江.以社会网络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5,(3).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